陳永
〔關鍵詞〕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學習;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6-0071-02
經常會看到一些分享成功教子心得的例子,如家長為了讓孩子認真學習,讓孩子忍受寒冬酷暑的考驗,或者田間地頭耕作的辛勞等諸如此類的行為。當孩子忍受不了時,家長就勢質問“是干活兒還是寫作業(yè)”,于是乎,孩子乖乖選擇了認真學習。從此以后,家長讓孩子不斷地對比體驗,于是孩子體會到了書桌前的閑適和樂趣,愛上了學習。
類似的教育心得分享,往往迎合大眾的口味,但仔細想想,似乎又有些偏頗誤引。
其一,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比
有些孩子經常會暴露在寒冬酷暑下或者從小就參與勞作,對他們而言,這種生活是否就是無法忍受之痛?好像沒那么夸張。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耕作的經歷對于自己而言,好像也沒有那么“苦難深重”的烙印。即使不勞作,很多孩子也會在寒冬酷暑中奔跑嬉戲,對于他們而言,只是生活的環(huán)境如此而已,他們體驗的只是奔跑嬉戲的樂趣,并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痛苦”體驗。
如果說這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是否學習與之相比就是“閑適”的,孩子因此而選擇認真學習?學習真的是閑適的活嗎?好像也不見得。我們很多時候都認為體力活是辛苦的,甚或是艱辛的,殊不知,腦力勞動也異常辛苦,所以學習其實也不是一種輕松的活。要學習好,做好腦力勞動的工作,往往是腦力和體力的綜合,在耗費著腦力的同時,也在耗費著大量的體力。處于知識分子最頂端的科學家們的發(fā)明直接推動了社會的進程,追溯他們的生活軌跡,你能說他們的生活是悠閑舒適的嗎?你覺得他們的付出比體力勞動者輕松嗎?
從這個角度而言,孩子忍受一些肉體上的“考驗”,對比之下而選擇“閑適”的讀書生活,這或許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兩者也不是趨避沖突,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身體上的抗壓,鍛煉人的意志與堅韌的精神,對于學習,對于工作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其二,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作祟
兩種勞動的對比體驗是否會給孩子一種認識上的“誤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習好可以從事體面輕松的工作,擺攤子、勞苦耕作都是卑微的工作?當孩子成年之后,走過地攤或者看到體力工作者時,會不會有一種潛意識的鄙視與不屑,“你看,不好好學習,只能做這些卑微的工作,只能忍受身體的艱辛”。如果給孩子培養(yǎng)了這種觀念,我想這不是教育的初衷,也不是學習的目的所在。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已經告訴我們,很多書沒有讀好的人,分布在各行各業(yè),所從事的職業(yè)也是做得有聲有色,他們的工作贏得了社會的尊重,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并不見得多么卑微。
不同群體的存在,主要的差異僅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沒有理由以高低貴賤去刻意區(qū)分。學會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學會尊重才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很難立足于社會。
其三, 對學習過于狹隘的理解
什么是學習?我們如何來看待學習及其目的?廣義的學習概念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變化。概括而言,是通過對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獲取,促使人格特征的完善或行為的變化,提高自己的能力,豐盈自己的心靈。
讀書只是獲取知識的手段之一,不坐在書桌前不意味著就沒有學習,忍受炙烤嚴寒也是一種學習,是學習對生活的經歷與體驗。
我們往往過于重視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其過程。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說,人生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作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但這個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尤其不要偏頗于成績是判斷學習結果的唯一標準。學習還包括人際交往的學習,情緒管理能力的學習,實踐知識的學習等等。
如何更好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需要的就是勤奮與堅持。無論在學校還是走入社會,勤奮與堅持都是一個人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所以要多問問自己,我勤奮做事了嗎?我堅持去做一件事情了嗎?經常會有家長或教師說,你只要努力,一定會達到什么目標,如前全校五十名之類的等。努力=目標達成嗎?未必。目標的達成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個人的能力、外界環(huán)境及人的變化、運氣的好壞等。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你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勤奮一點,再堅持一點,你肯定會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人都是有惰性的,擁有堅韌的精神很是不易,成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家長或教師有時候會說“你看某某孩子,人家多要強,自覺性多高,根本就不用操心,總是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做事情?!弊晕壹s束力這樣高的人畢竟是極少數(還可能是過度完美主義情結在作怪),大多數人是需要有規(guī)則約束與指引的。所以家長或教師要幫助孩子制定規(guī)則,并嚴格執(zhí)行,進行監(jiān)督與引導,促使其持之以恒。當勤奮與堅持的習慣養(yǎng)成以后,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fā)展。當然,家長或教師的榜樣,以及同伴的影響亦是不可忽視的。家長或教師平時疲疲沓沓,做事漫不經心,隨心所欲,會給孩子直接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凡事要以勤奮的榜樣示范,寓教育于無形之中,一切就會水到渠成。當然,能做到如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四,對成績的過度焦慮
當前社會,家長對于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況。一部分家長處在極度焦慮和急功近利的狀態(tài)之中,對他們而言,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意味著一好百好,考入名牌大學,然后找到一份收入高又體面的工作,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于是他們也就滿臉榮耀,從此安心了。
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很多,所謂的收入高又體面的工作,是否就意味著高幸福指數的生活?2017年央視大調查發(fā)現,雖然“收入多少”與“幸福感”基本呈“正相關”,但同時也發(fā)現:年收入在30萬形成一個幸福的拐點。超過30萬的家庭隨著收入越高,幸福感逐漸下降。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低于年收入8~12萬的家庭。他們當中,感覺到“不幸福”的人群比例幾乎與低收入群體(年收入1~3萬元)相當。“錢”真的不是萬能的。(2017年央視發(fā)布國民大數據:年收入高于30萬未必幸福)
人的幸福體驗很多時候和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毫無疑問,寬松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生活幸福指數是高的,他們會更從容地面對現實,更淡定地面對生活,以更加寬容與包容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過度焦慮的家長會把家庭氛圍弄得非常緊張,焦慮的情緒會傳遞影響到孩子,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孩子,他們也會容易陷入焦慮之中。過度完美主義情結的追求,更會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深淵。
幸福是什么?或許不在于書讀的多少,不在于財富的多少,而是在于你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于你對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過程與向往……
現在提倡的是終身學習的理念,社會的發(fā)展促使我們要不斷調整自我,不斷接受新鮮事物,所以我們一直要勤奮與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與時俱進。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習,其實真的不是件輕松的事情。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教師進修學校,淮南,23200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