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美娜
摘要:北宋的繪畫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主體高度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主體會有意淡化自己的情感,呈現(xiàn)出理性和冷靜的態(tài)度。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雖然距今又一千多年的歷史,但這幅曠世巨作依然創(chuàng)造了山水畫無可匹敵的“高峰”,其渾然與宇宙一體,樸實莊嚴的雄偉氣象,給世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關鍵詞:范寬;溪山行旅圖;筆墨語言
一、時代風格與個人風格之間的關系
北宋之前,唐末、五代這段時期戰(zhàn)事頻發(fā)、社會動蕩,文人畫家們要么歸隱田園深山,要么隱忍而行,文官長期得不到重用。宋太祖建立北宋后,統(tǒng)治者開始大力實施重文抑武的政策,北宋文化教育事業(yè)也得到空前繁榮,推動了社會的開化。北宋統(tǒng)治者在儒學、教育、宗教等方面也制定了相應政策,為北宋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人和士大夫對社會的穩(wěn)定秩序的期盼終于得到了實現(xiàn),他們熱情高漲,用自己的方式抒發(fā)著內心的喜悅和自豪。在這種情況下,《溪山行旅圖》的出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這種具有獨特的紀念碑似的雄渾峻險的氣勢,正是對剛剛脫離前朝苦海的宋初士大夫文人們心中對國家強盛的政治秩序的擁戴和對社會穩(wěn)定無比憧憬的流露。
北宋的繪畫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主體高度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主體會有意淡化自己的情感,而依呈現(xiàn)出理性和冷靜的態(tài)度。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其典型的特點就是大氣雄渾的全景構圖。山水畫發(fā)展到了五代兩宋時期,對繪畫有著指導性的畫論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著。形成范寬這種全景構圖風格的有關論點也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幼稚到完善的一個過程。他不斷研習古人的繪畫理論,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創(chuàng)新,才得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二、不同時代對范寬的理解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創(chuàng)造了山水畫無可匹敵的“高峰”,其渾然與宇宙一體,樸實莊嚴的雄偉氣象,永遠給世人留下深深的烙印。《圖畫見聞志》己把范寬與李成,及五代梁朝的關全推崇為超越前古,無與倫比的山水畫大師“三家鼎峙,百代標程”。但大文學家和書畫家蘇東坡與此看卻不盡相同“近歲惟范寬稍存古法,然微有俗氣”。明末書法家王鐸寫道“范寬蒼郁深遠,骨理最勝,第一老筆”。清初還有鑒賞家顧復,在品鑒范寬《溪山行旅圖》時寫道“山頭直上,而接坡陀于水涯。不作瑣碎斷續(xù)之狀,俯視但一氣焉。樹不簡略、設色深沉,真大手也。諦觀此本,則舉世所謂寬者,不足記也?!薄镀缴鷫延^》強調的還是范寬的一氣呵成的氣韻,及精雄的用筆。上述涉及到范寬的氣韻和筆法。到清代后期,畫家戴熙,在他題畫著作《習苦齋畫絮》中,極力推崇范寬“范華原氣勢雄強,而筆致秀絕。吳中垂舊藏巨幅,當于李咸熙接輪聯(lián)轆。范華原氣象雄闊,尺幅中拔地參天之勢。俯視余子。蓋不眾峰羅列矣。,及至民國以后,更有著名畫家徐悲鴻熱情洋溢地品論了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即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境精,真令人傾倒?!?/p>
三、筆墨與人文、政治、審美風尚、技術等的關系
首先,《宋朝名畫評》就給范寬以崇高的評價,范寬的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處于物表,而不資華飾,在古無法,創(chuàng)意自我,功期造化。而樹根浮淺,平遠多峻,此皆小瑕,不害精致,亦列神品。這說明北宋最早的評鑒,己經準確的抓住了范寬藝術的特色“在古無法,創(chuàng)意自我,功其造化”。
范寬的山水畫以雄強渾厚稱頌,他的《溪山行旅圖》是其名垂千古的杰作,畫中山巒雄峻渾厚,樹木繁茂蔥郁、豐厚,可謂“勢狀雄強”、“山如鐵鑄”,山石輪廓以顫澀的側鋒線條確立體勢,內輪廓石紋用筆勻鋼直、方硬,巖石的皴紋也歷歷可辨,依石紋反復加皴。范寬的這種密集的短直線皴法,即為“雨點皴”,其皴法特征為平直的短線條密集組合,山石外輪廓以長、直的線條勾勒。極其有效地表現(xiàn)了山石、山體的體積感和質量感、厚重感。
從范寬的筆墨語言來看,他的山水畫筆墨風格講求抒意和筆墨精妙的和諧統(tǒng)一。范寬對于筆墨既互有差異,又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關系,較前賢可以說理解的更為深刻。
由于受當時‘理學”風氣的影響,在“理”意的指導下,范寬山水注重自然形體的真本面貌,使得在實際的筆墨物化過程中,充分的發(fā)揮了筆法構型制線的造型功能,配合水墨清淡濃重的渲染手法從而描繪出了更加寫實的山水物象特點。
概觀范寬的山水畫,對于山體、樹木、河溪等景物的描繪及盡細致和真切,其中山石皴法、點法、樹法包括各種紋理、線條等程式符號的總結以及對抽象的瞬間動態(tài)、光色、氣象和復雜的體積空間的調配,均嚴格遵照“象形”的原則將筆墨的功效發(fā)揮到極致,無疑這需要范寬對于筆墨關系和筆法墨法的運用要理解的更為透徹和深刻,只有充分掌握了“筆以主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的表罩關系,方能以筆造山水之骨氣,以墨寫山水之意韻。
指導老師:劉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