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芝
“文道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義之一。小學語文教材所選錄的許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蘊含著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因此,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挖掘教材內(nèi)容,找準生命教育滲透點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guān)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guān)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提升。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人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zhì)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發(fā)揮想象,從中加深體會。如課文《媽媽的賬單》(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一文講述了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本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xiàn)得極為動人??吹絻鹤娱_出的賬單,媽媽什么話也沒有說,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要的報酬如數(shù)地放在他的餐盤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為零卻滿載著母愛的賬單。母親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幫媽媽做事需要得到報酬,媽媽會滿足你;同時,媽媽提醒你,媽媽一直全心愛著你,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向你索取報酬?!秼寢尩馁~單》語言淺顯,意思明白,文字雖無難懂之處,但蘊含深刻意義。筆者在教學時,把生命教育的滲透點選擇為: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深深地感悟到母愛的無私、無價,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體會親人、老師、同學之間的愛,懂得做人的道理,從而讓每個生命個體學會感恩。那如何讓學生感悟母愛的無私、無價,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呢?教學中,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比讀媽媽的賬單和小彼得的賬單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設(shè)計了“細讀賬單,領(lǐng)悟母愛”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來達成教學目標。
1.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兩份帳單,多種方式閱讀,明確兩份賬單的不同:(1)內(nèi)容不一樣。一份是媽媽欠兒子彼得的賬單,一份是彼得欠媽媽的賬單。(2)時間不一樣。媽媽為彼得付出了10年的辛苦勞動,而彼得也許只是幾天或一段時間。(3)報酬不同。媽媽為彼得付出了很多,卻要彼得支付0芬尼,而彼得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向媽媽索取60芬尼。通過讓學生在對比中學,在學中對比,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彼得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應(yīng)該的,而向父母索取報酬是多么地不應(yīng)該呀!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媽媽為什么寫的都是“0芬尼”?為什么媽媽對彼得的10年付出只是總額為0芬尼的報酬呢?通過交流互動讓學生懂得媽媽為彼得的付出是無價的,對彼得的愛是無私的,所以媽媽特意用“0芬尼”來表示彼得應(yīng)該付給她的報酬。
3.引導思考:如果媽媽的賬單不是0芬尼,你認為應(yīng)該填多少呢?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自由暢談之后,補充《媽媽的工資》一文讓學生閱讀。營造出與課文內(nèi)容相符的場景,深深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極大地調(diào)動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懂得應(yīng)該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體會母愛的無價。
4.引導談話:人們常說母親對子女“恩重如山”,沒想到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計算出母親的工作竟有這么“值錢”。 這是怎樣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多得讓人無法想象!但就是這樣巨大的付出,在媽媽的賬單里卻始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零”。是的,付出了就會有收獲。媽媽不要小彼得的報酬,那她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小組交流感受。(希望彼得懂得親情的可貴、懂得去愛、懂得回報愛……)
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人文內(nèi)涵,生命教育也在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訓練、情感熏染中得到落實。
二、注重熏陶感染,滲透生命意識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生命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要以“文”為主、“以文載道”、寓“道”于“文”,運用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滲透的方法將生命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字、詞、句、篇的講解學習中,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美的同時,領(lǐng)略文本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一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xiàn)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本篇課文選材具有鮮明的特色。作者頗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現(xiàn)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即抓住毛澤東得知喪子后的心情和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xiàn)了毛澤東崇高的精神境界,讀后讓人肅然起敬。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筆者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動?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抓住重點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語和人物語言(如:“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上的飯菜已經(jīng)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中的“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主席黯然的目光轉(zhuǎn)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中的“躊躇”“黯然的目光”“轉(zhuǎn)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等一連串的動作;“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中的“忠骨”“何須”“馬革裹尸”等詞語;“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中的“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jīng)獻出了那么多指戰(zhàn)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zhàn)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薄俺r戰(zhàn)場上我們有多少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薄┲笇W生反復(fù)品讀,努力引領(lǐng)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悟,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用心感受毛澤東的心理活動,進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實現(xiàn)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從而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戰(zhàn)爭的殘酷,從內(nèi)心深處喚起學生對戰(zhàn)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樹立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的理念。同時也感悟到,生命的不可創(chuàng)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復(fù)得,從而懂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屬于他個人,也和周圍的親人、好友甚至社會、民族相聯(lián)系,真正認識到生與死的意義。
三、結(jié)合身心特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語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諸如世界觀、人生觀、生死觀等都與之相關(guān)。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必須結(ji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內(nèi)容的選擇、方式的把握、尺度的拿捏等方面動一番心思。如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感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自我,知道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同時,還要結(jié)合學生積極向上、敏感、可塑性強的特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為他們成長為健康的成年人打下堅實基礎(chǔ)。如《金錢的魔力》(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文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備受關(guān)照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小市民以錢取人、金錢至上的丑態(tài)。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內(nèi)容對比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筆者把本文的生命教育的滲透點定為:通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這一概念,教育學生為人要廉潔、自律、不要唯利是圖,知道金錢并不是萬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瀏覽課文(畫出描寫老板和托德言行、神情發(fā)生變化的句、段,讀一讀,想一想,他倆開始怎么做、怎么說的?后來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他倆為什么這樣做、這樣說?);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句、段進行品讀(如托德看到百萬大鈔前后笑容的變化,老板聽到錢字的前后表現(xiàn)等),讓學生透過情節(jié),透過文字渲染,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感受文字的魅力;最后又通過拓展寫話(出示:中國有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走出裁縫店的“我”在想,穿衣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為了能夠與衣服相匹配,接下來,“我”該買鞋子了,于是“我”脫下了新衣服,換上原來的破衣服,懷揣一百萬英鎊的大鈔來到鞋店準備買雙新鞋……請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看到衣衫襤褸的“我”來買鞋時,鞋店的人會有什么反應(yīng)呢?學習作者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加以刻畫的寫法和采用比喻、對比和夸張的手法,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和討論交流(從課文的描寫中看,金錢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我們應(yīng)該持有怎樣的金錢觀?)兩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金錢又不是萬能的。我們對金錢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貧富,更不能被金錢所左右,做金錢的奴隸,因為金錢買不到親情、友情、真情、愛和生命……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為人要廉潔、自律、不要唯利是圖。
生命教育是教育界一個永恒的話題。生命教育,事關(guān)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生命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靈活處理教材,把握教材內(nèi)容,多渠道多途徑,創(chuàng)造性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在尊重主體生命、挖掘生命潛能、釋放生命活力的基礎(chǔ)上力求讓學生懂得:生命是一種美麗,要學會欣賞;生命是一種善良,要學會感恩;生命是一種關(guān)愛,要學會在乎;生命是一種責任,要學會履行;生命是一種寬容,要學會諒解;生命是一種付出,要學會磨煉;生命是一種和諧,要學會相處……使學生不但“成才”,而且也能“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