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服飾代表著社會的文化信息,每個民族以其獨特的服飾和造型與其民族風俗、審美意識、經濟生活等產生著重要的聯(lián)系。七星羊皮披肩作為最古老服飾之一,在納西族已經傳承了千百年,現(xiàn)在改良后的納西族民族服飾保留原有色彩,并讓納西服飾成為納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發(fā)展與傳承納西族服飾文化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納西族服飾;納西婦女七星羊皮;傳承;演變
納西族是一個民族特色鮮明的少數(shù)民族,其服飾具有較強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特征。在當前社會發(fā)展中,現(xiàn)代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故發(fā)展與傳承納西族服飾文化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
1 民族服飾傳承
民族風格服飾就是通過傳承、借鑒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服飾元素,將現(xiàn)代生產、生活、社交需求等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設計出既符合現(xiàn)代服裝設計理念又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的服飾,如民族風格職業(yè)裝、民族風格時裝、民族風格禮服、民族風格日常裝等。
在傳承民族服飾文化中,民族風格服飾設計應該重視對民族風格服飾設計師的培養(yǎng)。在設計與生產環(huán)節(jié)中,民族風格服飾必須要以傳統(tǒng)民族圖案藝術為基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大力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在現(xiàn)代服飾設計蓬勃發(fā)展的形勢下,強化創(chuàng)新,將現(xiàn)代服飾設計與傳統(tǒng)民族風格服飾相互融合,才能夠復煥民族服飾生機。
2 納西婦女服飾的演變
納西族在我國的貴州、四川以及西藏交接的山區(qū)較為集中,面向云貴高原,背靠青藏高原。該民族居民最初在黃河流域居住,其民族文化具有土著文化的氣息,以氐羌文化為主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納西族逐步由黃河流域向南遷徙,在秦朝時就開始集中于金沙江和雅碧江流域。新中國建立以前,有較多種稱謂,如納日、納西、納恒、納罕。1954年,我國國務院正式批準確定為納西族。
明代的《麼些圖卷》是納西族地區(qū)的重要文化象征,也是對納西族文化的最直接具體的描繪。在該圖卷中描繪了數(shù)十人物,每一個人均著不同服飾:所有少年男子都在頭上梳著一個髻,穿著長衫,待成年以后開始辮發(fā),在頭頂將頭發(fā)盤起,從而形成兩髻,如葫蘆狀,俗稱“三搭頭”。男子赤足,下著褲,上身穿著簡短的衣服,極少有人上衣為對襟。婦女梳著用青布做成的髻,有棱角,這就是“布冠”。赤足,下著長裙,上穿短衣,扎彩色腰帶。這是明代時期納西族典型服飾代表。
雍正初年,清政府在納西族區(qū)域實施改土歸流,強制按照“以夏變夷”的服飾來進行改革,后來此改革對納西族服飾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清代改土歸流以后,納西族區(qū)域的上層社會和男子服飾已基本被漢化,僅婦女服飾仍然具有傳統(tǒng)特色。
傳統(tǒng)服飾的變化不僅僅是單一的衣著改變,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就納西族女裝而言,在元明時期,納西族女性服飾還可以展示女性體態(tài)美,也代表著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文化體現(xiàn)。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在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渲染之下,女性的服飾逐步以厚重肥大的特點為主,色彩的單調性也限制了女性的愛美之心。
3 納西婦女七星羊皮所含蓋的內容和含意
納西族服飾紋樣與其民族文化與歷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記錄了納西族的發(fā)展歷史,同時也表現(xiàn)了納西族文化變遷,也是納西族人民群眾的審美與價值觀的代表。納西族服飾的紋樣是非常多的,但是也有共同之處,共同特色則是融合抽象與具象,整齊而有序。抽象造型紋樣一般指的是方格紋、齒紋、帶紋、變體萬字紋等,至于所謂的具象形紋樣造型,主要有人形紋、鳳凰紋、各種顏色花邊紋等幾種。納西族服飾具象與抽象紋樣有獨立出現(xiàn)的,也有交互出現(xiàn)的,形式極其豐富。另外,納西族服飾紋樣造型也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納西族文化特色內涵,也是納西族的重要標識與符號。
在納西族服飾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代表為“披星戴月”,其也被稱之為“七星羊皮”(圖1)。納西族的《東巴經》中記載有揉羊皮、剝羊皮、披羊皮的象形字,該記載充分說明了七星羊皮披肩可以說是納西族千百年承傳下來最古老服飾之一。在納西族,當?shù)厝藗円步衅洹皟?yōu)輛”,這種稱呼來自于諧音“余扼”。
羊皮披肩呈上寬下窄的片狀,上部為四方形,左右各有1個表面用彩色錦線繡著圖案的5寸的圓盤,其直徑約為16.6厘米。在披肩的表面還有7個用彩色絲線繡的扁平圓盤,直徑為10厘米,其中心有2條垂下的細帶,能夠系扎。披肩的下部和底部分別呈垂花式、大括號形。披肩通常用白色寬帶相繞于胸前,寬帶末端為繡著漂亮圖案的箭頭狀。羊皮披肩的寓意說法較多:羊皮披肩上面的兩枚大圓盤代表表示太陽與月亮,七枚小圓盤則象征著星辰,也暗含著納西族婦女辛勤勞作,“肩負日月,背負繁星”,歌頌納西族婦女不辭辛苦的勞動美德。日月星辰的光芒則以7枚小圓盤中心垂下的14根皮細線來表示,也暗含著光明溫暖之意。在披肩的穿戴方面,主要根據(jù)天氣變化來選擇不同的穿著方式,如果天氣較為寒冷則羊毛朝內,羊皮光面朝外披用;熱則反之。
“披星戴月”的民族特征極為濃厚,簡單古樸的造型使得服飾整體顯得簡潔大方,具有古樸美。當然,這種服飾也具有獨特的形式感與節(jié)奏感:第一,造型單純齊整,披肩的7個星狀圓盤紋樣均為簡單的星狀或環(huán)形,披肩帶子尾部的花卉圖案是變化的幾何圖形,簡潔而不缺乏簡單之意,勾連穿插,變化多端,肅靜典雅,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第二,均衡對稱。披肩整體左右對稱,帶子尾部的幾何圖形,形象而逼真,充分展示了圖形的對稱美。
4 現(xiàn)代納西族服飾的改良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在麗江城中納西族的男性服飾就和漢族的服裝沒有區(qū)別了。
20世紀90年代之后,因為城市改造的需要,大批納西族人遷出了麗江古城,此時就算是年紀長一些的也都不想穿納西服裝了。由此納西族服飾變成了納西族儀式化與符號化的標志,納西服裝在重要場合才穿著,如納西婚禮、節(jié)日或者慶典以及重要旅游場所等。這樣的現(xiàn)狀引發(fā)了納西族中一些有識之士的擔心,為此他們著手針對現(xiàn)狀開始推動與搶救處在邊緣化的納西民族服飾及其文化。
20世紀80年代,納西服飾的保護和推動工作就開始了,主要的牽頭單位是納西文化學會,在納西火把節(jié)的時候推出了改良的服裝,主要是設計五套不同款式的納西服飾,并在社會上針對這些服裝征求更好的設計意見。于1992年春天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舉辦地昆明),隆重推出了新改良的納西族女裝,同時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新改良的納西族女裝對羊皮進行了藝術加工,還保留了原有的圍腰與坎肩。這樣的設計不但保留了納西族服飾的精華,而且在服裝的用料、色彩和藝術加工方面還進行了突破與創(chuàng)新。改良的納西族男裝也于1999年10月在麗江舉辦的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jié)上展出并深受社會各界喜愛。這款改良的納西族男裝的上衣(一件對襟馬夾)繡著“納西人”“麗江”等東巴字作為上衣的點綴,下身則為長褲。這樣明快簡潔的服裝設計,讓納西族男裝的裝束都散發(fā)出納西族濃烈的民族特色。
旅游開發(fā)帶來了國內外游客,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元素,異民族的文化在麗江與納西族文化交流、碰撞,實現(xiàn)著文化的融合。政府的主導和參與,使納西族民族服飾得到良性發(fā)展。納西族民族服飾成為民族文化的標志,成為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表現(xiàn),也成為文化自覺與自尊的體現(xiàn),穿著民族服飾成為一種時尚。納西族民族服飾從此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并進一步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實現(xiàn)了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仲林,鄔紅芳.麗江地區(qū)納西族傳統(tǒng)服飾的生態(tài)審美觀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7(5):43-47.
[2]張萍萍.納西族服飾紋樣的美學特征[J].時代文學(上),2015(12):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