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
美國財政部一位官員8日表示,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正“密切關注”且“非常擔心”人民幣的貶值,白宮正考慮在下周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正式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一表態(tài)立即引起外界關注。
的確,近期人民幣的確體現出明顯的下跌趨勢。8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均已突破6.93大關,中間價下調至6.8957,為2017年5月新低。但人民幣的走勢更多是一種市場反應,與“匯率操縱”扯不上關系。
近期人民幣持續(xù)下跌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美元的加息趨勢和中美貿易戰(zhàn)在無形間推動美元走強并為人民幣增添了一定壓力;二是市場對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存在擔憂。這兩方面結合造成了人民幣的貶值趨勢。從目前來看,后一情況占的比重更大,即引發(fā)人民幣貶值的是人們的預期而非中國的經濟現實。
種種數據和現實都顯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基本面仍然穩(wěn)健。我國上半年GDP增長6.8%,經濟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新增就業(yè)顯著增加,對外貿易也依然發(fā)展良好,這些都構成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堅實基礎。目前,美聯儲加息在正常范圍內,資本流動也未見異常,中國仍保持相當高的外匯儲備資產規(guī)模。盡管經濟金融運行面臨的一些新挑戰(zhàn)讓人們產生擔憂的預期,并進而導致人民幣匯率下跌,但當投資者信心因現實而恢復時,這一導致下跌的因素將很快消失。
由此我們也能進一步得出結論:匯率變動整體上是一種市場化的變動,美元走強,其他貨幣貶值是很正常的,不能給正常的市場行為亂扣“操縱者”的帽子,更不能采取非市場化手段要求其他國家做出調整。
即使依照美國財政部2015年頒布的《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這一單邊規(guī)定,“匯率操縱國”需要滿足三個標準:有大量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巨額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3%)、對外匯市場持續(xù)單向干預。隨著人民幣定價機制日趨透明,央行基本退出常態(tài)性干預,中國并不符合美國對匯率操縱國的評判標準。
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表示人民幣匯率基本符合中國的經濟基本面。2018年7月,IMF出具的對外報告顯示,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缺口在2016年已由負轉正,雖然在2017年缺口小幅轉負,但截至2018年5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較2017年平均水平上升3.4%,整體人民幣匯率能基本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
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更好理解。倘若中國真的通過操縱匯率來搞所謂“匯率戰(zhàn)”,中國的外匯儲備量必然經歷大規(guī)模的波動,那肯定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平穩(wěn)態(tài)勢。事實上,近期人民幣貶值幅度也遠遠低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幾乎是發(fā)展中國家里幅度最小的。人民幣匯率不僅兌一攬子貨幣穩(wěn)定,兌黃金價格也十分穩(wěn)定——這是一個比美元更合理的評判標準。
如今,美國是把金融、科技、外交等所有內容一股腦地“籠”進了貿易戰(zhàn)的籃子里,沒道理地給中國亂扣帽子。其實,要真說起匯率操縱,我們可以看到美元近期兌新興市場貨幣及黃金的價格倒是可以用“上躥下跳”來形容,這何嘗不是更明顯的操縱跡象?而且還是通過預期引導和加息,造成整個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威脅全球金融穩(wěn)定的重大風險因素?!?/p>
(作者是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白云怡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