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強
提 要:公元前3世紀初,小亞城邦伊利昂驅(qū)逐外來統(tǒng)治勢力,隨后出臺了《反僭主法》。該法律旨在維護伊利昂新興的民主制度,內(nèi)容包括嘉許擊殺僭主有功者,以及規(guī)定民眾抵制僭政陰謀活動?!兑晾悍促灾鞣ā飞婕俺前钫沃贫取⒔?jīng)濟、宗教諸方面,反映出伊利昂民眾對僭主的抵觸,是關(guān)于希臘化時代早期小亞城邦政治狀況的重要史料。
關(guān)鍵詞:伊利昂;反僭主法;民主制度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8.03.002
【題解】
刊刻《伊利昂反僭主法》的石碑發(fā)現(xiàn)于土耳其新伊利烏姆的杰尼克埃村(Jenikoi);原碑為大理石,高94厘米、寬41厘米、厚27厘米,發(fā)現(xiàn)時已斷作3塊,藏于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據(jù)行款格式推斷,法令原文共172行,刻于碑體四面,首行至18行及最末兩行佚失,余者亦有殘缺。該法令由伊利昂城邦頒行,旨在防備僭主、寡頭及其他顛覆民主制度者,故得名“伊利昂涉僭主法”(Iliensium lex de tyrannis)或“伊利昂反僭主及寡頭制法”(Gesetz gegen Tyrannis und Oligarchie)。1
伊利昂位于小亞西北的古特洛伊城舊址。古典時期以來,此地先后經(jīng)歷波斯、斯巴達、傭兵將領(lǐng)及希臘化君王等外來勢力統(tǒng)治,經(jīng)濟較為貧弱。公元前281年,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約公元前305年—前281年在位)擊敗控制小亞的呂西馬霍斯(Lysimachus,約公元前397年—前281年),隨即宣布解放當?shù)叵ED諸邦。此時伊利昂民眾乘勢而起,藉塞琉古之助驅(qū)逐呂西馬霍斯舊屬,建立民主制度。2迪滕伯格(W. Dittenberger)、蒂加登(D. A. Teegarden)等認為,《反僭主法》出臺于公元前280年前后,是伊利昂民眾鞏固新興政權(quán)的重要舉措。3
僭主及其與民主制度的關(guān)系問題素為學(xué)界所重視。4文獻材料表明,民主城邦對僭主的抵觸可溯至古典時期:例如,史家希羅多德(Hdt. 6.123.2)、修昔底德(Thuc. 6.54)皆指出,雅典民主派不顧歷史事實,對刺殺僭主未遂的哈莫迪烏斯與阿里斯托基同進行過度美化;1又如,雅典演說家埃斯奇奈斯(Aeschines,約公元前397年—約前322年)聲稱僭主統(tǒng)治是靠“猜疑及戍守”,2亞里士多德(Arist. Pol. 1275b5-8)等哲人亦將僭政視為一種“墮落”(parekbasis)政體,3而兵家埃內(nèi)阿斯(Aeneas Tacticus,盛年疑在公元前367年左右)甚至建議直接刺殺僭主(Aen. Tact. 10. 16-17)。4此外,希臘民主城邦積極推行反僭主立法,一些法令銘文或文獻殘篇存留至今。公元前5世紀以來,先后有《米利都反僭主令》、5
《德摩法安托斯敕令》、《埃雷特里亞反僭主法》6等出臺,而《伊利昂反僭主法》則是現(xiàn)存相關(guān)法律中篇幅最長、涉及領(lǐng)域最全面者。希臘化時代早期的史料表明《反僭主法》卓有成效,其頒行后,伊利昂民主制度保持長期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亦走向繁榮。7因此,對于該法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民主城邦的反僭主思想,以及希臘化時期伊利昂的歷史變遷。
迪滕伯格??北荆∣GIS 218)將《反僭主法》分為16節(jié)。據(jù)法條內(nèi)容與所及領(lǐng)域,該法律可分作三部分:1至4節(jié)規(guī)定對擊殺僭主者的嘉許辦法;5至13節(jié)號召民眾在經(jīng)濟、政治和司法領(lǐng)域抵制僭政勢力;14至16節(jié)則督促當值官員落實對有功人員的各項嘉賞,以保障民主支持者的權(quán)益。經(jīng)分析可知,該法律不僅對先前僭政勢力的不法行為進行清算,亦注重防備陰謀份子對選舉及司法系統(tǒng)的潛在威脅和破壞,從而有效限制僭政頭目及其黨羽的奪權(quán)活動,切實維護新興的民主制度。
本文漢譯所據(jù)底本為迪滕伯格校勘的《希臘東方銘文選》(OGIS 218),并參照了弗里希(P. Frisch)《伊利昂銘文集》??北荆↖. Ilion 25)及蒂加登英譯本,各??北緮M補有別之處見注釋。譯者所用的校勘符號如下:“( )”中的內(nèi)容為譯者所添加;“[ ]”中為??闭咧當M補;“□”為一個殘缺字母;缺文為10字母及以上者(附注說明)與字母闕失數(shù)目不能確定者為“”。
【譯文】
1. [如果]某人擊殺僭主、寡頭首領(lǐng)[1]或顛覆[民主]制度者,倘若他是市民,[2][城]邦應(yīng)于當[日]或翌日授予他一[塔]蘭特銀錢,[3][民眾]則應(yīng)[豎立]起他[的]青銅[造像]。[4][只要]他尚在人世,便應(yīng)給予他于[議事堂]用膳之權(quán),[5]并在賽[會]中點名[宣]他至[前排就座];[6]他在世時,每日當發(fā)給他兩德拉克馬。倘若是外邦人[擊殺]上述人等,則應(yīng)授予他以上諸項(特權(quán)),并使他成為公民,[且]隨[其]意愿入籍于任意[部落]。倘若是奴隸擊殺[上述人等],[則應(yīng)授予他]權(quán)利,[7]并準許他[依法參與政事],[8]且他應(yīng)于當日或[翌日]自[城邦領(lǐng)取]三十[米那],[而他在世期間應(yīng)每]日領(lǐng)[取一德拉克馬]。
2. [9]屬官員[10]他們應(yīng)領(lǐng)[取一塔蘭特銀錢][11]三十米那。[12]
3. [13][其余部分][14]應(yīng)歸于城邦。[且]如果某人因曾某事而被他[們][15]侵害,他應(yīng)從該[款項]中拿取(補償)。
4. 如果某位同謀軍士[16]擊殺僭[主]、寡[頭]首領(lǐng)或顛覆民主制度者,之后又為城邦恢復(fù)民主制度,則他與他們?yōu)槲槠陂g的所作所為不應(yīng)受到追究,且他應(yīng)從民眾那里領(lǐng)取一塔蘭特銀錢。[17]
5.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頭當政時,出任將軍或其他[任何]官職,并憑此得到審計[財政]之權(quán),抑或?qū)任何]伊利昂人或[外僑][18]進行[課稅],[19]則[任何人]皆不得[從他們]那里購置財物或接受[托管]——土地、[房舍]、畜群、[奴]隸及其他財產(chǎn)皆不允——亦不得(從他們那里)收取[嫁妝]。[20]若某人從[他們]那里有所購置、[接受]托管或收取[嫁妝],抑或以[其他]方式置產(chǎn),則其置辦[當為]非法;而[受害]者[21]可[任意]從[加害]者[22]處拿取財物,且不受追究。
6. 如果某人兩度出任[23]將軍或其他[官職],則他所轄之[錢]財[24]皆應(yīng)收歸民眾。在[伊利昂]處于[民主制]之時,[有意愿者]均[可到法庭](對上述人等)提起訴訟,[因為]此事有涉[民眾之]財產(chǎn)——他可于任何時刻[如愿](提出訴訟),[直至追訴之期]結(jié)束。[25]
7.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頭當政時,從他[們][26]那里給出[27]或[收取][28]屬于[民眾的錢財],他便[應(yīng)]受到[指控],因為此系[民眾之]錢財,他還[應(yīng)接受審判]□□□□□□□。
8. □□□□□□□則他們[29]應(yīng)被視為受污者[30]所生。且(誣控者的)半數(shù)[財產(chǎn)]應(yīng)歸城邦,另一半則歸逝者[31]的子嗣,若(逝者)并無子嗣,則應(yīng)歸其繼承人。在伊利昂處于民主制之時,應(yīng)永久準許對[這些事項]發(fā)起訴訟,直至追訴之期結(jié)束。如果某人曾遭扣留、羈押,[或]受牢獄之刑,[32](誣控者)應(yīng)受到雙倍處罰,[并償付]雙倍所侵害的(財產(chǎn))。如果(被控者)曾[支付]銀錢,[33][誣控]者應(yīng)[償付]雙倍。伊利昂處于[民主制]之時,應(yīng)[永久]準許對這些事項發(fā)起訴訟,直至追訴之期[結(jié)束]。
9.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頭當政時于任官期間[殺]人,[34]則[投票贊成](死刑)者皆應(yīng)被視為謀殺犯;在伊利昂[處于民主制]之時,應(yīng)永久[準許處決](以上謀殺犯),直至追訴之期結(jié)束。如果某位[贊成]殺人者[逃脫](審判),[35]則此人應(yīng)被剝奪[公民權(quán)],且此人及[其所生]子嗣皆應(yīng)遭到驅(qū)逐。謀殺犯不得通過聯(lián)姻[36]或錢財而[得到]寬免。如若不然,他應(yīng)與[其]同罪。
10. 如果僭主、寡頭首領(lǐng),或與[他們]一同[選派]官員的伊利昂人(購置財物),抑或另外有人代他們購置土地、房舍、[畜群]、奴隸或其他財物,則其購置皆為非法,[并]應(yīng)對售賣者進行抵償。[37]
11. 如果某人于寡頭當政時破壞法律,倘若他企圖以佯稱民主的[手段][38]當選為議事會成員或其他官職,則其(當選)無效,且利用手段(當選)之人應(yīng)與寡頭首領(lǐng)同罪。
12. 如果某人成為僭主、寡頭首領(lǐng),或扶植僭主、發(fā)起叛亂,抑或顛覆民主制度,則無論其名(刻于)祭司名錄、祭品,抑或是墓碑上,皆應(yīng)將之徹底鑿除,[39]并將自祭司名錄中鑿除之處出售,[40]而收購者可以刻寫任一具有資格(被刻寫)者之名。對于私人奉獻的祭品,首先應(yīng)將祭品上的銘文抹去,民眾應(yīng)隨后商議(如何處置)該祭品,以使其不復(fù)為上述人等所有,且不留任何(有關(guān)上述人等之)記錄;對于刻有上述人等(之名)的公共祭品,應(yīng)加以涂抹,以使[其名]不復(fù)可見。
13.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頭]當政時□□□□□□□。
14. [41][如果]官員并[未]于[狄奧尼索斯大慶]時[宣布]冠冕或[支付](銀錢)[42]——一如[合法]公共賬目所規(guī)定的那樣——則每位官員須罰鍰三十斯塔特爾,[議事會]成員[十]斯塔特爾,司庫一百斯塔特爾;若[以上](官員)遭到[起訴],則[應(yīng)]剝奪他們的權(quán)力,[直至]起訴者的財物[償清];[應(yīng)]永久準許對官員及當值議事會提出此事,并使其于第一年[43]獲準(執(zhí)行),且專員[44]應(yīng)與上述人等同罪,直至[起訴者]的[財物及冠冕]得以償清,并記錄公共賬目為止。
15. 如果某人得到(補償),卻未曾對恢復(fù)民主制度提供支持或資助,抑或冒領(lǐng)、多占所欠錢財,倘若他當庭[獲罪],則應(yīng)支付(所領(lǐng)錢財之)雙倍。
16. 如果某人曾自他們那里收取錢財,卻未曾資助民主制度之恢復(fù),抑或曾[自]他們那里拿?。ㄥX財),但未能[證明](所拿錢財)曾用于此(目的),倘若他當庭獲罪,則應(yīng)繳納雙倍[他所損害](的錢財)。[45]因未曾[依]法支持或[資助](民主制度之恢復(fù))、冒領(lǐng)[錢物],抑或多占所欠錢物而遭到控訴或立案之人,不得接受[加冕],亦不得[刻名]于石碑。
【注釋】
[1] 寡頭和僭主勢力均為民主城邦所敵視,兩者常等同而論。公元前404年,萊山德參照斯巴達寡頭制在雅典扶植的三十人團,卻被古代史家稱為“三十僭主”(Xen. Hell. 2. 3. 16, in C. L. Brownson ed., Xenophons Hellenica, Vol. 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New York, NY: C. P. Putnams Sons, LCL, 1918, p.120)。公元前4世紀《埃雷特里亞反僭主法》中亦見“擊殺僭主或寡頭首領(lǐng)者”(? ?ποκτε?να? τ?ν τ?ραννον ? τ?ν ?γεμ?να ?λιγαρχ?α?),參見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p. 62-63。
[2] 銘文作“?ναρχο?”,直譯為“任官者”或“在籍之人”,亦可引申為具有任官資格的全權(quán)公民。此處取引申意。另外,“公民…外邦人…奴隸”的三分法系城邦文告、法令之慣用語,反映出城邦內(nèi)部的等級差別,亦見于埃內(nèi)阿斯《城防旨要》(Aen. Tact. 10. 5, in W. A. Oldfather et al. eds., Aeneas Tacticus, Asclepiodotus, Onsander, p.52)、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Thuc. 6. 27. 2,inC. F. Smith ed., 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 Vol. III, p.230)等古典文獻。
[3] 獎勵擊殺僭主者銀錢亦見《米利都反僭主令》(ML 43):“而任何擊殺他們(僭主努姆法勒托斯等人)及其后裔的人將得到一百斯塔特爾”,見張強、張楠譯注:《希臘拉丁歷史銘文舉要》,第80頁。
[4] 擊殺僭主者被民主城邦奉為英雄,其造像則象征民主城邦捍衛(wèi)政權(quán)的決心。擊殺西帕爾庫斯的哈莫迪烏斯與阿里斯托基同犧牲后,民主雅典于公元前509年為二人樹立造像,并奉其為神祇(Plin. NH. 34. 9. 17, in H. Rackham ed., Natural History, Vol. IX,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61, p.139);錫庫昂亦為成功擊殺僭主的阿拉圖斯立像祭拜(Plut. Arat. 14, in B. Perrin ed., Plutarchs Lives, Vol. XI,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62, pp.30-32)。
[5] 議事堂(Prytaneion)即當值部落主席團成員(Prytaneis)辦公用膳之處?!坝谧h事堂用膳”常為招待外邦來使,或嘉許賽會獲勝的公民。據(jù)雅典“議事堂敕令”(IG I2 77),哈莫迪烏斯與阿里斯托基同的子嗣亦可終身于議事堂用膳。另參見S. G. Miller, The Prytaneion: Its Functio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Berkeley, CA, Los Angeles, CA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6] 銘文作“προεδρ?αν”,即劇場及觀賽席前座,引申為于前排就座的特權(quán)。據(jù)雅典演說家伊賽埃俄斯(Isaios. 5. 47, in E. S. Forster ed., Isaeu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83, p.192),哈莫迪烏斯與阿里斯托基同之子嗣也享有該特權(quán)。
[7] 銘文作“?π?τιμο?”。該詞所指“權(quán)利”為人身自由及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意即賦予奴隸自由身。據(jù)下文可知,獲釋奴隸所受的嘉許仍少于公民及外邦人,政治權(quán)利亦不充分,并未成為全權(quán)公民。
[8] 語義上言之,原文“πολιτε?α? μετεχ?τω”僅指參政權(quán),并不包含全權(quán)公民享有的被選舉權(quán)(?ναρχο?),因此奴隸獲釋后,其政治參與仍受限制。參見B. Zelinick-Abramovitz, Not Wholly Free: The Concept of Manumission andthe Statusof Manumitted Slavesinthe Ancient Greek World, Leiden& Boston, MA: Brill, 2005, pp. 307-319。
[9] 此處缺失約14個字母。
[10] 此處尚可辨識字母為“ο?με”,之后缺失約16個字母。
[11] 此處缺失約39個字母。
[12] 迪滕伯格本中作闕文。費舍爾將句末擬補為“?στω πολ?τη?”(I. Ilion 25, in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63),意為“他應(yīng)成為公民”,即嘉許給某人公民權(quán)。蒂加登亦從之。
[13] 此處缺失約53個字母。闕文內(nèi)容或為籍沒僭主與寡頭之財產(chǎn),并用這筆錢財?shù)囊徊糠知剟顨①灾髡呒捌渥铀谩?/p>
[14] 銘文作“τ? δ? ?λλα”,指充公財產(chǎn)的其余部分。
[15] 即僭主、寡頭勢力及其追隨者。
[16] 銘文作“συσστρατιωτ?ν”,此處指曾與僭主或寡頭勢力為伍的軍士,其身份可能是傭兵。
[17] 以銀錢及豁免權(quán)作為策反手段,亦見于《城防旨要》(Aen. Tact. 10. 17, in W. A. Oldfather et al. eds., Aeneas Tacticus, Asclepiodotus, Onsander, p. 58):“假使流亡者、君王或?qū)㈩I(lǐng)之某位親隨有嘉惠城邦之舉,應(yīng)授予他規(guī)定嘉許(銀錢)之半數(shù),并準許他歸來。因為這樣更能促成他們的企圖?!?/p>
[18] 銘文作“μετοικ?ν”,指長期居留的異邦人群體。古典時代雅典史料顯示,外僑大多擁有財產(chǎn)權(quán),亦需承擔(dān)軍役、稅收等義務(wù),其地位有別于短期滯留的“外邦人”(xenoi),參見D. Whitehead, The Ideology of the Athenian Metic, Cambridge: Cambridge Philological Society, 1977。
[19] 銘文作“?πιγραφ?ν ?πιγρ?φ?ι”,意為“登記造冊”,這里指對公民及外僑財產(chǎn)進行核查上報,并按一定比率課稅。類似于古典時代晚期雅典的財產(chǎn)稅(eisphora)。
[20] 此處旨在禁止公民以聯(lián)姻手段勾結(jié)僭政官員。參見A. R. W. Harrison, The Law of Athens: Family and Property,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68, pp. 45-57。
[21] 指財產(chǎn)遭到僭政官員侵害、出售者。
[22] 指從僭政官員手中置產(chǎn)者,其置辦的財產(chǎn)來自于非法征收的公民財物。
[23] 限制官員連任是民主城邦的通例。據(jù)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Arist. Ath. Pol. 62. 3, in T. E. Page ed.,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The Eudemian Ethics, On Virtues and Vice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35, p. 170),雅典公民除連任議事會成員外,不得連任任何官職。亞氏尚在《政治學(xué)》(Arist. Pol. 1308a 19-24, in H. Rackham ed., Politic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59, p. 420)中指出,連續(xù)當選為官是野心家逐步建立僭政的常用手段。
[24] 指連任官員于第二次任期內(nèi)所轄的錢財。
[25] 銘文作“μ?χρι τ?λο? δ?κη? γ?νηται”,直譯為“庭審告終”。馬菲(A. Maffi)認為,此處的“庭審”(δ?κη)并非指庭審案件的審理時限,而是針對特定案件的有效追訴期(prothesmia)(轉(zhuǎn)引自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189, n. 32)。漢譯采納馬菲的說法。參見A. R. W. Harrison, The Law of Athens: Procedure,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71, p.120。
[26] 指第6節(jié)中的連任官員。
[27] 銘文作“δ?ι”,指贈送給他人錢物,此處則指行賄。語義角度言之,希臘文“δ?ρα”可兼指贈禮以及賄賂,司法語境下則多取貶義。參見L. G. Mitchell, Greeks Bearing Gifts: The Public Use of Private Relationships in the Greek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8-19。此處的目的在于防止公民成為官員向他人行賄的中人。
[28] 銘文作“λ?βηι”,指直接收取官員的賄賂。
[29] 指在僭政期間誣告他人者——亦即下文中的“誣控者”(?κατηγορ?σα?)——之子女。據(jù)該節(jié)現(xiàn)存文本推測,句首闕文內(nèi)容或為“若有人于僭主或寡頭當政期間誣告并處死他人”。
[30] 銘文作“μιαρο?”,指在宗教意義上受“污染”(miasma)者,其將被視為不潔之人,并遭到城邦的驅(qū)逐。導(dǎo)致污染的行為通常包括流血、殺生以及瀆神。專門研究參見R. Parker, Miasma: Pollution and Purification in Early Greek Relig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31] 指在僭政期間遭人誣告,蒙冤而死之人。
[32] 此處費舍爾將擬補為“? φε?γηι, δεσμ?ν τιμ??”,見I. Ilion 25,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63),并將φε?γηι解作“受流放之刑”。
[33] 指受誣告者為免于受刑而支付的銀錢。文獻及銘文材料表明,雅典、開俄斯等城邦亦有以金換刑者,參見Pl. Apol. 28b, in H. N. Fowler ed., Plato, Vol. 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 LCL, 1914, pp.132-134及RO 84B, in P. J. Rhodes & R. Osborne eds., 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404-323 B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420-423。
[34] 此處所謂“殺人”并非指直接擊殺、謀害,而是指誣告他人,并通過票決將被告判處死刑。
[35] 此處費舍爾擬補為“??ντ?νδ?κηνμ?νικ?σηι”(I. Ilion 25, in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 64),意為“如果某位殺人者未能勝訴”。
[36] 銘文作“?πιγαμ?α?”,為“聯(lián)姻”(?πιγαμ?α)賓格形式;迪滕伯格認為系刻工之誤,遂將該詞改為復(fù)數(shù)與格“?πιγαμ?αι?”,即以聯(lián)姻作為求得寬免的手段。費舍爾則保留了原文,并將該句譯作“(與謀殺犯)有姻親關(guān)系者不得與謀殺犯和解,亦不得以金錢為手段(為謀殺犯請求寬免)”。
[37] 民主制度恢復(fù)后,僭主、寡頭首領(lǐng)等勢必遭擊殺或流放,因此支付抵償者應(yīng)為其家人或子嗣。
[38] 銘文作“?? ?ν δημοκρατ?αι θ?λων διαπρ?σσεσθαι τεχν?ζων”,直譯為“企圖利用民主手段成功(當選)”,此處指在投票、抽簽等民主選舉程序中進行舞弊,或直接篡改選舉結(jié)果。
[39] 此舉旨在將反民主份子的名字徹底清除,以將其行跡從公共記憶中抹去,類似羅馬的“除憶”(damnatio memoriae)之制。據(jù)演說家呂庫古(Lycurg. Leoc. 117-119, in J. O. Burtt, Minor Attic Orators, Vol. I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62, pp. 104-106),勾結(jié)僭主的希帕爾庫斯于公元前487年遭陶片放逐,其名亦被雅典人抹去。專門研究參見H. Flower, The Art of Forgetting: Disgrace and Oblivion in Roman Political Culture,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6。
[40] 公家出售祭司職務(wù)的現(xiàn)象在希臘化時期的小亞細亞頗為常見,參見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 204。
[41] 此處缺失15個字母。尚能辨識的字母為“ι”及“ηδιμ”。
[42] 即嘉賞有功者所需的款項。
[43] 銘文作“πρ?τον ?το?”,意為“第一年”或“是年”。迪滕伯格本譯作“第一年”,認為其并未指向任何具體時間,而是泛指“民主制再度恢復(fù)的第一年”。蒂加登則將此處譯為“是年”,認為其所指是《反僭主法》出臺的當年,即公元前280年。
[44] 銘文作“το?? ?ρχε?οι?”,意為“特別行政官”(special boards),此處譯作“專員”。根據(jù)該節(jié)內(nèi)容,這些專員即督辦落實嘉許事項的特別官員。
[45] 這筆罰鍰或繳納給城邦,或直接抵償給資助民主勢力之人。
[作者吳桐(1991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24;
張強(1960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吉林,長春,130024]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0日]
(責(zé)任編輯: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