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芳
摘 要:本文從設計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習動力、重視學習過程獲取研究成果、應用知識技能完善研究過程三個方面著手,探討了“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研究;動力;成果;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5-037-1
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傳統(tǒng)數(shù)學教學存在的缺陷在于它常常使學生游離于自然與社會之外,機械地回答教科書上的問題。隨著新課程計劃的實施,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全新的必修課程擺在了我們面前,這是走向21世紀的數(shù)學教育所面臨的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就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筆者的認識與實踐。
一、設計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習動力
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數(shù)學教師把課本視為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心中想的、手里做的就是盡可能把每一個知識點都嚼碎了喂給學生。我認為,教師應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主動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中自覺增加一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縮小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間的差距,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消除數(shù)學的神秘感。
例:我在有理數(shù)運算的應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與興趣設計了這樣一道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
星期日,我?guī)銈內ス珗@玩,在購買票時得知,門票每人10元,40人以上的團體票可以8折優(yōu)惠,由于我們一行是38人,請同學們設計一下怎樣購買門票花錢最少?
一位學生搶著說:“買40張票花錢少?!薄笆堑模徺I38張票要380元,而40張票只要花320元,看上去票買多了,實際上錢卻少花了?!蔽铱创蠹遗d趣正濃,就接著說:“凡事都要動腦筋,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處處用數(shù)學。要善于捕捉,其樂無窮?!蔽疫M一步提出:“買團體票比每人單買便宜,團體中至少要有多少人?”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個學生大叫一聲:“我知道了,是33人?!辈⑾罄蠋熞粯幼呱现v臺說:“買40張團體票需要320元,按個人單買計算,320元可買32張票,根據(jù)題意,應取大于32的整數(shù),所以至少要有33人。”我借機鼓勵大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以便適應將來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二、重視學習過程,獲取研究成果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可以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次活動等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誡過他的學生們,當教師不能“死教書,教死書”。我認為,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各抒己見,著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提問和批評爭論的習慣;鼓勵個性與獨特,允許多元思維并存,允許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甚至荒誕,提倡學習中的“懷疑精神”。例如:我在有理數(shù)乘方的應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過新年,你有100元壓歲錢準備存入銀行,每月的利率為08%,試問1個月后、2個月后……6個月后,你可得本息和是多少?
問題剛提出,就有一個學生馬上回答說:“一個月后可得100.8元,因為一個月后的本息和為100(1+0.8%)?!痹谒膯l(fā)與帶動下,后面的5個答案也被其他同學搶著回答了。我接著問:“n個月后可得本息和多少?”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100(1+0.8%)n元。”我趁大家興致正高,又接著問:“假如你買東西錢不夠怎么辦?!蓖瑢W們七嘴八舌,有人說去借,有人說可以欠,也有人說可以分期付款,然后我總結說,分期付款方式在今天的商業(yè)活動中應用日益廣泛,為越來越多的顧客所接受,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一次性支付售價較高商品的款額有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少商品也在不斷改進營銷策略,方便顧客購物和付款,可以說分期付款與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日常時候密切相關。假如購買一臺價值5000元電腦,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期付款數(shù)相同,購買1個月后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6次后還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復利計算(上月利息要計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應付款多少?(精確到1元)當然,這個問題同學們并沒有馬上得出答案,而是他們通過課外調查,師生共同研究合作完成的。
三、應用知識技能,完善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主要目的是發(fā)展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qū)別。對一個數(shù)學問題,教師不僅要講清原問題的思想,講清思路,還應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與研究,將原命題進一步延伸,推廣成新的命題。這不僅能不斷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而且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再例如:我在身份證與學籍號這一節(jié)課題學習的教學中,首先幫助同學們一起研究、對比、分析出身份證號碼的各組成部分所代表的含義,然后要求同學們回答教材上所提出的問題,即為學校里的每一個學生設計一個學籍號碼,完成之后馬上進行比較,評選出最佳答案,接著提問:我們編的是學籍號,請問這種編號的方法能否起到別的作用?這下同學們的答案可多了:“可以給畢業(yè)班學生設計準考證號碼”、“可以設計單位里的電話分機號碼”、“可以給新建的居民區(qū)設計門牌號”……最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每位同學可按自己的要求設計一種能把每個事物或每個人進行區(qū)分開來的號碼,完成之后進行交流。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取新知識的體驗,實現(xiàn)由以“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浴皩W”為中心,重視對學生“學”的研究,給他們提供研究的時間、空間、機會和舞臺,從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能夠在知識的海洋盡情遨游,在創(chuàng)造的天地一展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