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lián)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血沃黑土的英勇事跡早已廣為流傳,但是作為鄂豫皖蘇區(qū)及其紅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他,后來為何去了東北,又是如何投身到白山黑水之間的戰(zhàn)斗的呢?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河南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父,自小就深刻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和社會的黑暗。
1926年秋,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于同年10月受組織派遣,回到家鄉(xiāng)確山縣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4月4日,楊靖宇以總指揮的身份成功地領導了58000余人參加的確山農民暴動,并從此走上了徹底的職業(yè)革命者道路。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fā),無數(shù)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慘遭殺害之際,楊靖宇頂著血雨腥風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響應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開展的秋收起義,1927年11月,他率領農民軍組織了劉店秋收起義,其聲威震動豫南。
短短幾年間,楊靖宇先后創(chuàng)建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最早的縣級農工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和河南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確山縣革命委員會,并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裝——確山縣農民革命軍(后編入豫南工農革命軍),拉開了河南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序幕。此后,他先后調任豫南地區(qū)特委書記和省委特派員。由此可見,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楊靖宇就已經是一名聞名中原大地的優(yōu)秀革命領導者了。
1928年,國際國內革命形勢風云激蕩。這年冬,周恩來從莫斯科回到上海,并在極端秘密狀態(tài)下組織召開了中共中央常委會,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人才,參加我黨在上海開設的中央軍政干部培訓班,以解決各根據(jù)地前線軍政干部極為缺乏的實際問題。楊靖宇作為河南省委唯一推薦人選,于1929年1月化裝為商人先從鄭州乘火車至武漢,再由武漢坐客船前往上海,參加這次由周恩來親自籌劃并組織授課的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在出發(fā)之前,時任河南省委組織部部長的吳芝圃已經給他打了預防針:此次培訓比較特殊,參訓人員均為各省地下黨委選送的黨內精英,訓練結業(yè)后也許會在全國范圍內安排工作,可能不再回河南開展革命。
培訓是在秘密狀態(tài)下進行的,從保護這批精英的角度出發(fā),明確規(guī)定所有參訓人員不能相互通報姓名。培訓也是高層次的,周恩來作了政治、軍事工作報告,惲代英作了農民運動報告,劉昆作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報告,此外學員們還有機會閱讀了大量黨內文件和各類專題資料。通過這次培訓,楊靖宇從各個方面都躍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培訓結業(yè)那天,楊靖宇被通知到周恩來處接受任務,因為事先有心理準備,楊靖宇也做好了到其他地區(qū)開展工作的思想準備。見到周恩來后,楊靖宇才知道黨的高層對這期培訓班學員結業(yè)后的歸屬問題高度重視,多次召開中央組織部內部會議研究,已經初步形成方案并向中共中央進行了匯報建議。對于楊靖宇的去向,周恩來代表中央提出了兩個意向:一是調入全國總工會,另一個是派往蘇聯(lián)學習軍事。楊靖宇立刻表示:聽從中央的安排。周恩來考慮到楊靖宇在確山農民起義和劉店秋收起義中表現(xiàn)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自己掌握的情況和近一個月的深入了解,他更加堅定了讓楊赴蘇聯(lián)學習軍事的決心。次日,培訓班領導通知楊靖宇,立即動身前去與滿洲省委接洽,辦理出國赴蘇的手續(xù)。就這樣,楊靖宇的革命生涯面臨了一次重大轉折。
1929年2月,楊靖宇抵達奉天(今沈陽)并順利聯(lián)絡到滿洲省委,他被告知:組織上正在通過關系到東北當局辦理出國相關手續(xù),具體出發(fā)時間未定。習慣了緊張革命生活的楊靖宇不太適應這種賦閑生活,想到在軍政干部培訓班時看到過一份材料,說是當時滿洲雖然有50萬工人,但是黨組織卻比較薄弱,比較缺乏干部。于是他主動進言滿洲省委,希望在等待期間,組織上能分配給自己一些臨時性工作。幾天后,滿洲省委通知他以省委巡視員身份,在省委領導的直接指導下,于奉天和大連之間開展城市工運和學運工作。
受領任務后,楊靖宇化名為張貫一到撫順一個煤礦當上最勞苦的礦井工人,與礦工一起干重活,吃住在一起,了解工人的思想、勞作、生活狀況及迫切要求。工人有什么困難,他都主動幫助解決。在充分掌握了礦工的苦難實際后,根據(jù)省委指示,1929年5月1日,楊靖宇領導了著名的撫順礦工“反裁員、反加班、反打罵”大罷工運動,這次后來被稱為“紅五月”的罷工行動取得了全面勝利,他也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經此行動,撫順礦工的工作條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共撫順支部的黨員也從原來的8名發(fā)展到24名,撫順煤礦的兄弟團開始形成,為日后建立工會奠定了基礎。
楊靖宇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但是出國事宜卻因為各種原因一拖半年沒有進展。1929年7月9日,“中東路事件”爆發(fā),其后中蘇斷交,楊靖宇赴蘇之路也就此中斷。不久,劉少奇北上接任滿洲省委書記,他在臨行前接受中央例行談話時,就已經知曉了楊靖宇其人其事。到任三天后,劉少奇秘密組織包括楊靖宇在內的中共滿洲省委機關人員召開了一次見面會,會后單獨留下楊靖宇,向他說明赴蘇留學已無可能,并征求他下一步工作意見。楊靖宇雖然覺得有些遺憾,還是爽快表態(tài):未來的工作安排,一切聽從中央的指示。
劉少奇對楊靖宇的革命經歷已經比較了解,對他的革命經驗和能力素質更是非常欣賞,自然很希望留下這名難得的人才。在后來的省委常委會上,各位常委都認為楊靖宇在停留東北這段時間表現(xiàn)突出,并且也比較熟悉撫順、本溪和大連等地的工運、學運工作,非常適合留在滿洲省委工作,組織上也非常需要這樣一位各方面都特別出色的優(yōu)秀黨員留在東北,最后大家一致決定留下楊靖宇在東北工作。
就這樣,楊靖宇由河南出發(fā),最終投身于東三省的革命斗爭。他雖然失去了到蘇聯(lián)接受系統(tǒng)軍事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卻率領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林海雪原的艱苦環(huán)境中與日軍血戰(zhàn)數(shù)年,屢立奇功,為全民抗戰(zhàn)建立了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功績。
楊靖宇是唯一與毛澤東、朱德并列當選為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名譽主席團委員的中共黨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唯一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分別敬獻花圈和享有政治局委員和元帥規(guī)格葬儀的革命先烈,更是唯一一位受到黨中央兩代領導核心題詞的抗聯(lián)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