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之前,中華文明在韓國并不被視為外來文化,儒家文化被視為國學,朝鮮半島歷代政權(quán)稱中華地區(qū)為中原。今天關(guān)于韓國公元前的歷史痕跡只能在中國古籍中尋覓,而我泱泱中華漢唐遺風卻還在韓國綿延不絕。以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儒家文化圈國家從語言文字到典章制度再到文化習俗一概取自于中華文化。可以說中華文化奠定了韓國今天文明發(fā)達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朝鮮半島
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始終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給周邊民族和國家?guī)ハ冗M的文明,其中一條重要的路線就是經(jīng)由朝鮮半島,直到日本。中華文化不僅給朝鮮帶去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工具、鐵器和百工技藝,更帶去了文字、道德、典籍等先進文化。自唐以后,朝鮮半島政權(quán)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無不悉同中國。韓國自稱禮儀之邦,1000多年來將儒學視為國學,甚至在西方文化來襲之時,喊出類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韓國貨幣1000元、5000元和50000元分別是儒學大師李滉、李珥和李珥的母親申師任堂??梢姡n國在歷史上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有多深,而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多是以學術(shù)交流的形式被德高望重的學者帶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作為國內(nèi)的高等學府,這對我們高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如何利用文化的優(yōu)越性讓中華文化在儒家文化圈自覺傳播,建立文化自覺和與道德自覺就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中華文化在朝鮮半島傳播的歷史
儒家文化是孔子對先秦文化進行思想性總結(jié)和體系化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換言之,儒家文化并不是孔子個人的發(fā)明。論語記載:“子欲居九夷?;蛟唬郝?,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都屬于九夷之列,即樂浪、高驪、倭人。在孔子看來陋與不陋關(guān)鍵在于是否有先進文化傳播到那,是否有君子居之。
在早期歷史上,中國人從來沒有停止向朝鮮半島北部移民,其實早在殷商時代,箕子就把先進文化帶到了朝鮮半島,而后燕昭王時期,儒家文化相繼傳入。關(guān)于漢字何時傳入朝鮮半島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秦漢時大量原燕國人、齊國人進入朝鮮,比如燕人衛(wèi)滿在西漢初年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建立衛(wèi)滿政權(quán)。此后漢字和書籍通過移民和文化交流不斷被帶到朝鮮半島。在舊三國時代朝鮮半島就使用漢文作為通訊文字了。
以百濟為例,百濟古爾王(約234——286年在位)時以周禮定官制,奠定了中央集權(quán)體制,而近肖古王(?-375年)通過引進漢文化擴展中央集權(quán),大量邀請儒家學士在百濟宮中,雖然這一時期東晉人博士高興受命撰寫的史書《書記》失傳,但是至此百濟王朝“始有文字記事”?!侗笔贰ぐ贊鷤鳌酚涊d公元471年百濟向北魏孝文帝上表求救時謙卑之詞:“若天慈曲矜,遠及無外,速遣一將,來救臣國。當奉送鄙女,執(zhí)掃后宮,并遣子弟,收圉外廄,尺壤疋夫,不敢自有。”可見君臣觀念早已確立。
公元372年高句麗仿效中國設立太學,682年新羅開設國學。高麗太祖王建在訓要十條中將仁政和王道作為統(tǒng)治綱領(lǐng),光宗九年(公元958年)高麗王朝正式引入科舉制。到了李氏朝鮮,朝鮮半島國家已經(jīng)高度漢化,而在訓民正音發(fā)明之前,朝鮮歷史全部是以漢文書寫。
二、朝鮮半島政權(quán)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尊崇
(一)朝鮮堅持道尊于勢。
直到被日本合并,朝鮮民間都堅持以崇禎紀年,并且衣冠服飾法度都延續(xù)漢制,而滿清漢人早已剃發(fā)易服,不再堅持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之古訓。朝鮮科舉考試以儒家經(jīng)典為試題,這讓學子不得不熟讀中國典籍,為官者必須要精通中國史書,而《史記》是歷代王朝君臣“觀古人已行之事,法其善、戒其惡?!钡谋刈x教科書,因為史記是“《四書》必講之后”的治國教材?!度龂酚洝泛汀陡啕愂贰肥浅r半島最著名的兩大史書,完全采用中國官修史體裁,頗有《史記》遺風。朝鮮一朝始終在內(nèi)部奉明為正朔,視清為夷狄,這是堅持了儒家長期以來道尊于勢的思想,并不因為實力消長而變化。
(二)朝鮮不把自己當作外國。
明代朝鮮使節(jié)團重要筆記《朝天錄》對明王朝充滿恭敬之情。崔溥莊嚴地告訴大明官吏“朝鮮衣冠文物悉同中國,不可以外國視也?!边@其實代表了朝鮮士大夫階層的觀念,他們讀儒家經(jīng)典,熟練掌握漢字,甚至還學習中文。自古他們接受的就是中華文化忠孝仁義的教育,所以才會說出不以地域論遠近的話。在文化上,朝鮮從沒有把自己當作是外國,反倒是把剃發(fā)易服的大清國當作了外國,這表明朝鮮知識階層是以文化認同來看待兩國關(guān)系的。
(三)以儒家經(jīng)典為理論基礎(chǔ)發(fā)展儒學。
朝鮮歷史上有長達300年的四端七情理氣之爭,其中代表人物就是五千韓元上的李珥和一千韓元上的李滉,理氣之爭不僅在哲學史上意義深遠,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實學的基礎(chǔ)。
“四端”指的是仁義禮智,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四端七情之說是朝鮮儒學對于孟子理念的重大發(fā)展,朝鮮以朱子學為治國綱領(lǐng),所以退溪利用理氣之意和粟谷展開了哲學理念的辯論,這場爭論從人性善惡上升到形而上和形而下,這場長達三百年的爭論使朝鮮半島儒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哲學高度,從重視實踐和修身以圣的境界,到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到開化文明的思想,最后建立了韓國儒學的獨特品格。
三、儒家文化對韓國國民精神的塑造
韓國以不足十萬平方公里的領(lǐng)土,一度創(chuàng)造排名世界第十一的GDP,超過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這和儒家自強不息的文化很有關(guān)系。退溪的人格美育論讓韓國人非常重視修身自省的道德實踐,雖然孟子說人人皆可為為堯舜,但是在如何完善人格方面并沒有過多表述,而李退溪將敬誠理念發(fā)展到哲學高度,從內(nèi)之外推動了實現(xiàn)圣賢境界的道德實踐。李粟谷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致力于改弦更張,所謂“進則行道,退則教化”,這讓他成為朝鮮半島實學的創(chuàng)始人。儒學也塑造了韓國人舍生取義的精神,每一次國家危亡都是士人挺身而出,比如趙憲頗有清流派之風,認為軍隊不在一時強弱,而仁道正義之師定會擊敗暴虐之敵。從崔濟愚的東學黨到樸殷植的大同教無一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樸殷植在1876年離家時就發(fā)出疑問:“除了科舉,難道沒有經(jīng)世之學?”這比大清廢科舉早了30年。
參考文獻:
[1]崔英辰.韓國儒學思想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王中田.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M].人民出版社,2000.
[4]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M].人民出版社,2000.
[5]李甦平.韓國儒學史[M].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石云,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