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谷
韓非是韓國公子,生于戰(zhàn)國末年。他能被稱為“子”,自然是響當當?shù)娜宋?。韓非師從荀子,博學(xué)多才、思維敏捷,然而卻有口吃的毛病,這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幾乎是致命的弱點。但他硬是靠著精妙的文字彌補了自己天生的缺陷,他著書立說,把自己獨到的主張、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見解、犀利的語言都寫在了竹簡木牘之上。憑借這片片竹木,韓非終于名動帝王,并在爭鳴諸子中博得了一席之地。他的著作被后人編輯整理為《韓非子》一書,流傳至今。
故事性思維更具說服力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守株待兔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濫竽充數(shù)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p>
——鄭人買履
這幾則演變?yōu)槌烧Z的寓言故事正是《韓非子》中的內(nèi)容,書中還有買櫝還珠、老馬識途、諱疾忌醫(yī)、吹毛求疵、負薪救火等故事。這些生動精到的故事或描述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或展現(xiàn)人們的種種心態(tài),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韓非對世事的思考和對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
韓非善于用寓言故事講理,幽默生動、言簡意賅,于平實中見奇妙。其文章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較之同時代諸子百家的宣講說教要生動百倍。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p>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xué)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韓非雖是后起之秀,卻能成為一代大家,在于其故事性思維更具說服力,論證也更加透徹。
韓非與后來的秦相李斯都拜在荀子門下求學(xué)。作為韓國貴族公子,韓非生活優(yōu)裕,并沒有像李斯那樣投奔外國四處游說,而是專心在韓國國內(nèi)尋求強國之路。
戰(zhàn)國時代,群雄并爭,謀士、思想家層出不窮,他們憑借口才贏得君王青睞,合縱連橫。而善于在文章中講故事的韓非因為口吃,無法能言善辯,即使擁有貴族身份也未能得到韓王的任用。
法家之集大成者,秦始皇的思想導(dǎo)師
如果你認為韓非只是一個舞文弄墨的人,那你就錯了。他還是一個思維超前的制度設(shè)計師和社會觀察家。除了寫成語,他還苦心鉆研統(tǒng)治術(shù)與帝王學(xué),并且成就斐然。著名的作品《韓非子》影響后世兩千多年,共收入他的文章55篇,計15萬字。
韓非精于“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韓非目睹戰(zhàn)國后期的韓國積貧積弱,曾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wù)法制、養(yǎng)非所用、用非所養(yǎng)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痛心國家所養(yǎng)非人,又苦于自己不善言語,便退而著書。他寫出了《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fā)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韓非積極倡導(dǎo)君主專制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韓非的著作在當時讀者寥寥無幾。不過讓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的學(xué)術(shù)思想竟會被自己國家的頭號強敵秦國使用,而秦王嬴政更是他文章的頭號粉絲和知音。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矣!”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任用韓非,并派他出使秦國,然而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所賞識而倍受重用。
后來,秦相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大計,欲先滅韓,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其政見相左,主張存韓滅趙。李斯和韓非曾是同窗,他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dān)心秦王被韓非計謀所蒙蔽,故上疏陳述其中利害:“韓非前來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著讓大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大王如今將他送歸,他不但有才華,而且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秦國內(nèi)情,這很危險。不如找個借口把他殺了,了結(jié)這個麻煩。”
秦王聽了覺得有道理,便將韓非下獄準備治罪。李斯知道秦王看重韓非,為避免秦王反悔,他立即派人將毒藥送進獄中,逼迫韓非自殺。
韓非雖死,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思想謀略基本上都沿用了他的觀念。因此,說韓非是秦始皇的思想導(dǎo)師也不為過。
嚴刑峻法之路的歷史悲劇
韓非雖然是荀子的學(xué)生,但他的主張更多來自于老子。以老子樸素的唯物主義道論與辯證法為他的“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治國之術(shù)尋求哲學(xué)基礎(chǔ),為法家之博采眾長之集大成者。因此,韓非也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子)。
對人性的徹底失望讓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莊子持竿不顧,韓非不一樣,他非要找出一條血路,殺將出去。他更犀利地指出仁義、道德是沒有用的,個人的德行也是靠不住的,相對于國家和權(quán)勢,人的獨立性是有罪的。韓非寄希望于君主,為強者說話,卻忘了自己也是臣子;他反對私學(xué)成群,認為“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xué)者也”,卻忘了自己也是私學(xué)弟子……
我國古代君王治國始終是儒法互補相輔,然而法家的一些思想深入人性的陰暗面,洞察人性惡的本質(zhì),推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暴力殺戮,因此不為人所提及。而韓非的悲劇不在于生在風(fēng)雨飄搖的國家敗亡之際,也不在于這一生總是懷才不遇。和商鞅一樣,韓非主張嚴刑峻法,提出“生害事,死傷名,則行飲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活著礙事,處死又沒有名目,甚至有損施行者的名譽,那么就在他的飲食中下毒暗殺。韓非恐怕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也會像商鞅一樣,終結(jié)在自己所倡導(dǎo)的嚴刑峻法下吧。
(本欄目編輯 孫 婷)
Email:10652089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