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錢夢龍先生曾提出了“三主”的理念,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他的理論用于作文教學,大有裨益。下面我將錢夢龍的理論和劉宏業(yè)老師的教學相結合,談談我對本課作文教學的理解。
一、教師為主導——層層深入,收放自如
錢夢龍先生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處于領導、支配的地位,而教師的領導、支配作用,只有通過“導”,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導之有方,學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體。在劉宏業(yè)老師的這堂課上,不僅“導”得井井有條,而且“導”出了新意,為我們打開了作文教學新視角。
立意教學的作文課也聽過一些,但是這堂觀摩課顯示了它的個性特征:層層深入,收放自如。筆者認為,作文指導的關鍵之一在于打開學生的思路,把學生禁錮的思想解放出來,而這樣的“放”在劉老師的課堂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開始時《隨園詩話》中的一則小故事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探析小尹回答的妙處,進而得出什么是逆向思維,再去談古典詩歌中逆向思維的體現(xiàn),從學生熟悉的詩句入手,讓學生有話可說。再者,通過“世語新說”環(huán)節(jié),近一步打開學生思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逆向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這三個層層深入的環(huán)節(jié)之后,可以看到學生的思路明顯被打開,課堂氣氛活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表達的欲望極其強烈。劉老師開始巧妙往回收,指出反彈琵琶不是亂彈,并以蘇軾的話作為佐證,點明既反常又合道才有奇趣。在此一放一收中,學生明白了逆向思維的發(fā)散性,也懂得了要合乎常理,不可為求新穎而胡亂創(chuàng)新。最后,劉老師給出一則材料,原本的觀點是“苦難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要求學生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并動筆寫出理由。師生充分交流后,以周國平、魯迅對苦難解說的文字結束本課。
劉老師在這堂立意創(chuàng)新的作文課堂中,將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帶領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層到深層,他收放自如。在課堂的前半段,為了打開學生思路,他不遺余力,不斷啟發(fā)引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站起來說見解,談感悟。當學生思維鋪散開來,語不停歇時,他又及時收束話題,將學生引向?qū)Α笆卣钡睦斫?。這就是一種教學的 智慧。
二、學生為主體——循序漸進,習得有方
錢夢龍先生認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的地位和極大的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發(fā)揮主體作用,獲得“發(fā)現(xiàn)真理”的主動權,而且在個性的全面發(fā)展以至世界觀的形成上,同樣必須由主體來實現(xiàn)。劉老師的這堂課在師生對話方面,值得揣摩和學習。
1.對話中彰顯平等。
劉老師的這堂課處處有精彩的師生對話,學生在他的引領下變得敢說、想說、要說。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世語新說”環(huán)節(jié),在探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俗語時,許多學生踴躍舉手發(fā)言,其中一名學生提出“一分耕耘,三分收獲”的觀點,解釋強調(diào)的是事半功倍。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逆向思維,很明顯,這個學生提出的觀點是錯誤的,然而劉老師并沒有一口否定她的回答,而是用提問的方式讓她自己思考——這樣的觀點是逆向思維嗎?學生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做出修正,學生最終所得來源于自身,而非老師灌輸,尊重學生的感知,這正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2.追問中概念習得。
有關“逆向思維”,即便老師不說,相信學生也能說出一二,但是真正理解這種思維在作文中的運用,則需要老師的引導。然而引導的方式也有多種,如果這堂作文課開始就泛泛地給學生介紹什么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在作文中如何運用等理論知識,相信,這堂課一定會變得索然無味。劉老師用故事引入,不吝時間地讓多個學生談對小尹話語好處的理解,實則是在讓學生獲得一種感性認識,這種認識由最初的對句子的字面理解,逐漸延伸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心態(tài)。學生的回答由淺入深,源于教師不懈的點撥指導,而其后概念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了。概念的真正習得和理解運用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容易很快達到預期,劉老師就構筑樓梯,層層將學生送上高臺,所有的問題都旨在幫助學生步步尋根問底,最終的答案由學生自己步步推導出來,體現(xiàn)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在劉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富有智慧的對話。盡管教師心中有丘壑,卻沒有實行“話語霸權”,他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體驗,為他們構筑發(fā)言的平臺,淺層的分析讓學生自己說,深層的、有難度的,老師架好梯子幫他們?nèi)ヅ实??!皩Ф俊?,教學之大善也。
三、訓練為主線——及時反饋,鞏固高效
作文課如果最終沒有落實到筆頭環(huán)節(jié),這堂課必定是有缺憾的。而劉老師的課將訓練放在習得之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又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了進一步鞏固,尤為高效。最后一個訓練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回答,不難看出,他們已經(jīng)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維,也能靈活地將該思維應用于創(chuàng)新的立意之中。筆者對一名學生的回答尤為深刻,該學生將苦難區(qū)分為自找的苦難和真正的苦難,并辯證地看到這兩種苦難對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回答是有思維含量的,也同時說明了這堂課引領的高效性。然而劉老師不僅僅滿足于學生已經(jīng)有的深度,他又一次引用了名人的文字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上一個臺階。可以說,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恰到好處,選材好,指導好,深化好,這樣的課怎能不成功呢?
總之,劉老師的課堂在踏踏實實踐行先進的教學理念,處處彰顯高超的教學技巧,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作文教學之窗。他的睿智沉穩(wěn)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觀摩的我們無不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江蘇省南京曉莊學院附屬中學;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