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燕珠
一、禮樂文化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禮,是天地萬物之序(有序);樂,是宇宙萬法之和(和諧)。自夏商周到如今,禮樂文化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是我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覺醒與復興的重要神器,是中華民族無盡的財富寶庫,是中華民族最為強大的精神堡壘。禮樂文化使人體悟天道、修身養(yǎng)性、威儀有序、謙和有禮。然而受現(xiàn)代多元化文化沖擊,我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正處于逐漸衰退局面,面臨被“拋棄”危機。學校受應試教育影響也忽視學生“身體教育”,導致不少學生對“禮樂文化”不甚了解,缺乏文化的感知與應用能力。鑒于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圍繞學校禮樂文化建設,在語文教學中研究探討禮樂文化教育實施策略,指導學生學習中華禮樂優(yōu)秀文化,積累禮樂知識和成果,理解掌握其思想和實踐的方法等;樹立以人為本意識,懂得尊重、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關心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在認識和接受事物過程中有判斷美丑的興趣和愛好,有正確的審美意識和方法,提高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成為有精神追求的人。
二、語文教學中禮樂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
1.營造禮樂文化氛圍,感受禮樂文化魅力
讓學校充滿禮樂文化氣息,營造良好禮樂文化氛圍,有利學生感受禮樂文化魅力。一方面,語文教師積積參加學校禮樂文化的環(huán)境建設,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與禮樂文化相統(tǒng)一,可通過設計學校和班級的禮樂文化墻、懸掛禮樂文化相關宣傳畫、設計班級黑板報等途徑營造濃厚禮樂文化氛圍,建設良好的禮樂文化教育環(huán)境。一方面,充分利用相關課文來拉近學生與禮樂文化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去品味課文中蘊含的禮樂文化,真正感受到禮樂文化的多重魅力。比如《端午節(jié)的鴨蛋》,語文教師除教授課文內容外,還可以設“端午節(jié)大家談”欄目,使學生在眾說家鄉(xiāng)風俗活動中對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能產(chǎn)生一定了解,然后與學生一起共同演繹文中特具民俗特色的端午傳統(tǒng)禮樂,讓學生接受傳統(tǒng)禮樂文化洗禮,感受禮樂文化魅力。
2.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挖掘禮樂文化價值
不僅僅是教材外有著禮樂文化,其實語文教材里面也蘊含著厚重的禮樂文化內涵,這無疑能夠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通過對課文內容深入分析,將課文中蘊含的禮樂文化價值挖掘出來,豐富學生語文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禮樂文化的認識,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禮樂文化的熏陶與影響。教育部新編語文教科在古詩文里新增課文更具禮樂文化,如司馬遷《周亞夫軍細柳》寫周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盡顯自己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為人特質;孟子《富貴不能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閃耀大丈夫思想和人格力量光輝,激勵志士堅持正義仁道等,都是很讓學生喜歡的。古詩文言簡意深,語文教師應善于教育學生從中學習修身做人、追求理想等方面的禮樂文化知識。
3.開挖校本教材,豐富禮樂文化學習內容
中華禮樂文化源遠流長,內容非常豐富,語文學科教師共同編寫《<弟子規(guī)>禮儀精選》和《<論語>禮儀精選》等校本教材?!?lt;弟子規(guī)>禮儀精選》引導學生在品讀精簡的語言文字中,重點學習孝道禮儀?!?lt;論語>禮儀精選》教學生學習孔子的君子理想,培育君子理想人格。在眾多儒學經(jīng)典中還可以整理“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準則、“溫良恭儉讓”五種傳統(tǒng)美德、“忠孝廉恥勇”五種高尚品格的名句,在學生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與美術老師合作,開展學做“仁”“知”“勇”者書畫競賽;與歷史老師合作,舉辦“仁”“知”“勇”者故事賽會,變換教材學習方式,促禮樂文化內化升華。
4.開展禮樂文化活動,增強禮樂文化體驗
誦讀國學經(jīng)典是傳承禮樂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打下禮樂文化底蘊的重要平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教學重誦與讀,讓學生通過用情誦讀將文章蘊含的禮樂文化思想“物質化”,成功喚起已有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與禮樂文化情感的共鳴。傳統(tǒng)禮樂文化多蘊含于經(jīng)典古籍,故需與經(jīng)典誦讀同行。一日一誦讀要堅持,每天早讀和語文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朗誦經(jīng)典章句。每節(jié)假日定經(jīng)典篇目,寫閱讀筆記,回校檢評獎勵,讓閱讀成為習慣。年歲金秋舉辦“傳禮儀薪火,做世紀君子”主題美文朗誦表演賽,節(jié)目可根據(jù)表演材料和劇情加入古文化元素,如身著漢服誦《論語》《大學》等經(jīng)典章節(jié),配古六藝,展示傳統(tǒng)禮樂之美,讓學生在富感情的誦讀中接受禮樂文化熏陶。
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處處有禮樂文化,禮樂文化處處閃爍語文光彩。語文教學滲透禮樂文化教育的方法很多,這有待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運用,以讓語文教學更有天地更富生機。
★作者通聯(lián):廣州市從化區(qū)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