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書
摘要:灌云淮海戲是由灌云地區(qū)民間小調成長起來的地方性戲曲劇種,其發(fā)祥于南崗,陡溝,龍胥,和伊山四個地方,他的特點是以演唱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的地方戲曲。是人們農耕播種時必不可少的歌唱戲劇藝術,但目前灌云淮海戲漸漸地遠離人們的視野,在1989年上半年,灌云專業(yè)淮海戲劇團停演,致使灌云淮海戲名存實亡。
關鍵詞:萌芽;繁榮;衰落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060-01
1.灌云淮海戲的萌芽時期(宋元時期)
據權威老藝人王炳衡說,灌云淮海戲是由灌云地方民間的說唱音樂“三刮調”成長起來的,追溯其源流要從從宋元時期南戲和北雜劇的交流說起。
灌云淮海戲是南戲與北雜劇雜交的新生兒,是一個全新的戲劇劇種。南戲盛行于蘇杭一代,當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時,途徑灌云,把北雜劇滲透到蘇杭一帶的發(fā)展中,使南戲與北雜劇在灌云地區(qū)得到融合,特別是加入了灌云地區(qū)的土生土長的方言進入淮海戲的演唱當中,使灌云淮海戲獨有自身的魅力。
灌云淮海戲萌芽時期的特點是他既有南戲中的委婉,又有北雜劇當中的豪邁。當時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有“太平歌”和“獵戶腔”都能體現這一點,“‘太平歌是舊社會巫婆在祭祀,還愿等民間活動中演唱的歌曲;意思是消除災難,永保太平?!C戶腔是獵戶在打獵時,為了一招擊中獵物而制造的聲勢。這種民間小調在今天仍然可見,在灌云縣勝利北路雙橋北面的小公園里,這里每天下午依然可以聽到這種原汁原味的民間小調。
2.灌云淮海戲的繁榮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安定的環(huán)境,給淮海戲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把淮海戲從原本的“拉長戲”的演出形式移到舞臺上,使灌云淮海戲的繁榮又走了一大步。
1955年,在黨的“雙百”方針的發(fā)動下,灌云縣政府批準正式成立灌云淮海劇團,這是第一個具有專業(yè)性的淮海戲劇團,這以后使灌云淮海戲的發(fā)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整個縣的演出方式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專業(yè)性的灌云淮海戲劇團演出范圍大,演出的水平也不斷提高,相對應的收入就高,不僅如此,就連業(yè)余劇團也是在各鄉(xiāng)鎮(zhèn)的文化站直接管理的,無論從思想內容方面,還是從演出的形式上都是按照專業(yè)水準來搞的。保證了灌云淮海戲演出的質量水平。業(yè)劇團常常送戲下鄉(xiāng),非常受灌云老百姓的歡迎,有時候看戲可謂是一票難求,灌云淮海戲不僅僅在本縣很有聲望,而且他還走出家門,到各省市縣頻繁演出,北到山東南到無錫,上海等地,處處都有他們的歌聲,可見灌云淮海戲受人們歡迎的程度。
灌云淮海戲在灌云淮海戲如火如茶進行時,還不忘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興辦了許多文藝班,如灌云師范文藝班,灌云縣藝校,伊山中學淮海戲專業(yè)班等專門培養(yǎng)淮海戲人才。
3.灌云淮海戲的衰落時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灌云淮海戲劇團被強行散伙,由于當時淮海戲非常頻繁。當時林彪和“四人幫”大肆地破壞灌云地區(qū)的戲曲。文革開展不久,灌云縣淮海戲業(yè)余劇團也被強制停演,甚至一些老的演員被來出來批斗和勞改,使有才華的中青年演員改行或改為毛澤東思想的宣傳隊,開始唱“樣板戲”,就是在這樣的方向下使灌云淮海戲開始走下坡路。
1970年后,由于中國社會生產結構方式發(fā)生改變,農耕生產方式被新興產業(yè)生產方式所代替,使灌云淮海戲一直往下衰落。灌云淮海戲衰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方面是灌云地區(qū)近年來,招商引資,興辦工廠,娛樂性的會所,服務類的行業(yè),使許多灌云農民棄農投商,人數逐年增加,讓農耕社會的產物灌云淮海戲日漸站不住腳。第二方面由于灌云人們謀生的手段越來越多,許多行業(yè)相繼派生許多新型行業(yè)的分支日漸增多,就業(yè)人員也在逐年增多,人們漸漸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使淮海戲的傳人漸漸減少。第三方面是由于各種外來快餐文化的影響,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她們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也就隨之增加,如早期的錄音機,電影院,到電視機、一些消閑場所和網上購物等。第四方面還有淮海戲的觀眾在減少,基本上只有40歲向上的中老年人才喜歡,而且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多種文化在不同程度擠壓灌云淮海戲,把原屬于淮海戲的觀眾吸引到別的文化上,使灌云淮海戲的觀眾在不斷地減少。這給灌云淮海戲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而且在一些農村還有這樣的怪現象。就是農村老人過壽請人唱淮海戲時,可謂是人滿為患??墒谴?,縣的戲劇場開戲以買票制看戲,卻沒人看。還有村大隊每年都會集體包場,由村大隊給錢,觀眾觀看淮海戲的人數卻也是非常多的。
灌云淮海戲衰落使灌云淮海戲漸漸地脫離了灌云人民的生活,使年輕的一代不懂甚至不知道有這種戲曲的存在,灌云淮海戲一詞在年輕一代的思想上已經沒有概念。
4.灌云淮海戲的現狀(1989年——至今)
1989年上半年灌云淮海戲專業(yè)劇團停止演出,演員大多退休或調去別的更好的劇團發(fā)展。剩下的屈指可數,灌云淮海劇團可謂是名存實亡。往后的這幾年,也都是應付式的參加過幾次活動。而從2006年開始,江蘇省政府開展淮海戲每個縣的專業(yè)淮海戲劇團送戲下鄉(xiāng)活動,由政府撥錢贊助,每場演出補貼2000元給淮海劇團。這樣由政府出錢,百姓看戲的形式,很受百姓的歡迎和熱愛。并且據管理稽查主任彭增玉老師透露,在2011年灌云縣即將成立一個灌云淮海戲傳承所,中心思想為整體保護,合態(tài)傳承。讓更多現代的年輕人把灌云淮海戲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5.對策和建議
從個人的思想意識角度上看要認識到保護灌云淮海戲,匹夫有責的態(tài)度,確保灌云淮海戲今后的發(fā)展。
從市場的角度上看要遵循市場發(fā)展的規(guī)則,取消下九流文化,優(yōu)化藝術文化的發(fā)展。
6.結語
回眸灌云淮海戲的萌芽到形成到發(fā)展到繁榮到衰落再到現狀,可以看出灌云淮海戲的整個過程是曲折的到寄予對灌云淮海戲的現狀也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的分析和整合。對灌云淮海戲的興衰進行研究將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熟悉灌云淮海戲的歷史,把握政府對淮海戲保護的機遇,掌握淮海戲發(fā)展的趨勢,這都對灌云淮海戲的傳承都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