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芹
摘要:雛鵝是養(yǎng)殖好肉鵝的基礎,對成年鵝的生長發(fā)育和抗病能力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雛鵝的飼養(yǎng)管理需要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給雛鵝提供適宜的養(yǎng)殖條件,還要掌握科學合理的育雛方法,以提高育雛的成功率,促進雛鵝的健康生長發(fā)育。
關鍵詞:雛鵝;育雛;準備工作;消毒;育雛方法;飼養(yǎng)管理;日糧;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S83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33-01
1 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育雛舍的準備。育雛前需要做好育雛舍的準備工作,先對育雛舍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修,對于有破損的地方,如墻 壁、門窗、地面、設備設施等要及時的維修,對于缺乏的工具以及設備等要及時的配備齊全。還要檢查照明和飲水系統(tǒng)是否能夠正常運作,冬季的取暖御寒設施是否能正常使用等。待一切都檢查和準備完畢后要對育雛舍進行徹底的清掃與刷洗。在清洗時要尤其要注意將死角部位沖刷干凈,然后晾干后再進行徹底的消毒。消毒時墻壁使用20%的石灰乳進行涂刷,地面則可以使用2%的氫氧化鈉消毒。對于密封條件好的育雛舍可以使用熏蒸消毒法,方法是每立方米使用15 g高錳酸鉀,30 mL福爾馬林密閉熏蒸48 h,然后進行通風。舍內的食槽、料槽、工具等可使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消毒,然后用清水沖刷干凈后置于舍內。墊草墊料則需要在陽光下暴曬1~2天消毒。在育雛舍的門口要設置消毒盆,盆內消毒液要經常的補充和更換。
育雛舍的環(huán)境調控。雛鵝對育雛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在育雛前需要調控好育雛舍的溫度、相對溫度等。剛出殼的雛鵝對溫度表現(xiàn)的極為敏感,因此溫度要調節(jié)的高一些,可以使用紅外線燈泡,并通過調燈泡的高度來調節(jié)溫度,溫度保持在32℃左右才可進雛。舍內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舍內還需要設置良好的通風系統(tǒng),做好育雛階段的通風換氣工作。另外,育雛舍內還要將清潔干燥的墊料鋪好,將料槽、水槽等設置好。
雛鵝的選擇。雛鵝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環(huán)節(jié),雛鵝質量的好壞會影響到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因此為了保證飼養(yǎng)效果,需要在進雛時進行嚴格的挑選。在挑選時要從多方面來進行選擇。先看臍肛,要選擇腹部柔軟,卵黃吸收良好,臍部吸收良好,肛門清潔的雛鵝,絨毛要求光潔、干燥,發(fā)育不良的雛鵝的絨毛通常沒有光澤、稀疏、潮濕。還要觀察雛鵝的體態(tài),用手觸摸雛鵝,健康的雛鵝背部通常粗壯。健康的雛鵝站立平穩(wěn),雙眼有神,對于瞎眼、跛腿、歪頭等不正常的雛鵝要剔除。對雛鵝進行稱重,要求小型品種的雛鵝體重達到70~80 g,中型品種的約為90 g,大型品種約為130 g。另外,健壯雛鵝活潑好動,叫聲有力,將雛鵝翻放后可迅速翻身站起。
2 雛鵝的育雛方法
育雛方法的選擇。雛鵝的育雛方法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育雛條件等來選擇,育雛方法主要有地面飼養(yǎng)和網上飼養(yǎng),這兩種方法是使用較為普遍的方法,其中網上育雛是將在離地50~60 cm高的鐵絲網上飼養(yǎng),熱源主要由舍內的火爐提供,這種育雛方法便于管理,勞動強度小,可以避免雛鵝與糞便接觸,降低疾病的發(fā)生幾率,可確保雛鵝的成活率,還有一種網上育雛方法是立體籠育雛,設置2~3層的網,將雛鵝放入各層的籠中育雛,與平面育雛相比,可更有效、更經濟的利用鵝舍,生產效率高,但是一次性的投資大,對飼養(yǎng)管理的要求也較高。地面育雛是指在干燥的地面上鋪墊上5—10 cm清潔的墊料,墊料一般選擇使用鋸末、刨花、玉米秸稈等,取暖一般用紅外線燈、火爐、火墻等。
雛鵝的飼養(yǎng)。雛鵝在出殼后的1—2天要及時的開食,開食時可將飼料撒在塑料布或者料盤上,讓其自由采食,因雛鵝的消化道短,因此飼喂時要少量勤喂。雛鵝的飼養(yǎng)要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來提高雛鵝專用的飼料,以滿足雛鵝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求。雛鵝的營養(yǎng)需求主要用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生長發(fā)育,要注意飼料的全價性,并且各營養(yǎng)物質要配比合理,目前適用于飼喂雛鵝的飼料多為顆粒料,粒徑一般為2.5 mm,顆粒料與粉狀料相比更能節(jié)省飼料,并且飼喂效果較好。隨著雛鵝日齡的增長,再逐漸地增加優(yōu)質青飼料的飼喂量,青綠飼料需要切碎后再飼喂雛鵝,要求在育雛期,精料與牧草的比例在1:2之間。在飼喂的同時還要給雛鵝提供充足且清潔的飲水,在育雛的前3天,可讓其飲用含5%的葡萄糖、0.03%的高錳酸鉀和1%復合維生素的水溶液,還可以在水中加入抗生素,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雛鵝的管理。雛鵝要按照體質強弱、性別進行分群飼養(yǎng),及時的將發(fā)育不良、體弱的雛鵝剔除進行單獨飼養(yǎng)。然后進行精心的管理。確定適宜的飼養(yǎng)密度,一般1周齡的飼養(yǎng)密度為20只/m2,2周齡為15只/m2。育雛舍的溫度要適宜,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要逐漸的降低舍溫,在天氣溫較低時,雛鵝在14日齡后逐漸的降低育雛溫度,在21~28日齡時完全脫溫,在天氣較為溫暖時,在7~10日齡即可完全脫溫。在晴朗無風的天氣時可以安排雛鵝在舍外運動,讓其自由采食青草,在放牧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游泳,以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育雛舍要保持新鮮的空氣,因此要加強通風換氣的工作,及時排出舍內的空氣。另外通風換氣還可以保持舍內適宜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加強消毒工作,根據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