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發(fā) 楊鵬
摘要:語言是人類用以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表達方式,人類文明之所以得以傳遞下來就是以語言為載體保存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其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英語就是其一,其是世界通用語言,是使用最多的官方語言,因此對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進行研究十分必要且有意義,可以據(jù)此了解到英語文學的內(nèi)涵,掌握其精髓。
關(guān)鍵詞:英語文學;語言藝術(shù)
英語文學是指使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該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宣揚和平、自由等人文精神,且隨著人們思想與認識的提高和發(fā)展,開始興起并廣為流傳,成為了文學作品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語文學獨特的語言藝術(shù)。但當前人們在學習英語時往往忽略了對其語言藝術(shù)的研究,僅對讀音、語法等進行學習,無法真正的了解英語文學中作者表達的思想與情感,無法更好的對英語文學進行賞析。筆者參考了大量的文獻,結(jié)合自身對英語文學的研究經(jīng)驗,在下文中對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shù)進行介紹。
一、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意象性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讓讀者更加親近,而其有高于生活,給讀者以不一樣的體驗,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會用語言將原本十分平凡的小事進行修飾與夸大,從而使故事情節(jié)變得更加引人入勝,在配合以作者創(chuàng)設(shè)出來的情景,其戲劇效果更加突出。作者通過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shù)對故事情節(jié)與背景做描述,可以在讀者腦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通過渲染情感,使角色的特點更加鮮明。意向性是英語文學語言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征,其是具體的,其描寫出的場景與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生活有重合部分,但又是抽象的,大部分都為虛構(gòu)的存在,讀者無法感受到其真實的存在[1]。通常來說,作者會構(gòu)建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任何情節(jié)都會發(fā)生,與此同時作者通過對環(huán)境與背景的渲染烘托出角色的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生動,使讀者投入其中,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另外,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是為讀者提供消遣之用,其還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對某一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如雪萊的《西風頌》這首長詩中雪萊對西風吹拂山川、海洋、平原進行了描述,以此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話影響至深。再如托馬斯.納什的《春》這首詩中作者對春天田園風光的描述共享了六種意意象,嗅覺、聽覺、視覺、抽象等意象是作者的進入到作者描繪的畫面,更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所見所聞,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含蓄性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能直白的將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其必然要留給讀者以一定的想象空間,以留白的形式構(gòu)建出懸念,引起讀者的好奇,英語文學也不例外,作者用極為精簡的文字表達出了豐富的內(nèi)涵,留給了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使作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無窮的回味。如埃茲拉.龐德的《在地鐵站內(nèi)》,這首詩是既包含意象性,同時也包含含蓄性,整首詩一共14個單詞,但作者花費了整整一年時間進行反復推敲、思考與凝練,作者描繪了地鐵站內(nèi)的一個瞬間,卻留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2]。再如海明威的《老人與?!罚@篇文章中描寫了老人與鯊魚的斗爭,塑造了一個頑強不屈的硬漢,與此同時其不僅是表面所體現(xiàn)的老人與鯊魚那么簡單,作者以運用了象征技巧,鯊魚代表著邪惡、困難、侵略,是阻礙人們前進的絆腳石,老人與鯊魚的斗爭激勵了無數(shù)人。在文章中作者在描述老人對男孩的感情時,沒有直接說明老人的溫柔,而是以“輕輕地”“握住”“直到男孩醒來”等詞語體現(xiàn)出了老人對男孩的關(guān)系與愛。
三、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生動性
生動性是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作者通過巧妙的應用語言,通過語言的搭配使原本生硬的形象更加鮮活,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堆文字,而是一個鮮活的形象,會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使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經(jīng)久不忘。如威廉斯的《一輛紅色手推車》一文中,作者以簡潔而又巧妙的語言技巧將原本隨處可見的手推車、白雞與雨珠等形象描述了出來,以鮮明色彩的對比使得整篇文章給讀者以清新、簡潔、色彩鮮明的形象[3]。再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在夏洛克知道女兒與別人逃跑時,其對女兒做出了惡毒的詛咒與謾罵,作者生動的描述使得讀者可以直觀的體會到夏洛克的內(nèi)心,使夏洛克吝嗇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再如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作者將葛朗臺比喻成一條蛇,以蛇的貪婪與惡毒比喻葛朗臺,將一個奸詐、吝嗇、貪財?shù)娜蝿?wù)形象描述的淋漓盡致。
四、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情感性
每部文學作品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描述或升華,其更主要的是作者將自身情感與思想的一種表達,或喜怒哀樂,或?qū)ΜF(xiàn)實的不滿,或?qū)φ蔚呐?,這些情感都體現(xiàn)在作品的文字與語言中。如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zhèn)畸人》,作者以精神病人為視角,對整個小鎮(zhèn)觀察,同時文章中的文字不僅凌亂無序,甚至不使用標點,這既符合精神病人的人物形象,也體現(xiàn)出了小鎮(zhèn)的混亂,表達出了作者對愛的渴望。再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擁有良好的教育與品質(zhì),相信美好,但在父親死亡、叔父篡位、母親改嫁等一系列遭遇后,其內(nèi)心被怨恨與復仇所充斥,在本文中哈姆雷特說:“我的命運在吶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細的血管都變得像怒獅的筋骨一樣堅硬”,這種描述將主人公想要復仇的強烈情感刻畫了出來,讀者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情感。
五、結(jié)束語
語言是文化與文明的載體,豐富且多彩,在英語文學中也不例外,而語言藝術(shù)的應用,可以使作者更好的表達情感與思想,與讀者形成共鳴,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引起讀者的深思。筆者在上文中介紹了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shù)的四個特征,望對英語文學的學習、研究與賞析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作者簡介:鐘永發(fā),1965年生,男,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教學。
楊鵬,1985年生,男,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旅游英語。
參考文獻
[1]趙科研.英語文學語言中藝術(shù)魅力分析[J].才智,2018(17):193.
[2]王雪.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7(9):52-53.
[3]劉巖,張一凡.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shù)研究[J].才智,2016(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