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秀蘭
強化文體意識,明確文體教學范疇,是因為文體涉及文章的寫作意圖、表達結構、表達語境、表達手法等多樣語文實用性知識,這些都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吳忠豪教授所指的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
“文無體不立”,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精要、好懂、有用”的文體知識,都是形成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會遇到不同體裁的文本,比如有小說、散文、說明文、詩歌、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每一種體裁的文本,它的結構、語言、表現(xiàn)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規(guī)定性。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據(jù)文體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這是一種“文體意識”。應遵照其文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給學生傳授正確的語文知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幾年的探索、研究與思考,筆者發(fā)現(xiàn)聚焦文體特點是實現(xiàn)“教語文”“教閱讀”的一條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也是一個正確的思維導向。
一、聚焦文體,制定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制定課堂“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師在教學流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教學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是決定一堂課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文體作為文本的形式特點,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是重要的依據(jù)。如記敘文一般都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并表現(xiàn)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學記敘文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它的教學目標。
例如《白楊》一文,一開始就交代了大戈壁的荒涼和白楊樹的“高大挺秀”,接著說“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出神。”因此本人教學時就抓住描寫大戈壁和白楊樹的語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并打開豐富的想象,進而感悟旅客“出神”時的內心活動。而文中爸爸贊美白楊樹的一段話,語義雙關,是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重點段落,這就要引導學生通過逐句深入了解白楊樹的特點,進而認識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義,從而把握了文本的中心思想,也體會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學目標就達成了。
二、聚焦文體,選擇方法
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選擇教法的時候,要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文體特點,教學方法必須要和教學目標相適應,再根據(jù)文體靈活選取適合這種文體的教學方法。
如說明文教學,就讓學生習得如何閱讀說明文章的方法和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所以說明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清楚“說”了什么,是否“說明”了,即語言的準確性,還要讓學生學習它是如何“說明”的,即說明的方法、文章的結構安排等。相對應的教學中應采用“講讀”“列表”“比較”等方法,理解內容、習得方法,以提高閱讀能力。在《新型玻璃》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的流程:先初讀歸納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寫一份簡介;再細讀學習說明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多種說明方法;最好遷移運用說明方法寫句子或片段。還比如《鯨》和《假如沒有灰塵》也是說明文,本人也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效果良好。
三、聚焦文體,挖掘價值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睂W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關注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讓學生在“得意”的過程中“得言”,從而實現(xiàn)“言意”兼得。閱讀教學不能忽視文本的文體差異,不同的文體應該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課堂側重點。聚焦文體特點,有助于我們找到文本的核心價值。
如童話最大的特征就是幻想,但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實。教學童話時,應讓學生按一般故事來讀。要讓兒童明白,童話中的幻想和現(xiàn)實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如《巨人的花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巨人有一座很美麗的花園,當巨人把孩子們拒之園外時,花園里就只剩冬天,而當巨人再次把孩子們請到花園里玩耍時,花園又恢復了生機,處處都是春意盎然。這篇課文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思想教育價值方面,要讓孩子們明白一個道理:快樂要與別人分享;在語言價值方面:這篇課文描寫花園景色的詞語用得非常生動,便于學生積累語言文字。同時讓學生初步體驗了“快樂應該和大家分享”的積極情感。以此來引導孩子們聯(lián)系自己進行體驗想象式的補白語言訓練。這就挖掘了童話的豐富內涵和文本的價值。
四、聚焦文體,養(yǎng)成習慣
現(xiàn)在語文課本多以主題方式進行編排,以人文話題組織單元,以“文選型”的方式存在。往往同一個單元的幾篇課文文體各不相同,同一類文體的課文又散見于各個主題單元之中。如果教師缺乏文體意識,就會走入對文本體裁不加區(qū)分而模糊文本特點的誤區(qū)。
因此理想的語文教學,就是教會一篇,認識一類。把相同文體的文章整合學習,關注文章的結構模式、表達方式、寫作特色,由“這一篇”推演至“這一類”,由此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概括水平,逐漸改組并完善其知識系統(tǒng)或認知結構,讓其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能隨著閱讀的增量及學習升級而不斷增值,漸成系統(tǒng),觸類旁通。
總之,基于文體,側重表達,我們看教材就不會跑偏,解讀文本就會別有發(fā)現(xiàn),教學也會變得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