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雪
摘 要: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除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建設,毛澤東非常注重文化建設,在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黨政軍文化建設、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知識分子等主體性的文化建設,力求通過對不同階層的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為政治、社會服務,理論為現實服務,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共產黨政治生態(tài)的發(fā)展與抗戰(zhàn)的勝利,提升了中國話語體系的影響力度。
關鍵詞: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文化建設;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046-03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文化自信”同理論、制度、道路等并提為“四大自信”。而當前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歷史虛無主義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在研究老一輩文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挖掘毛澤東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化建設價值,解決這一時代賦予我們的課題。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的理論準備和革命炮火的洗禮下,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前期鋪墊,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的帶領下,從黨政軍、基層群眾、知識分子與文藝界等主體角度出發(fā)加強文化建設,開創(chuàng)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先河。鑒于學術界研究領域越來越“著眼于抗戰(zhàn)歷史的整體性,強調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全過程”[1],本文的抗日戰(zhàn)爭即指抗戰(zhàn)十四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這一時期毛澤東的文化建設。
一、黨政軍的文化建設
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非常注重黨政軍干部的文化水準,并通過不同途徑與方式敦促黨政軍內的革命干部讀書看報,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的能力與水平,提高革命干部的自身覺悟與修養(yǎng),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
首先,敦促革命干部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理論水平。1931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干部問題的決議》中指示各級領導同志“建立各種列寧讀書班、研究小組、學習會議”[2]535,敦促干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加強理論學習,糾正干部脫離實際的學習,以提高領導干部的學習水平與工作能力,從而推動黨務工作的有序進行。1939年5月17日,毛澤東指示宣傳部要對在職干部制定學習安排并予以監(jiān)督,對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的干部要以“消滅文盲與提高文化程度為中心?!盵3]3071942年1月17日,毛澤東為《文化課本》作序時要求革命干部必須做到“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與自然常識,以為從事工作的基礎與學習理論的基礎”[4]354,還指出,現在和將來都會存在大部分踏實肯干但文化教育缺乏、急切需要解決文化基礎問題的干部,敦促革命干部閱讀學習文化知識與學習能力,將革命理論的學習與作戰(zhàn)實際相結合,奠定從事作戰(zhàn)的基礎,才能指導革命取得勝利。
其次,將革命理論付諸抗戰(zhàn)實踐,指導抗戰(zhàn)過程。1936年12月22日,《給葉劍英、劉鼎的信》中,指示葉劍英、劉鼎,要購買相關理論學習與軍事作戰(zhàn)的書籍以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要在工作同時加強讀書看報、以提高革命戰(zhàn)士的戰(zhàn)術技術與謀略。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為加強在職干部及學校的教育效果、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指示,確立各項方針時應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研究。這不僅推動了革命干部的學習水平與思想覺悟,還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干部的學習及做決定前要做周密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之態(tài)度指明了正確方向。
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方面不斷攻擊中國共產黨及其指導思想,企圖逼迫馬克思主義退出意識形態(tài)的陣地,趁機統(tǒng)領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意識。因此,毛澤東在1941年發(fā)出“必須展開對國民黨的宣傳戰(zhàn),以證全國人民的視聽”[5]223的指示,隨后便以黨報和相關文化刊物為陣地,展開了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輿論斗爭,堅決抵制了各種反動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污蔑和進攻,為國共兩黨在抗戰(zhàn)期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毛澤東還注重軍隊文化教育,教育軍人要戰(zhàn)勝敵人除了持槍軍隊,還要加強軍隊文化建設,建立一支有文化的軍隊。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注重“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從而建設一個“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6]663的新社會和新國家。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及的新文化是“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6]694,毛澤東在以革命干部為主體的黨政軍文化建設中,堅持文化為政治、經濟、社會服務,豐富了革命干部的理論水平與學習能力,增強了干部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凈化了黨內政治生態(tài),革命干部的文化水準得以提高,才能在做群眾的動員宣傳工作時得心應手、得到群眾的擁護與愛戴,從而在群眾心中樹立中國共產黨良好的政黨形象。
二、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工人、農民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7]855-856。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于人民大眾的內涵界定、對象包含了工人、農民、士兵等主體在內的不同社會階級和階層,但主要對象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勞動人民,也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對象。注重對工農兵群眾的文化啟蒙與文明開化,并從中學習群眾的文化、語言風格,促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
首先,毛澤東注重對基層人民的文化啟蒙,進而動員組織群眾?;鶎尤罕娪捎陂L期受封建階級統(tǒng)治,科學文化知識匱乏、思想封建保守,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但歷史遺留問題不能阻擋毛澤東對于教育問題的關注與對工農兵各階層的文化啟蒙,他力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擺脫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傳統(tǒng)支配的新文化。他對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作過多次修改,其中第十四條是,“繼續(xù)推行消滅文盲政策,推廣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規(guī)學制,普及國民教育,改善小學教員生活,實施成年補習教育”[4]292。毛澤東還特別注重農民教育,1939年2月2日,毛澤東在延安黨政軍生產動員大會上要求在老百姓中開展識字運動,鼓勵群眾加強學習,并在《農村教育》中指出,農民教育不僅要適應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還要使農民得到解放,使農民能夠看懂文言和白話的“佃約及其他一切與農民生活有關系之文字”[8]240。
毛澤東指出“報紙、刊物、書籍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銳利的武器,”[9]136-137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善于運用宣傳工具開啟民智,指示《邊區(qū)群眾報》,要求報紙“常用的字大約是400個,就是說,凡識400個字的人,就能夠讀懂群眾報”[10]180-181,解決農民及基層干部的識字問題。毛澤東還指示文藝工作者“內容是抗戰(zhàn)所需的,形式是群眾所了解的”[11]206,通過戲劇等基層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群眾更加了解抗戰(zhàn)文化。
其次,深入基層生活,學習群眾文化、語言風格。毛澤東認為,“人民的語言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7]837,要求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群眾中去,并且言語必須接近群眾,努力做到文藝工作者與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毛澤東還大力支持抗戰(zhàn)文藝的發(fā)展,并為戰(zhàn)地文化資料展覽會作“發(fā)展抗戰(zhàn)文藝,振奮軍民,爭取最后勝利”[4]127的題詞。
1936年11月22日,毛澤東在《在中國文藝協(xié)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鼓勵文藝工作者要結合工農大眾進行新形式的文藝創(chuàng)作。1940年,為進一步解放、團結和教育工人階級,毛澤東為創(chuàng)刊號《中國工人》刊寫的《發(fā)刊詞》中希望該創(chuàng)刊號能夠“多載些生動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4]168,提高了工人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正是因為毛澤東積極推動文學藝術為工農群眾所接受并推廣,并敦促文藝工作者及革命干部深入群眾學習群眾文化及語言特色、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才能在抗戰(zhàn)時期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戰(zhàn)中。
毛澤東深知文藝不應只是文化界和上層人士的特權,而更應在基層群眾中加強文化建設,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文藝創(chuàng)作,從而贏得基層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廣泛認同,才會得到邊區(qū)群眾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毛澤東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以及各個不同時期歷練形成的高屋建瓴的文化建設思維,恰如其分地充實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底蘊,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得到了群眾的蜂擁響應,一定程度上也活躍了基層民主氛圍。
三、知識分子的文化建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所給予中國人民的災難中,包括著民族文化的災難?!盵7]1082但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卻并未令毛澤東退而忘卻,而是鼓足勇氣、奮起直追。除黨政軍和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外,更是大力加強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建設,在民族危亡時刻提高知識分子的覺悟。
1933年,毛澤東在《長岡鄉(xiāng)調查》中提出“字,組長不曉得寫的,問夜學老師,夜學老師有不曉得的,問日學老師?!盵12]308在《才溪鄉(xiāng)調查》中也要求小學、夜學、識字班、俱樂部等不同的學習階段都要接受文化教育,并對具體項目進行安排布置,加強學生的文化教育。通過毛澤東建議的辦法,過去不識字的,現在都識得四五十個字了,少數能識七八十個。長岡鄉(xiāng)的文化教育運動收獲了成效,毛澤東又進一步敦促其他鄉(xiāng)蘇維埃跟進學習長岡鄉(xiāng)的文化教育工作。
1935年11月18日,毛澤東指出“發(fā)展教育,救濟失學的學生……救濟失業(yè)的知識分子”[12]362,吸引并團結了廣大知識分子共同抗日、參與抗日救國的隊伍中。1938年8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講話中指示“學校學習是第一章,出去以后是大規(guī)模的學習”[4]91,敦促青年學生不斷學習文化知識,1939年《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毛澤東要求中國共產黨“善于吸收知識分子……發(fā)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fā)展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4]147,從而改變過去許多黨內軍內對于知識分子的不正確態(tài)度,吸收了更多更廣泛的知識分子充分施展其文化力量積極抗日。1942年2月20日,毛澤東深知游擊戰(zhàn)爭大背景下,延安的環(huán)境更適合高級文化人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要求抽調一批高級文化人到延安從事學術研究,以加快文化創(chuàng)作發(fā)展步伐。
從上述毛澤東對知識分子實施的文化政策中,我們不難看出,毛澤東本人不僅是革命家戰(zhàn)略家等一代偉人形象,從文化角度來講,一定程度上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早年就熱愛讀書,不斷加強自身學習,通過各種渠道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青年時代同蔡和森等組建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五四后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和文化書社,還注重中西方文化與古今中外文化的融會貫通,革命過程中善于將文化斗爭與政治、軍事斗爭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諸多熱血沸騰的文章與詩詞,鼓勵了在前方作戰(zhàn)的革命戰(zhàn)士,用文化武裝了全黨的革命理論,甚至在毛澤東53歲時都能“堅持讀英語每周兩次(星期一和星期五)”[4]65而歸根結底,這種文化建設不僅來源于革命戰(zhàn)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教訓,更是源于毛澤東內心深處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自信、文化自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非常注重加強對黨政軍、基層群眾、知識分子的文化建設。他要求以革命干部為主體的黨政軍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豐富和發(fā)展群眾文化,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反向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要求知識分子加強學習武裝自己,為抗戰(zhàn)勝利作文化基礎上的準備。而毛澤東留下的所有的文字遺產、毛澤東思想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毛澤東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設。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土壤的國家,我們要在深刻洞悉復雜多變的世情、國情、黨情基礎之上,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文化自信為理論依據與現實基礎、站在當今時代文化自信的制高點上,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深入挖掘毛澤東在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建設的當代價值,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發(fā)揮文化的社會價值,為政治生態(tài)服務。
參考文獻:
[1]董振平,董振娟.“十四年抗戰(zhàn)”經得起歷史檢驗[J].思想理論研究,2017(4).
[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八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9]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10]胡繼偉.青春歲月——胡繼偉自述[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1]樊為之.延安時期黨的文化建設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2]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