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樊美筠 王治河
《柯布自傳》 【美】 小約翰·柯布周邦憲譯 華文出版社 2018年
來美國加州旅游的人們都知道,圣地亞哥的海豚是個必看項目。然而,美國密西根偉谷大學哲學系主任勞爾(Stephen Rowe)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卻說,他來加州只想看兩個:一是柯布博士,一是圣地亞哥的海豚。在他眼里,柯布博士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南方紳士”,系我們這個時代所稀缺的“高尚靈魂”。
1998年夏天,我們有幸與柯布博士結緣。那時我們倆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深、南京大學蔡仲及其他幾位中國學者,受邀參加了在加州克萊蒙市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懷特海大會。正是在那次大會上,大衛(wèi)·格里芬博士預言,21世紀將是懷特海的世紀。我們倆皆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應該說對西方哲學還是略有涉獵的,但彼時的我們,對懷特海哲學卻幾乎一無所知。乍然聽到格里芬博士的這一預言,震驚之余,也對懷特海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王治河恰在這一年收到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錄取通知書,師從格里芬博士,柯布正是格里芬的老師。冥冥之中,似乎一切早有天意。
從那時至今,近20年過去了,在學習與實踐懷特海哲學的過程中,在柯老的言傳身教下,我們與柯老也結成了亦師亦友亦家人的非同尋常的情誼。
確實,柯老個子不高,為人溫和,乍見之下,以為就是鄰家那位和藹的老伯。殊不知這位低調的學者原來是世界知名的過程哲學家、懷特海哲學的第三代傳人、生態(tài)經(jīng)濟學家、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的領軍人物與影響全球的環(huán)保領袖。他曾被推選為全球50位杰出的思想家之一。2014年,柯布以哲學家的身份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5年,在美國過程研究中心為慶??吕?0大壽而舉行的宴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紛紛分享了他們多年與柯老相識相交的各種經(jīng)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大家心目中,柯老一生沒有私敵,因為他十分擅長將誤解甚至敵意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雙方都享受的一種積極的體驗。
柯老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思者。多年來一直從事過程哲學、后現(xiàn)代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研究,發(fā)表著作50余部,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態(tài)哲學專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綠色GDP”的思想家之一。運用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又稱有機哲學),他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進行了深度的反思和批判,其結果便是與美國著名生態(tài)經(jīng)濟學家赫爾曼·達利合著的《為了共同的福祉》(1989)一書(中文版名為《21世紀生態(tài)經(jīng)濟學》,2015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該書成為生態(tài)經(jīng)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運用有機思維,柯布向多年來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機械主義的生物模式發(fā)起了挑戰(zhàn)。
除了生態(tài)經(jīng)濟學和生態(tài)生物學領域的杰出建樹,柯老還是西方世界倡導文明對話和宗教對話的先行者。與哈佛大學的亨廷頓熱衷“文明的沖突”不同,柯老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積極推進“文明的對話”。他認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均各有其優(yōu)點、各有其長處,值得相互學習,其在與日本著名佛教學者阿部正雄對話的基礎上撰寫的《超越對話: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互轉化》一書已成為西方世界研究宗教和文明對話的經(jīng)典著作。
那么以柯布的眼光,在20世紀眾多的思想大家中為什么單單鐘情懷特海呢?在著名的《為什么選擇懷特海?》一書中,柯布給出了他的理由:“我之所以在20世紀的所有著作家和思想家中惟獨選擇懷特海,主要是因為他最接近于提供一種綜合性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是世界克服這個世紀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所普遍需要的?!薄拔乙呀?jīng)表達了兩個基本判斷。一是世界需要某種綜合思維,這種思維已經(jīng)越來越罕見。二是懷特海對源于20世紀的這種綜合提供了最有希望的著述。”
柯老不僅是一位思者,更是一位行者。1971年,他與萊維斯·福特合作創(chuàng)辦了《過程研究》(Process Studies)雜志;1972年,柯布與同事組織召開了全球第一個有關生態(tài)災難的學術會議。正是在此次會議上,赫爾曼·戴利提出了穩(wěn)態(tài)經(jīng)濟概念,保羅·索拉里提出了生態(tài)建筑作為替代方案。1973年,柯布與大衛(wèi)·格里芬一起建立了過程研究中心,使克萊蒙成為世界研究懷特海過程思想的中心。
退休后,柯布更是不知疲倦地為建設生態(tài)文明鼓與呼。2004年,他創(chuàng)立了中美后現(xiàn)代發(fā)展研究院并親自擔任第一任院長。2015年,柯布博士更是傾其所有,罄家辦會,舉辦了舉世矚目的生態(tài)文明國際大會,來自30多個國家的2000余名研究生態(tài)文明的專家學者和環(huán)保主義者,包括200余名中國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他在“讓我們一起為建設生態(tài)文明而奮斗”一文中說,“我的使命就是將人類從自我毀滅中拯救出來。不久之前,我還認為我只對美國人民負有使命。不管成功與否,我都將努力在美國促進生態(tài)文明。但如果我們在中國也能起到一點作用,那我也很高興把我的使命延伸到中國?!?/p>
柯布畢生踐履知行合一的理念,是個真正意義上“將學問與生命打成一片的人”。學問上,柯老研究與倡導生態(tài)文明,生活中他追求的就是一種簡單至極的綠色生活方式。為了支持過程研究,柯老賣掉了他的祖?zhèn)骱勒?,一開始租住在老人院的兩居室中,夫人過世后,則租住在一居斗室中。雖然身為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他的生活卻異常的簡樸,他已經(jīng)25年沒有買過新衣服了。他眼睛做白內(nèi)障手術,術后我們載他回家,因為已過飯點,遂問他中午吃什么?他說有昨天吃剩的方便面。我們說“那怎么能吃呢?”他滿不在乎地回答:“沒問題,我可以吃?!彪m然剛做完手術,還是剩飯,但他認為每粒糧食都是神圣的。盡管如此,他認為他還做得不夠,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開始向素食主義者轉變。
柯布博士似乎與中國有不解之緣。柯老常常開玩笑說,他猜測他也許見過前中國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根據(jù)是他母親曾經(jīng)是宋慶齡女士的大學同窗好友。20世紀20年代,宋慶齡訪問日本,其間也拜訪了柯老的母親,那時柯布剛出生。他說,兩位大學好友久別重逢,柯布夫人肯定要抱著剛出生的小兒子向客人“秀”一下。當然,伊人已逝,此事不可查考??梢圆榭嫉氖牵螒c齡確實有信件給柯布夫人。2014年10月,柯布博士訪問中國時,將此信原件捐獻給了北京宋慶齡博物館。據(jù)說,這是該博物館收到的第一封英文原件信。
言歸正傳,柯布博士與中國的結緣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作為懷特海哲學的再傳弟子,柯布博士接受了懷特海對傳統(tǒng)的厚道態(tài)度與謙遜精神。確實,與現(xiàn)代啟蒙思想家把傳統(tǒng)視為可以隨意拋棄的垃圾相左,傳統(tǒng)被懷特海視為一個民族魂魄之所系,是一個民族的根,它使一個民族具有某種歸屬感。在懷特海那里,尊重傳統(tǒng)不僅是誠實厚道的表現(xiàn),也是富有智慧的表現(xiàn)。因為傳統(tǒng)是我們參與世界的寶貴資源,是我們帶給世界的寶貴禮物。這也就解釋了懷特海對中國五四運動的主要人物胡適的不滿。據(jù)賀麟先生回憶,當胡適拜訪懷特海時,懷特海對主張全盤西化的胡適相當不滿,認為這其實是在使中國“美國化”,讓中國人成為“20世紀的美國人”。
所以,柯老一再告誡中國不能模仿美國,強烈反對中國西化,他一直對中國傳統(tǒng)智慧寄予很高的希望,并提出“生態(tài)文明的希望在中國”這一著名論點。他多次強調:“直接進入生態(tài)文明的發(fā)展抉擇,帶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偉大機會。這個機會是中國獨有的領導世界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將選擇生;重復西方的錯誤,將西方工業(yè)化模式強加給農(nóng)村,則是選擇死。我懇求你們:請選擇生!請抓住直接進入生態(tài)文明這一千載難逢的偉大歷史機遇?!?/p>
這也是為什么已屆耄耋之年的柯布博士,十余年來幾乎每年都不遠萬里飛往中國,比如到北京參加“鄉(xiāng)村文明論壇”,到浙江安吉參加生態(tài)村剪彩,去貴州黔東南參加有機州大會,親赴苗寨的田間鼓勵村民種有機作物等,不知老之將至地為生態(tài)文明鼓與呼。洛杉磯飛北京要十多個小時,我們要給他買商務艙或頭等艙,他說“省點吧”,我們心疼老人,堅持要給他買,他最后居然說你們要給我買,我就不去了。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個折中辦法,多花100多美金,給他買了個經(jīng)濟艙第一排,腿可以徹底伸直,老人接受了這個方案。就這樣,到了北京他的腿還是腫了,后來還是安金磊老師找到一個著名的道醫(yī)給老人推拿了一下才好些。
柯布博士關于中國應該引領世界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已經(jīng)引起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重視。環(huán)保部長陳吉寧不久前在京做“十二五”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成就報告時也曾專門引述了柯布博士的觀點。2015年10月2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姜春云在京親切接見了柯布博士,對柯布博士及其中美后現(xiàn)代發(fā)展研究院在世界范圍推動生態(tài)文明的努力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虏疾┦恳虼顺蔀橹袊鷳B(tài)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唯一的一個外籍專家顧問。
《孟子·盡心下》有一段話用來描述柯老非常貼切,即“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笨吕弦蚱渲泻弦坏娘L范,化己、化人、化世界,幾近“圣人”之境。按照中國企業(yè)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女士對柯老的評價,柯老的一生可以說是“學術求真的一生,問題求解的一生,知行合一的一生”。此言我們還沒有轉達給柯老,老人要知道了估計一定又會說:嘿,俺還在世呢!因為在許多慶祝的場合如80大壽、88大壽、90大壽,面對人們的賀辭,柯老總喜歡說:行,這下我的“悼辭”也有了。這樣一位影響深遠的思者與行者,親述其心路歷程,使我們得以一窺大師是如何形成的,得以理解何謂真正的高貴,從而覺悟到自身的責任,使文明有機會得以轉型,人類何其幸也,星球何其幸也!
譯者周邦憲先生是我們所敬重的一位嚴肅認真的譯者。多年來,他以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矢志于過程哲學著作的翻譯工作,翻譯過程哲學著作于他是一件幾近神圣的志業(yè)。他曾親臨克萊蒙,親炙大師,直面柯老的風采,見證了柯老的思與行,如此獨特的經(jīng)歷,增加了他譯文的可信度。這里向邦憲先生表示最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北京華文出版社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了《柯布自傳》的價值,并以最快的速度使此書的中文版得以面世,惠及四方。這是要特別提出感謝的。責任編輯胡慧華博士為此書的順利出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顯然是用心在編書。在這個日漸浮躁的世界上,還有擁有如此人文情懷之人,實屬難得。我們唯有送上我們的欽佩與感激。
還是那句我們所服膺的老話:高尚的靈魂都是相通的。
是為序。
本文作者樊美筠、王治河與柯布博士在一起。
樊美筠重慶人。博士,北大哲學系研究生,北師大歷史學博士?,F(xiàn)任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中美后現(xiàn)代發(fā)展研究院項目主任,《世界文化論壇》主編。同時兼任華中科技大學海外研究員、廣西師大、吉林師大客座教授。發(fā)表《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當代闡釋》等專著6部,《第二次啟蒙》等合著6部。在美國《東西方哲學》《每月評論》,中國《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臺灣),保加利亞《巴爾干哲學》等雜志發(fā)表“Exploring a New Kind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和者生存:走向一種建設性后現(xiàn)代的尚和文明”“建設性后現(xiàn)代美學藝術的新取向”“發(fā)展一種具有中國色彩的道義民主—一種建設性后現(xiàn)代的視角”“走向一種后現(xiàn)代的有機教育”“生態(tài)文明呼喚一種建設性的女性主義”等中英文學術論文100余篇。
王治河博士,1978年考入北大哲學系,博士畢業(yè)于美國克萊蒙研究生大學,師承著名建設性后現(xiàn)代思想家格里芬教授和柯布博士?,F(xiàn)任中美后現(xiàn)代發(fā)展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出版、合作出版《第二次啟蒙》《后現(xiàn)代哲學思潮研究》《過程與多元》等中英文學術著作9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經(jīng)濟與社會學雜志》,波蘭《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等雜志發(fā)表“Toward a Complementary Consciousness and Mutual Flourish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走向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厚道發(fā)展觀”“西式GDP崇拜的哲學反思”“有機馬克思主義對‘學科崇拜’的超越”“日本禪的誤區(qū)及其超越—從中國過程禪的視閾看”“生態(tài)文明呼喚一種后現(xiàn)代的通人教育”等中英文學術論文1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