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純
冬至風涼,細雨斜穿,南方的冬天總給人一種濕寒之感。在這樣濕寒的冬夜里,看著孩子們都沉入夢鄉(xiāng),我才安心地回家,有種帶月荷鋤歸的情懷,有種靜候秧苗綠的期盼……
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書香繾綣,犒勞運作了一天的筋骨和高速運轉的神經(jīng)。此刻,歲月靜好的幸福感豐盈了我清瘦的肢體,伴我傾聽歲月的回聲,以文字的形式串聯(lián)絲絲縷縷搖曳的感動,累積經(jīng)年過往,縱使只留下片言只語,又何嘗不是一種修為與領悟?
涵養(yǎng)如水心性
始終相信,教育是一場修行?!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jīng)》)為人師者,若能心性如水,定能靜心育人,守望花開。
當然,既為修行,則非易事。還記得,一邁進初二的門檻,4班的孩子們似乎就劃地為營,唇槍舌劍,吹響了逆反的“集結號”。課堂起哄、拖欠作業(yè)、頂撞老師、詆毀班干……一樁樁一件件,令科任老師氣憤難耐。身為班主任,我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很想拍案而起,以高山的威嚴震懾丘陵的挑釁,捍衛(wèi)師道尊嚴。但想起了“水”,頓時平復胸中怒火,揚起的手輕輕落下,轉而執(zhí)筆,依著孩子們的心理,觸摸逆反的點滴,淺書師者之心,凝聚為《拐角處的抉擇——致4班孩子們的一封信》,于班會課上,與學生互訴心聲。而后,掌聲、懺悔聲、信誓旦旦的表決聲簇擁了我……原來,筆尖下的溫柔亦能偃息逆反的號角。
第二天,有學生來報告說,有人把我寫給他們的那封信丟進了垃圾桶。聞言,氣憤夾雜著酸楚充塞心中,難道昨日的師生互訴衷腸竟是一種虛設的溫暖?氣沖沖趕往教室,卻看見那個男孩低著頭,默默承受著大家的質問與斥責。與孩子們一樣,我也很想知道他為什么要把那封信扔掉,但心中所蓄的那潭“水”提醒我此刻不是問“為什么”的時候。于是,我將那封被揉得皺皺的信展開撫平,在背后寫下了一句話:“這封信送給了你,就屬于你,你有權做出處理?!焙⒆觽兌笺等坏赝?,那個孩子接過我手里的信,頭埋得更低了:“純姐,對不起!”我輕輕地擁抱他。孩子們似乎也原諒了他。
我沒有如山的氣魄與威嚴,做不了令學生敬畏的師者。所以,我選擇用如水的輕靈與柔軟來溫暖那一塊塊倔強的“頑石”。甘居其下,不與之爭,就做孩子們跟前的“一潭水”,映照他們的行為舉止、是非對錯,讓他們看到真實的自己。而我,亦能在寧靜安詳中享受一種心靈的釋然,在涵養(yǎng)心性的修行中品悟教育的本真。
積淀教育智慧
教育的智慧并不源于聰明的大腦,而是源于一顆寧靜之心。靜而生慧,急則生亂。人一急,就容易習慣性地尋找立竿見影的方法,急于把問題解決。結果,表面上問題解決了,實際上治標不治本,甚至還給孩子們的心靈涂上了一層陰影。教育沒有立竿見影的神話,快速的往往沒有長效。
所以,為人師者應明白“慧由心生”的道理,以寧靜之心淡看班主任工作的繁瑣枯燥、學生的犯錯不斷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正反評價,方能以“局外人”的理智和睿智應變,而不致于被牽著鼻子走,累人累心,迷失原本的方向。
以4班孩子為例,他們富有主見,喜歡展現(xiàn)自我,但為人處事棱角鮮明,說話用語容易傷人,所以,每天總有學生來報告誰諷刺捉弄同學,誰只顧自個兒,不管他人,誰囂張橫行不服從管理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不斷。身為班主任,我每天疲于應對,說理、協(xié)調、懲罰都未能真正解決問題,安靜兩三天后,又是七嘴八舌話是非,唇槍舌劍數(shù)不足。
當曉之以理和適當懲罰都未能奏效時,我開始煩躁、焦慮……一次檢查班級盆栽時,我偶然瞥見花盆里灑滿了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小石頭。忽然,靈感閃現(xiàn),心中霎時豁然開朗。于是,我設計了一節(jié)主題班會,以女媧熬五彩石補天的神話故事為依托,以一顆因棱角過多、處處傷人而無法參與補天工程的五彩石為主角,以探尋被淘汰原因的心路歷程為故事背景,引導孩子們打開思路,續(xù)寫故事。這節(jié)班會分三個部分進行:
一、引導孩子們圍繞這顆五彩石被淘汰的原因進行擴寫,描寫長滿棱角的五彩石在人間流浪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心靈感受,讓孩子們在發(fā)揮想象的同時,感悟棱角過多傷人亦自傷的人生道理;
二、以“頑石之悟”為中心,設計情節(jié),通過女媧的點化、山神的寬容來展現(xiàn)磨平棱角之后,不僅保持石之本性,而且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故事,引導孩子們認識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得饒人處且饒人,以及和平相處利人利己的道理。
三、以“我與頑石有何異同”為題展開討論,引導孩子們自省,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探尋解決辦法。一開始,孩子們討論很激烈,慢慢地,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與長滿棱角的頑石越來越相似時,他們漸漸靜了下來……
后來,每次有學生來投訴某個人時,我就用彩紙包住一粒圓潤的五彩石送給他,同時也送一顆給那個被投訴的人,他們之間的矛盾很容易就解決了。有時,甚至不用我去解決,他們就握手言和了。
教育的大智慧在于點亮受教者的“自省之慧”,幫助他們用心領會,了悟究竟。教育的智慧是一種境界,它得益于師道的修為,是為人師者在經(jīng)年的流轉中,經(jīng)歷了宛若蚌病成珠似的“修心”之后的一種頓悟。
躬身育人,是用一生的時間去踐行師道,去堅守一個樸實的信仰。教育,是一場用生命的芳華去守護種子發(fā)芽的修行。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陽光實驗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