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一門假托的藝術(shù),以小說尤甚。
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僅憑人物來了斷你的私情,這是小技。你可想到過第三只眼?
第一次知曉第三只眼是看《封神榜》。楊戩就憑那經(jīng)天緯地的一瞄,孫悟空便武功全廢,自縛于法度,讓人瞠目。我們看到作家的器官還能長在別人的身上,確實大吃一驚。
這還不算聰明。
拉伯雷在《巨人傳》里讓龐大固埃用巨人的眼睛為心靈擺渡,在《格列佛游記》里,斯威夫特讓利里普特的厘米人用毫米眼來揣度英法兩國的恩怨,這就有了許多意思。
還可以進步。有個狂人不僅到處亂說發(fā)癔癥,還記下一篇篇日記以觀照內(nèi)外,這可是魯迅的人?這可是一種大心計。
現(xiàn)在我們討論一下:如果你無法參透鏡子里的物體和靈魂,《做一只貓沒有什么不好》,還有那個江心洲、那只鵝以及《小亭子》《塑像》和《一盞燈》,可能都是美瞳。
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技術(shù)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當生活由此被發(fā)見和催生,才會有光澤。
那么,我們還要不要第三只眼?
先前,我們只是站在小溪邊,僅小覷就可以認清那些過往的魚們,如今,我們面對的可是一條寬大而無極的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