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貴華 莊琳 李秀英 鄭明萍
摘 要:近幾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其健康成長與教育工作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新時代對小學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認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咨詢、輔導工作,以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留守兒童;尊重;教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1-01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102
一、深入了解學生,關注留守兒童,建立健全學生檔案
留守兒童在學校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需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全個人檔案,掌握他們生活與學習的具體情況。學校要通過班主任對班級的全體學生進行全面摸底,了解學生父母是否是外出務工人員,根據登記的情況,匯總分析。記錄要詳細,學生父母是二者外出,還是一方外出;臨時監(jiān)護人是誰;每天上學放學的方式等情況都要一一登記成冊,建立檔案。尤其是父母均外出的學生,要留有家長的電話,建立QQ或者微信群等聯系方式,及時交流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使他們的父母和教師能第一時間關注到他們的成長。
二、尊重學生,用心交流,盡心幫助
小學生的父母由于生計的原因離開家鄉(xiāng),遠赴外地,孩子作為留守兒童留在家里,在這里學習、生活。在大人看來這些似乎是一種極為平常的事情,而對小孩子來說,卻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當小學生產生煩惱、躁動、厭學等心理問題時,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懷抱,得到及時地撫慰,而留守兒童卻沒能有這樣的機會,沒有父母親在身邊可以交流,可以傾訴,雖然可以利用電話、微信溝通,但是卻沒有面對面、手握手的那種親切,他們渴望溫暖的懷抱。這時候,班主任、科任教師就要特別關注,及時觀察了解情況,通過談心、溝通,化解心結。必要的時候,由學校安排時間和心理輔導教師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輔導,疏導心理問題,完善心理,健全人格,從與父母的分離的陰影中走出來,消除焦慮、悲傷、自卑、自閉、憤怒等心理情緒。同時,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特別關注這類學生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情緒變化,投以關心和愛護。
另外,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常常會被一些調皮的孩子欺負,致使這些留守兒童自卑、恐懼、精神不振。這就需要心理教師用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細心、耐心地開導小學生的心扉,為他們的個性發(fā)展與人格完善保駕護航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三、提高臨時監(jiān)護人的教養(yǎng)意識
讓小學生的父母留在他們的身邊,陪伴他們學習生活,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之下是不現實的想法。很多學生因為戶口入學問題,或者父母工作時間無正常規(guī)律,孩子帶在身邊也沒有辦法照顧其生活等原因,只能留在家鄉(xiāng),由老人照看或寄居于親戚朋友家。
既然暫時無法改變,就只能另辟蹊徑,提高臨時監(jiān)護人的教養(yǎng)意識。在父母監(jiān)護缺失的情況下,臨時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觀念、方法,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發(fā)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是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作為孩子的臨時監(jiān)護人就要加強宣傳與引導,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因為那一代人大多處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狀態(tài),“重養(yǎng)不重教”的意識極強,利用家長會集體宣傳,家訪個別交談,微信轉發(fā)教育成功與失敗的視頻或文章,講清楚教育對孩子成才的重要意義。也可以利用身邊成功人士的例子,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改變教育觀念,不溺愛,不粗暴,注意與孩子交流,滿足合理適當的要求,注意衛(wèi)生,飲食要講究葷素搭配,均衡營養(yǎng)。如果與叔伯,阿姨、姑姑生活在一起的,對留守兒童尤其是女生要注意生理衛(wèi)生教育,安全教育,消除寄人籬下的自卑感。
四、充分發(fā)揮班集體的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做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大多是不好的,違反校規(guī)校紀、班規(guī)等現象時有發(fā)生,留守兒童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父母在家孩子幾倍,有些留守兒童已經成了“老油條”,軟硬不吃,知道教師一不能體罰,二不能懲戒,三還不能單獨留在學校,只能是口頭批評教育而已。他們認為反正父母也不在家,即使知道了,最多是苦口婆心地長途遙控(電話或微信)幾句,或者大聲責罵一通。至于家里的臨時監(jiān)護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沒有了話語權。父母想說的說不著,想打的打不了,遠在他鄉(xiāng),一年也回來不了幾天;在家的老人,有機會說的,卻說不上;教師只能說不能罰,也是無奈。這樣導致留守兒童的膽子越來越大,惡習越積越多,如果不采取對策,對學校、社會、家庭勢必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
尋找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癥結,分析形成惡習的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他們絕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監(jiān)管,缺少家庭的關愛,沒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區(qū)分真善美,假惡丑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班集體的作用,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必要的關愛。學校也要設定適當的獎懲方案,對表現突出的留守兒童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的獎勵;而對屢教不改的留守兒童就必須進行適當的懲罰,可以行政值日一天,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天等。
此外,可以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讓其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和愛。如可以借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元旦、六一節(jié)等開展留守兒童的活動,切切實實地讓學生感到學校、教師對他們的愛,感受到他們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孤獨的留守兒童,他們的身邊有好多好多的朋友,有很多關心他們的長輩,逐漸溫暖孩子的心,讓他們慢慢地去接受現實,感恩社會,摒棄過去的不良習性。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并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留守兒童的教育將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龍芳.探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J].吉林教育,2011(29).
[2] 羅智明.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下),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