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季
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課本為中心,迫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大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大學課堂的教學要求,更無法實現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來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由于“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對師生的素質有較高要求,因此,它的應用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本文針對大學課堂的特點,對“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里的應用進行了概述以及初步探討。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互動式教學;自主學習;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1-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001
一、問題的提出
不斷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交流,這大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學課堂更是由于課程內容較多、相關理論較難理解、理論和實踐結合困難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不高,使教學效果受到很大影響。近年來,高校教師在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尤其是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引入。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上和老師積極的交流和互動。當然,如果教師面對的是經驗積累較少的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直接采用這種方式將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這時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诖耍皬睦蠋熤v解基礎理論、到師生互動交流、再到學生分組討論”這種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模式應該被應用到課堂上。本文從大學課堂的特點入手,對“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進行了概述,并針對這種教學方式在大學課堂上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二、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發(fā)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轉變角色,由原來單一的傳授者轉變?yōu)橐龑д摺⒐膭钫?,學生則要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積極地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及時給老師信息反饋。啟發(fā)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它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和合理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知識并非單一形式的灌輸,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通過理解來加深印象。而互動式與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啟發(fā)與互動式教學是解放課堂、改革課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所在。這種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應用對老師和學生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要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與“學”的完美融合,需要經歷“教師講解基礎理論、師生互動交流、學生集體討論”這樣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基礎知識講解階段,要求教師不但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不至于使課堂氛圍過于枯燥乏味,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而言,則要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和思考,這樣在聽課的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夠抓住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在師生互動交流階段,學生對于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應當隨時舉手發(fā)問,這種情況并非是對老師的不尊重,而是在“問”的過程中,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并給予肯定和解答。當然,老師也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隨時向學生發(fā)問,無論“問”的主體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可以使課堂教學順利向前推進,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在這一階段可以開始考慮翻轉課堂的應用,主要使學生開始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轉變。學生站在講臺上,可以針對教材上內容通過報告等形式和老師、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也可以針對某一現象或者前沿問題展開討論,主要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過程中,還要求教師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新的觀點,并針對某一觀點給出自己的意見,以把握整個課堂討論的進程。在這個階段,老師負責掌握整個課堂的進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同時展開討論。
在集體討論階段,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徹底轉換。對于學生來講,要求他們有足夠的閱讀量來了解事件的背景,這樣才能在討論過程中毫無阻礙的參與和表達,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才能清晰準確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這種形式要求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要為互動做出努力,教師要充當好組織者、鼓勵者、引導者以及幫助者等角色。此階段主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將頭腦中的知識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需要“教”與“學”的交流,需要“教”對“學”的引導。在“教”上,老師要做的是怎么能夠使學生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除了老師自身授課的內容和形式外,還要使學生有足夠的參與感。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在“學”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有及時的反饋,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馬上和老師溝通交流,這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調整和改進方法。在教師的不斷啟發(fā)下以及“教”與“學”的不斷互動下,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必然會提高,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對問題由被動思考向主動思考轉變。當然,除了在課堂上的互動外,老師還應該注意和學生課下的交流,以便更加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 龍敬.互動式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 2014(10).
[2] 楊丹,陳飛,黃建平,等.“以學生為中心”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功能復合材料》課程中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