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維亞
摘 要: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領域突飛猛進,檔案信息化已成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地質資料作為國家的基礎信息資源,在全國地質資源管理工作大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它不僅關系到我國地質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而且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推動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進程成為當前地質資料檔案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之一。為了探索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管理與服務策略,筆者從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意義、發(fā)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進措施。
關鍵詞:地質資料 檔案管理 信息化 建設
進入新世紀,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地質資料作為國家的基礎信息資源,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顯得愈發(fā)重要。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不僅關系到我國地質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而且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推動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進程成為當前地質資料檔案管理部門研究的重要方向。
1、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探工作的真實記錄。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是當前地質檔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2006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就明確提出:“推進地質資料開發(fā)利用,充分發(fā)揮現有地質資料的利用,避免地質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笨梢?,國家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視的。為此,逐步實現地質資料檔案管理的電子化、信息化,不斷推進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提升地質檔案管理水平,而且促進地質勘探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礦產資源保障具有長遠的意義。
1.1 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內涵。
地質資料主要是以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各種標本、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的信息化建設就是借助計算機、網站等先進設備,對地質資料進行接收、編目、著錄、統(tǒng)計、檢索等工作,建立高效、快捷的檔案信息系統(tǒng),實現地質資料的網絡傳輸和在線查詢,運用現代化技術提高地質資料檔案管理水平和效率,為廣大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最大限度地實現地質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
1.2 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地質資源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影響很大,隨著地質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啟動,各種載體的地質資料逐漸增多,地質資料在國民生產建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實現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管理已成為當前我國地質資源開發(fā)工作的主要任務,通過現代技術設備的應用可以實現地質資料檔案的數字化加工和資源共享,利用者只需查閱電子檔案就可以找全找準信息,不必依靠實物檔案,從而極大提高了利用效率。
1.3 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是通過計算機、復印機等設備,對地質資料進行一系列的收集、編目、統(tǒng)計、歸檔、檢索等環(huán)節(jié),為地質資料的檔案信息管理提供一種科學、系統(tǒng)、高效、精確的管理方法。它不僅有助于保存和查閱,還為檔案管理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網絡分享平臺,提高了我國地質資料檔案管理的現代化服務水平,加快了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的改革進程,逐步實現了地質資料檔案管理的社會服務角色,突破了傳統(tǒng)地質資料檔案管理的局限性。
2、當前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地質資料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都相當可觀,但并不意味著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沒有問題。事實上,當前我國的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花時間和力氣去改進完善。
2.1 信息技術的使用存在缺陷。近年來,在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是影響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雖然目前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發(fā)展的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總體上還停留在計算機、掃描儀等傳統(tǒng)設備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使用范疇相對比較薄弱,比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功智能等研究還需要較大的空間。
2.2 數字化加工程度低。我國地質資料開發(fā)工作進展較早,但數字化加工程度普遍偏低。傳統(tǒng)的地質資料保存方式為紙質檔案采用密集架排放,占用大量的空間,造成庫房緊張。同時,由于紙質檔案的保管方式對庫藏環(huán)境要求較高,有些地質檔案資料由于保存年代久遠,紙質出現老化、字跡和圖片磨損褪色,導致其變得模糊不清,造成原始數據丟失或內容不全而無法正常使用。
2.3 專業(yè)素質亟待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但長期以來,檔案管理部門作為“清水衙門”一直不被人們重視,這種傳統(tǒng)誤區(qū)導致目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缺乏合理定位,造成各級檔案館(室)人才配備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主要有人員責任心不強、安于現狀、計算機水平欠缺、工作能力不足等。從而使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更新緩慢,進而造成信息傳遞不暢通,資源共享程度低。
2.4 檔案管理力度不夠。由于檔案自身特點,有查找利用價值時就重視,不用時可能就是一堆舊紙。有些單位只考慮經濟發(fā)展效益,對地質檔案這類不直接產生效益的基礎工作未放在心上,這就導致個別部門領導對檔案機構不夠重視和支持,管理的力度不強。表現在人員配備的數量和質量良莠不齊、經費劃撥不到位、裝具老化、待遇偏低等,從而造成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滯后。
3、對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程。它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是地質學科與信息技術共同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地質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針對當前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狀況,本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建立健全檔案資料數據庫。針對當前各檔案館(室)藏紙質地質資料的海量數據、查閱不便等現狀,為提高查閱效率,開展好檔案研究工作,地質檔案管理部門要加快本地檔案數據庫的建設進度。要按照上級規(guī)定,結合庫藏檔案情況,對地質資料信息進行分類,形成完善的目錄體系,進而建立和完善好目錄管理數據庫,形成本地地質檔案資料的目錄檢索系統(tǒng)。對于長期保存且沒有電子件的地質資料,要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數字化加工,以確保地質資料保管的持久性,并完成對應電子文檔的掛接入庫,從而為利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3.2 規(guī)范管理制度和相關標準。國家檔案管理部門要成為各級地質資料檔案管理機構的帶頭人,并與有關單位形成緊密聯系相互協(xié)調的信息管理體系,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力度,建立一個上下互動、內外互聯的高效運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還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工作準則,對地質資料檔案信息管理的各方面進行嚴格監(jiān)管,增強信息化管理規(guī)范的執(zhí)行力,使各項工作都可以健康運行、有的放矢。從根本上解決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結構凌亂、條塊分離的現象。
3.3 提高檔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檔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優(yōu)劣。因此,培養(yǎng)高素質的檔案人員對確保地質資料信息化安全十分必要。首先,從業(yè)人員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其次,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熟悉檔案法規(guī)制度,能夠主動學習檔案業(yè)務新技能,熟練應對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再次,各單位還要加強對檔案人員的業(yè)務培訓,使其成為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還要樹立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充分認識地質資料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修養(yǎng),為地質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貢獻力量。
3.4 加強對庫藏檔案的利用效率。建立一個優(yōu)質高效的地質資料檔案信息管理系統(tǒng),必須對庫藏檔案的利用價值進行再次研究,進而優(yōu)化地質資源結構,提高地質資源使用效率。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分計劃、有秩序的將現存地質資源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整理篩選,深入研究考察,大膽發(fā)現創(chuàng)新,將庫藏檔案的新價值提煉出來,用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管理對于地質資源的二次開發(fā),應該不僅僅定位于地質價值的研究,更應該綜合考慮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生態(tài)價值等全方位價值標準,賦予地質檔案資料以嶄新的信息觀念,將前人的工作成果價值在當下的建設背景下發(fā)揮到最大限度,并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運用新的理論對地質檔案資料進行二次開發(fā)和利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3.5 加大地質資料檔案館藏建設。面對不斷發(fā)展的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國家相關部門及其他單位要加大資金投入,為地質檔案資料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要解決好資金來源和技術支持,這是地質資料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兩大基本支柱。如果資金短缺、技術落后,地質資料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將面臨嚴峻考驗,甚至會長期停滯不前。另外,技術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資金投入,這就需要在系統(tǒng)內部配備高質量的軟件和硬件,保證各類設備體系能夠高效運作。同時,要安排專業(yè)人員做好信息化維護工作。只有這樣,我國的地質資料檔案管理與服務體系才能不斷發(fā)展并進一步完善,才能使我國寶貴的地質檔案資料得到更好的保存。
綜上所述,加快進行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已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手段也更加先進。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國的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工作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獲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