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燔,肖正廣
1.黔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558000;2.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茶與食品科技學(xué)院,230036;3.貴定縣黔之冠茶業(yè)綜合開發(fā)有限公司,551300
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經(jīng)眾多茶界前輩考證,茶樹起源于中國西南地區(qū)[1],貴州作為西南一隅,有眾多的沒有用文字記述的茶文化,其中貴定茶文化亦是如此,是為貴州省內(nèi)茶文化一瑰寶。在貴定,生活有漢族、苗族、布依族同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各類茶文化,形成“黔南奇葩,茶文之勝”的現(xiàn)象。
貴定地處山區(qū),周圍山川林立,環(huán)境優(yōu)美。清代貴州名士朱其中在貴定縣云霧山游玩時,曾作詩:“層巒疊嶂聳云端,形勝巍然壯大觀。曉霧晴開紅日近,暮煙輕靄碧潭寒?;蒯瘜χ烹p棲鶴,珠岫環(huán)縈并舞鸞。林際晚光凝米色,砂痕隱隱映丹霞”。描述了云霧山區(qū)層巒疊嶂、曉霧晴開、碧溪流水、蒼綠山川的獨特風(fēng)光。但因交通堵塞,致使當?shù)匚幕瘋鞑ゲ婚_,茶文化亦是如此,而且缺乏條理性的記載和整理,所知者少之又少。筆者有緣,經(jīng)過幾個月的學(xué)習(xí)、查閱資料和實地考察,管中窺豹地了解了貴定縣內(nèi)形式各異的茶文化。
據(jù)史料記載,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云霧山所產(chǎn)云霧茶,自隋至晚清,都是作為進貢皇室的貢茶。在貴州貢茶史上,貴定云霧貢茶碑是貴州唯一的貢茶碑[2](圖1),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官府批復(fù)苗族首領(lǐng)雷阿虎請求,朝廷撥銀購辦該處貢茶之事。此處有貢茶碑兩塊,另一塊則是嘉慶年間所立。
圖1 貴定云霧貢茶碑亭
貴定置縣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2]?!顿F州古代史》載:“隋置賓化縣于大平伐司……唐貞觀間,移故賓化縣。”賓化即今天的黔南州貴定縣。進貢史話,在此書中載有:“長官司土官來朝,貢馬及方物”指隋朝開皇元年(581)貴定歷史上最早建賓化縣(“賓化”現(xiàn)稱為“平伐”)[2],據(jù)考證,當?shù)赝凉傧蚧实邸柏暦轿铩敝械牡胤教禺a(chǎn)物品有云霧茶。
云霧茶葉的歷史。首先是陸羽《茶經(jīng)》載:“涪州出三般茶,賓化最上,制于早春?!薄妒挛锝C珠》載:“茶類,賓化茶……”,賓化即平伐,今貴州貴定縣云霧鎮(zhèn)所產(chǎn)云霧茶,由此可說明唐時賓化即貴定平伐(云霧)已產(chǎn)茶。爾后明代時嘉靖《貴州通志》載:“黔省各屬皆產(chǎn)茶,貴定云霧山最有名,惜產(chǎn)量太少,得之極不易,苗家以茶為生業(yè)。”言云霧茶產(chǎn)量太少,得之不易。萬歷《貴陽府志·食貨卷》亦載:“黔省各屬皆產(chǎn)茶,獨貴定云霧山最有名。”清時康熙《貴州通志》、乾隆《貴州通志》均有關(guān)于貴定云霧茶的記載。
(1)“貢方物”文化
在史書記載中,以進獻貢馬貢茶的“貢方物”為最。明史記載較多,且比較詳細,《太祖洪武實錄》中載:“(洪武)十五年六月辛卯,新添、大平伐、小平伐土酋俱來朝……詔賜文綺帛各五匹,鈔二十錠,以示體恤?!薄巴凉俦R朝奉來朝,貢馬及方物?!绷碓诿鞔?76年歷史中,各類《明實錄》中的“貢馬及方物”就有27處涉及茶的記載[2]。
除前文所述清康熙《貴州通志》所記“黔省各屬皆產(chǎn)茶,貴定云霧山最有名”之外,乾隆《貴州通志》《續(xù)遵義府志》亦有記載:“云霧茶為貴州茗品之冠,歲以充貢”即每年都充當貢茶。在方志中,每年給皇家的貢茶數(shù)量與折銀數(shù)量都記得清楚,即“茶芽伍拾叁斤,壹拾壹兩陸錢伍厘”[2]。所說的是所產(chǎn)茶芽共53斤(1斤約590 g),折買的錢是銀11兩6錢5厘。
(2)貢茶文化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官府批復(fù)文而刻的“云霧貢茶碑”,碑文中兩處有“貢茶”二字是歷史實物見證,后嘉慶年間的碑文亦可佐證。中央第一檔案館藏《清宮秘檔》載有,清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貴州巡撫林紹年向皇廷貢茶:“貴定縣茶芽,貢皇上一匣,貢老佛爺一匣。貴州巡撫林紹年叩首,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一日”[2]。
1952年,貴定云霧山鳥王寨的苗族同胞金興流、雷作軒等10人,為感恩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他們每人精采精制5 kg云霧貢茶獻給毛主席,由省軍區(qū)派到貴定第五區(qū)(后改名平伐區(qū),今名云霧鎮(zhèn))的土改工作隊專人送北京,毛主席品嘗后大加贊賞,將其余4.5 kg轉(zhuǎn)贈給全國人大的代表們品嘗“苗嶺來的苗家茶”。接著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寫來《致貴州貴定鳥王寨苗族同胞的感謝信》。后于1953年,在《中國茶葉公司第二屆土產(chǎn)交流會專集》中載:“茶葉,以貴定五區(qū)云霧山鳥王茶最好”[2]。
云霧貢茶碑位于今云霧鎮(zhèn)鳥王村,如前文所述,碑文有兩塊?,F(xiàn)已風(fēng)化,但其中關(guān)于“貢茶”的記載,仍舊清晰可見?,F(xiàn)用簡化字,羅列原文如下(碑文風(fēng)化脫字以“□”代替,并試加標點):署貴陽府貴定縣事:州正堂為據(jù)稟給照事。案據(jù)舊縣方文超等稟稱:本年四月二十日接春鈞札,因仰王苗民雷阿虎稟“年老茶枯”,仰約前往確查,據(jù)實稟復(fù)。奉此約,遵即前往臨山踏勘:茶老焦枯,并無一株生發(fā),實非苗民治枯捏稟倩□緣。奉札查□稟明,伏乞查核施行上稟等情。據(jù)此,查茶樹既俱枯壞,并無出產(chǎn),應(yīng)干除批示外,合行給照。為此,照給該苗民等遵守:嗣后該處年年給□貢茶定數(shù),茶觸及其余所派之茶準行停止,以免采辦之累。如有差人以辦茶下鄉(xiāng)滋擾者,許爾等指名稟究。須至照者。據(jù)呈繳茶撥銀肆百貳拾兩,收后發(fā)交殷實之戶生息年,再年購辦該處貢茶。乾隆五十五年四月□□日立。
這塊碑文為繁體漢字直書,從右到左讀(圖2)。碑頭橫書有“萬古流芳”4字,這是苗胞將官府批復(fù)文刻碑后加上的,既是對“乾隆盛世”官府撥銀扶植貢茶生產(chǎn)恢復(fù)的“感恩”,又有“萬古”保護貢茶保護苗家不受滋擾的寓意,尤其是允許大家指名舉報官府敲詐勒索的差人。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矛盾,維護了人民的利益,促進了貴定茶業(yè)的發(fā)展。
圖2 貴定云霧鳥王(仰望)貢茶碑現(xiàn)代漢語拓寫
“云霧貢茶碑”是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罕見的貢茶實物史料。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成為貴州乃至全國貢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諸佛初興,隨緣設(shè)教于茶房酒肆。”于是茶房作為傳教的途徑被廣泛利用。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佛教寺院僧侶的努力,更離不開僧侶在制茶過程中的貢獻。中國佛教在西南亦如此,貴州貴定陽寶山名氣亦佳,佛教茶文化亦盛。此外,還有西方的天主教文化也得以在此傳播。
陽寶山位于貴定縣城北面,海拔1 566 m,山勢崔巍,諸峰環(huán)向,在明朝時修建的蓮花寺規(guī)模宏大,香火旺盛,與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并稱為中國西南三大佛教圣地[2]。陽寶山佛教在明清兩代比較興盛,有很多名人,如:徐霞客、汪士慎、張澍、趙翼、林則徐等,曾到此地禮佛、品茗、觀景,并留下了寶貴的文學(xué)遺產(chǎn)[2]。
康熙《貴州通志》載:“屢著靈異,來朝者眾,遂為名山,山產(chǎn)茶,制之如法,可供清啜?!泵駠吨袊沤竦孛筠o典》載:“陽寶山,在貴州貴定縣北十里。(樹)高千余尺,樹木森密,殿閣崔嵬,諸峰環(huán)向此山,稱黔東之勝,山上產(chǎn)茶”。近人所著《貴州古代史》載:“貴定陽寶山、翁粟坡、五柯樹、擺耳等地出產(chǎn),特別是貴定陽寶山的云霧茶最著名,色清味香”。對茶譽贊的記載,清·《黔南識略》有:“山頂茶茁云霧中,為貴州冠。今猶充貢,歲出常不足。”《車道夜行紀事》載:“系偕黔貢茶差”,《金鼎山云霧茶歌》載:“黔中茶品陽寶絕,貢茶不盈常外傳”。陽寶山所產(chǎn)之茶亦屬“云霧貢茶”系列。前文已述,清末,貴州巡撫林紹年進獻給慈禧和光緒帝的即是“貴定云霧貢茶”。民國《續(xù)遵義府志》引《莼齋隨筆》載:“陽寶山在貴定北十里,絕高聳,山頂產(chǎn)茶,茁云霧中,謂之云霧茶,為貴州之冠,歲以充貢?!盵2]以上所言之茶皆產(chǎn)于陽寶山,從這些文獻中可知,陽寶山佛教之盛,所產(chǎn)茶葉名氣之盛。
有“貴定北寶”之稱的白云佛茶,傳說產(chǎn)自蓮花寺開山鼻祖白云大師親植的茶園,因而被當?shù)厝朔Q之為白云佛茶。據(jù)說此茶是由明代高僧白云長老“采自云霧之巔”,后與丘禾實共同炒制而成,技術(shù)一直由山僧管理,并不斷發(fā)展,后期形成了云霧茶、白云茶、白鶴茶等系列佛茶。1997年,趙老樸初品嘗后,覺得此茶“其味清香味永”,便問其來歷,當他得知傳說有古代高僧靈藥禪師沏泡該茶時,“揭蓋時熱氣上升,幻化為佛像而拜之”的故事后,欣然提筆寫下“佛茶”兩大字。
貴定亦有外來西方宗教之一的天主教,據(jù)《中國近代史》載,清咸豐八年(1858),欽差大臣桂良與花少納,同法國外交代表葛羅簽訂《中法天津條約》[2],條約規(guī)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士在中國境內(nèi)傳教,于是天主教就得以在中華大地傳播。清朝同治初期,歐洲傳教士葉琳到云霧山辦理傳教事宜時,得嘗貢茶之事,現(xiàn)已為當?shù)厝舜鄠鳌F渫猓?898年,在法國西南教區(qū)的安排下,有位名叫沙神父的法國傳教士來到貴定,在位于城南李家巷側(cè)的天主教“福音寺”休息片刻后,到當?shù)氐钠椒ィń袂现葙F定縣云霧鎮(zhèn))營上寨得到當?shù)剜嵤弦蛔褰哟?,鄭氏一族因此也成為云霧最早的天主教徒,而后也便有了1903年籌資所建的在平伐鎮(zhèn)上的天主教堂“圣心堂”[2]。自然而然,隨著傳教的深入,當?shù)仡H有特色的云霧茶也就走入了西方傳教人的生活,從而建立了云霧貢茶與西方的聯(lián)系。
在貴定生活著布依族、苗族同胞,且世代種茶。經(jīng)過長期不斷與外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布依族苗族的茶規(guī)茶趣和茶俗。
貴州省內(nèi)少數(shù)民族民風(fēng)淳樸。貴定縣苗族、布依族同胞更是如此,尤其是苗族同胞對中國茶文化作出了極大貢獻,產(chǎn)生了前文所述貴定貢茶文化。此外,他們熱情好客,喜歡喝酒和飲茶,形成了獨特的茶規(guī)和酒規(guī),酒規(guī)露在其外,茶規(guī)則顯得“藏秀閨中”,貴定云霧茶禮則格外不同,亦是規(guī)矩,亦是趣味。
(1)來客敬茶
苗胞向來熱情好客,無論是朋友親戚還是陌生人到家里走訪,主人都會招呼你坐下,并泡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同時還備上苗家自制的茶點心。這種客來敬茶,尤需注意的是,客人第一次到來一定得嘗嘗主人泡的茶,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心里產(chǎn)生不悅之情。在茶規(guī)中,苗家每戶都會備一個四方茶盤,用來端送茶水。在端茶水時,主人會恭恭敬敬將泡好的茶水按“先賓后主”的座次順序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應(yīng)立即起身,雙手禮貌地接茶。且喝茶時主人先喝,客人后喝,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2)成雙吃茶
苗家人吃茶喝酒都有成雙的習(xí)慣,一般喜歡雙數(shù),喝酒吃茶皆以4杯為主,意蘊著“四季平安、四季發(fā)財、好事成雙、福運對對來”[2]。至于單杯茶,一杯茶,他們則稱為“跛腳茶”,即他們口中所說的“單絲不成線”,“不吉利”之意;三杯茶,也不行,在苗寨里有這種說法“不三不四,四季不到頭”[2]。成雙吃茶喝酒,且雙數(shù)越多越好,在苗家人眼里吃的雙數(shù)越多,越說明人性格直爽、誠信。
(3)苗歌伴茶
苗族、布依族人都有唱山歌的習(xí)俗,苗寨里的老少都能哼來一兩句山歌。當重要的朋友來訪時,苗家妹子會端來茶,邀幾個歌喉好的邊唱歌,邊喝茶,以助茶興,借以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歡迎,以及苗家特有的待客之禮。
(4)茶后漱口
一般在喝完4杯茶之后,苗家人會再敬上1杯茶,這杯茶是“漱口茶”,亦稱“禮貌茶”。且“漱口茶”極為獨特,內(nèi)容不一,有的是用醇香米酒或家中的私配秘方秘制的藥酒,有的用當?shù)厍鍥鼋馐畹摹袄销棽琛保ㄒ吧瑁?,有的用白開水。尤為重要的是,這杯“漱口茶”不能吐,須漱口后一飲而盡,以示接受苗家人的深情厚誼。
宋元以降,既有“每日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記載,又有“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唱詞,茶自然而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融入人類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生冠婚喪都離不開茶,久而久之約定成俗,形成了“茶在其中,亦是凸顯”的茶俗。
(1)初生嬰兒沐茶浴
嬰兒剛剛出生之時,來祝賀的人(俗稱“踩生人”)為了辟邪,也要喝茶。從而間接用茶給嬰兒祈福,求茶祖庇佑孩子一生。另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天的“三朝日”,要舉行原始煮茶吃茶的儀式,慶祝新生命的來臨,還要用煮過的茶水為新生兒洗身、凈眼,為的是讓嬰兒健康成長,所以又稱“三朝茶禮”[2]。孩子滿月那天亦要洗茶剃頭,俗稱“搽茶剃胎發(fā)”,先燒茶敬祖先,待茶涼后,家族長輩邊給孩子搽茶水,邊念詞:“茶葉清白,頭發(fā)清白……”[2]然后才可剃發(fā),剃完之后用茶水清洗,頭上包以紅布,示意一生平安。
(2)婚禮自有茶相隨
婚禮茶俗,歷來有之。明人許次紓《茶疏》記“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記載,講的是以茶比喻婚俗的關(guān)系。在貴定亦有關(guān)于茶的婚禮習(xí)俗,被當?shù)厝朔Q為“三茶六禮”?!叭琛卑ㄏ虏?、定茶、合茶等程序?!傲Y”包括納彩、問名、納喜、納征、請期、迎親等程序[2]。下茶之前為納彩、問名等禮數(shù),也就是通媒、過帖(即生辰八字、家庭狀況之類)等事項。此后若男方同意,便需占卜問兇吉,得吉簽,稱“納吉”,兇簽則不用之。爾后男方托媒求親,媒人需攜“茶禮”前去,這便是“下茶”。女方若允,就收下茶禮,稱之為“受茶”,然后泡茶、煮雞蛋、做臘肉招待媒人。反之,不允的話,只做一般的招待。
“下茶禮”必須有茶,一般為茶、糕點、衣料、首飾、禮金等,此外,在婚禮上還有“交杯茶”“敬茶”“請茶”的習(xí)俗,與漢族相差不大。
(3)樓房新建必有茶
當?shù)剞r(nóng)村修房建屋也需要用到茶。建基腳時,所使用的祭品中就包括7堆茶葉。造房屋時,所建的梁木中央鑿眼處,必須用紅布包上茶葉同其他祭品一起,意為五谷豐登、平安吉祥。房屋建好后,客人來道賀,也要敬茶。不過茶有講究,夏時涼茶,冬時熱茶,即合理又合氣候。
(4)葬禮也需茶相送
在貴定一帶,每逢不幸,家里老人過世,一般都會砍桃木皮煮湯,替死者沐浴。在葬禮期間,會用茶來祭祀老人。新下葬的時候,有個燒紙錢、埋茶葉“謝墳”儀式。借以寄托生人對死人的尊敬,希望過世之人在下面有茶喝,有錢用。
綜上所述,在貴定縣境內(nèi),茶俗形式各異,表現(xiàn)了貴定民間茶俗的神秘化、寄托化和生活化,是茶在民間生活的具體而又抽象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包括茶與婚禮、嬰兒、建房、葬禮之間的關(guān)系。
貴定茶文化的發(fā)展源于它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以及特殊的宗教環(huán)境。自隋代貴定立縣以來,茶成為進貢皇室的貢品,歷經(jīng)五朝,故有“五朝貢品”之稱。其貢茶史話,有貢茶史和貢茶碑史兩處,且是獨一無二的;其宗教文化,有本地的陽寶山佛教文化,西方外來天主教文化,而宗教茶文化有南北佛茶文化,即白云佛茶和云霧茶,還有西方的宗教與本地文化相結(jié)合的包容性茶文化。
至于茶文化的內(nèi)容和形式,則有獨樹一幟的苗族、布依族特色的茶規(guī)、茶俗,還有以茶沐嬰、以茶作聘、以茶建房、以茶辦喪供養(yǎng)的神秘茶俗。這便是形色各異的貴定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