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燕平
從村落到城市,人類大約花費了一萬年的時間。如果把這一萬年比作一小時,那么,直到最后的四分半鐘,我們才開始進城,而在中國,這一普遍的情形,還要晚,晚到最后的一分半鐘。
有趣的是,只在城市里待了一分半鐘的我們,很快便開始懷舊,懷念起剛剛離去、卻又揮之不去的,那如詩、如畫、如意的中國村落。
信息時代,無秘境可言。即便是極寒的天氣,在交通住宿飲食已經(jīng)歇業(yè)的“冬眠”季節(jié),依然有不少游人到此。
這里是通往新疆阿勒泰區(qū)布爾津縣禾木村的必經(jīng)之路。
警察:“好好開車”;“這全是游客,后面那些都是游客”。
禾木村與喀納斯湖相互輝映,古老的圖瓦民族以游牧、狩獵為生。在冰雪的覆蓋下,小村像喀納斯湖一樣充滿著未知和神秘。
布爾津縣禾木村布力迪:“圖瓦人有語言但沒有文字,圖瓦人風俗習慣上和蒙古人是相同的,還有一個證明圖瓦人在這兒生活時間長的證據(jù)就是地名,這邊好多敖包,還有好多地方的地名。圖瓦人自己的名字,這些就可以證明圖瓦人的好多歷史”。
在喀納斯湖周圍,有三個圖瓦人的村落:喀納斯村、白哈巴村和禾木村。隋唐時稱他們是“都播”,元代時則稱為“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他們自稱是蒙古族的圖瓦人,有傳說,他們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下來的士兵的后代。
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不管春夏秋冬,無論陰晴雨雪,都晾曬著各種作物。
婺源縣篁嶺村汪志元:“曾經(jīng)有個老祖宗到這里耕地。結(jié)果那天晚上耕牛就不回去了,他講難道這個地方可以住人的嗎?如果明天早上這個筷子發(fā)葉,稻草灰還有火,這個地方就地氣重,我就住在這個地方。第二天早上來,果不其然,出怪事了。那個稻草灰還有火,稻草灰是最容易熄的。結(jié)果那個筷子真的是發(fā)葉了,老祖宗講這個地方,就是說明篁嶺這個地方好。”
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由于沒有足夠的空間,于是,家家鑿窗采光,戶戶支架曬物。眺窗像塊畫板,支架好比畫筆,曬匾是調(diào)色盤,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風情畫。
安徽黟縣的西遞、宏村,是學習中國建筑和中國繪畫的必修課堂,也是徽派村落的杰出代表。
西遞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大約950年的歷史,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時候有遞送郵件的驛站,因此得名“西遞”。
這是一個由胡氏家族幾十代子孫繁衍而成的古村落。他們相信他們原本姓李,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曄的后裔。
黟縣西遞村胡時濱:“唐朝末年,朱溫篡權(quán),大唐滅亡。我們的祖先,當時剛剛出世,被他的母親藏匿于民間,有一個叫胡三公的人在京城里面做官,所以呢,胡山公就懷抱著剛剛出世不久的胡明經(jīng),就躲藏著來到徽州的婺源?!?/p>
因為風景優(yōu)美,也因為這段皇族之后的流傳,人們贊美西遞是“桃花源里人家”。
“桃花源”的美稱給了西遞,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xiāng)村”。
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zāi)之患,舉家沿溪河而上,在這里定居。
隨著南宋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作為程朱理學發(fā)祥地的徽州也達到了極盛。宏村人做官、經(jīng)商的人越來越多,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后,紛紛在家鄉(xiāng)購田置屋,修橋鋪路,光宗耀祖。
黟縣西遞村胡時濱:“無論從哪個季節(jié)、哪個建筑,你看過去,徽派的建筑總是如同立體的畫一樣,所以它和周圍的青磚黛瓦的徽派民居和青山綠水,就構(gòu)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畫面?!?/p>
從五千年前的中路人到西羌,從東女國到土蕃,成吉思汗毀滅西夏后,西夏大批皇親國戚、后宮妃嬪從甘肅經(jīng)川西高原流入到此。因此今天的丹巴人是土著中路人,以及藏、漢、羌的結(jié)合。
西江是領(lǐng)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fā)展的首選之地。
苗族原本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屬于蚩尤的部落。
雷山縣苗學會副會長潘定發(fā):“這個地方呢,主要還是苗族的原始的基地,它首先是在長江中下游,發(fā)展了以后,有一部分人就搬遷過黃河,到北方去,到北方去呢,又比那個黃帝炎帝還早開發(fā)黃河中下游的時候,是苗族?!?/p>
隨著部落爭奪和戰(zhàn)亂,苗族祖先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但也因此保持了很多自己獨到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
雷山縣苗學會副會長潘定發(fā):“苗族到這個地方來以后,在斜坡陡坎上建的這些房子,那么留一些平地作為耕地,作為生存的空間,就反映了我們苗族的生計觀念,和生態(tài)比較平衡了?!?/p>
快來嘍嘞,快來唱歌嘞,快來唱歌朋友嘞,今天我們來嘞,做客人朋友嘞,人人都愛嘞。
在貴州、湖南、廣西的交界處,侗族人民以封閉和半封閉的狀態(tài)生活了近千年。因為長期與世隔絕,這里才成為世外桃源。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在蜿蜒百里的坪坦河邊,風雨橋連著侗寨,寨子里坐落著鼓樓,鼓樓邊傳來久遠的侗歌。
森林、村莊、梯田、水系,這是一個“四度同構(gòu)”的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改造自然,變自然生態(tài)為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的獨特創(chuàng)造,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tài)完美結(jié)合的范例。
中國南方眾多村落的形成,與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相關(guān)。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北方戰(zhàn)禍頻仍,民眾大舉南遷,千百年來不斷。
廣州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從唐宋一直到南宋時期,主要是北方的移民,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移民向長江中下游的一個遷移。蒙古軍隊的南下,原來停留在長江北岸、江淮之間的一些移民,他們開始又進一步地通過江西往嶺南這樣一種遷移?!?/p>
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shù)鼐用裣嗷ト诤希纬闪艘蚤}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輾轉(zhuǎn)遷徙后經(jīng)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qū)的中原人則構(gòu)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qū),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
繼續(xù)向南。這里是客家人進入兩廣的重要通道,與福建江西交界的廣東河源市。河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圓形的土樓到這里變成了半圓形的圍龍屋和長方形的四角樓。
南到廣東的開平。
明朝至民國,這里位于多縣交界處,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洪澇頻發(fā),當?shù)孛癖姳黄仍诖逯行藿ǖ飿且郧笞员!?/p>
原南方電視臺臺長區(qū)念中:“因為他那個時候是一種傳統(tǒng),哪怕是華僑。我覺得最早的想法,第一回家建房子,光宗耀祖,第二,我以后能回去。圍著一溜的東西結(jié)合的建筑,現(xiàn)在全都是空房子,實際上他回不去了?!?/p>
我們看見的碉樓是多建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建筑材料全靠進口,華僑們各顯身手,吸收世界各國不同建筑特點而雜糅,創(chuàng)造了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的一個另類。
海南白查村,它建成的歷史雖然只有100多年,但它以原始的樣貌被完好保存,是幾千年黎族歷史文化的縮影和見證。
黎族的船形屋,與苗家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等,都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典范。
船形屋看似取材簡單,卻融入許多建筑智慧,是黎族先民世居海南熱帶島嶼與自然相處的智慧結(jié)晶。
這是黎族僅存的古村落。
綠樹掩去了爐煙,寧靜抹去了喧囂。河南新安縣甘泉村,在河南通往山西的古道上,曾是豫西地區(qū)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產(chǎn)基地,有著上千年燒制陶瓷的歷史,鼎盛時期有“小洛陽”的名號。
新安縣甘泉村黨支部書記邱如營:“我們甘泉村,唐末五代到現(xiàn)在,一直是以燒陶瓷為業(yè),我們世世代代都住在這里,我們熱愛我們的家鄉(xiāng),熱愛我們這方熱土。你看我們這個甘泉村,到處是青山綠水,鮮花遍地?!?/p>
韓城黨家村黨鑒泉:“中日聯(lián)合調(diào)查團,調(diào)查當年的古民居的時候。他就非常驚訝,這兒離韓城縣里九公里,從韓城縣城出發(fā),到了沒有,沒有。到了沒有,沒有。最后說到塬頭,把車停下來,說到了。到了?還不見黨家,黨家村在哪兒?最后下行了三五十米,站在那個觀景臺上看,他驚呼,這就是你們中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p>
黨家村因為完整保留有120多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以及哨樓、廟宇、戲臺、文星閣、節(jié)孝碑等古建筑,被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tǒng)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
中國村落的所在,多數(shù)是因為可以自給自足,隨著分工合作的發(fā)展,流通的需要逐漸成為村落選址的重要因素。
青木川位于陜西、四川、甘肅三省的交界處,自古為秦蜀咽喉,逐漸成為商賈云集的邊貿(mào)重鎮(zhèn),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青木川發(fā)軔于明代中葉,成型于清朝的中后期,民國時期到達鼎盛。
磧口古鎮(zhèn)的繁榮,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
黃河流到這里,四百米河床,突然緊縮成八十米,加上暗礁兇險,不能行船。上游的船只,不得不在磧口停泊轉(zhuǎn)運。
臨縣李家山村,李世喜:“西部五省,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甘肅、寧夏、內(nèi)蒙、山西的北部、陜西的北部這五省,它盛產(chǎn)的羊、絨、皮毛、藥材,炒菜吃的胡麻油,蒸饅頭用的堿塊,當時在京包鐵路沒通以前啊,它這些東西,西部的商家,都聚在咱們古鎮(zhèn),而鐵路沿線的商家呢,把這兒東西買好,到了鐵路沿線,它可以裝火車運往全國各地?!?/p>
回程的時候,商家們再把內(nèi)地盛產(chǎn)的物資轉(zhuǎn)運到西北。于是,彈丸之地,成為“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
也許是因為地方過于逼仄,發(fā)家致富的商人們,并不把家安在磧口,磧口鎮(zhèn)上見不到女人,于是就成就這兩個地方:西灣村和李家山村。
臨縣西灣村,劉連連:“磧口有五里路的一條街,有我們村里的半個街。西灣是個后花園。這個呢,以前不讓帶家屬,這是個家屬區(qū)。我們主要就是經(jīng)商糧油,用黃河的水,從包頭、寧夏,這里流下來?!?/p>
這是一個陳姓村落。他們的遷居始祖于明朝末年,在磧口做搬運工起家。后又經(jīng)數(shù)代人擴建,建成了擁有幾十座宅院的城堡式村落。
每個宅院都可以互相貫通,只要進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個村。
這是中國畫家吳冠中畫的李家山村。也因為吳冠中的發(fā)現(xiàn),這里才被世人關(guān)注。他這樣介紹李家山:“我在山西有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臨縣磧口李家山村。這里從外面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
李家山主體建筑以明清時期窯洞為主,依約七十度的山坡而建,形成了“立體村落”。
這里是高寒的西藏,卻有著“中國最美的春天”。因為獨特的小氣候,西藏林芝的桃花與江南的春色幾乎同時開展。
這里的桃花比之江南,開放得更加奔放與狂野。
藏地遼闊,山高路險。從古至今,形成了不同區(qū)域的藏文化。在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生活的叫嘉絨藏族。他們有不同的建筑,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不過有一樣是共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有著“中國最美的春天”。
金川縣曾達村,毛桂枝:“我是嘉絨藏族,跟一般的藏族都不同,我們這里就是說話的時候,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話都不一樣。春天我們這里的梨花,秋天的紅葉,我們最美的時候就是這兩個季節(jié)。我們在外面打工么,幾年了,看到家鄉(xiāng)的圖片,這幾年我們特別地思念家鄉(xiāng),特別地想回家。今年很多人都走了,我不想走,看見我們家鄉(xiāng)特別美,真的不想走,想過了這個季節(jié)才慢慢出去吧。”
梨花一枝春帶雨,是江南的惜春。這里的春天,真好比“忽如一夜北風來,千樹萬樹雪花白”。
王氏家族,自元代皇慶年間,公元1312年至1313年,從太原遷來。王家人由農(nóng)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鼎盛于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其時,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shè)店鋪、作坊,同時善舉不斷:辦義學義倉,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zāi)濟貧等。
作為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遺產(chǎn)和民居藝術(shù)珍品,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
這里是諸葛家族的聚居地,浙江蘭溪諸葛村。
公元952年,諸葛亮十四世孫諸葛利任浙江壽昌縣令。公元1280年,傳至27世孫諸葛大獅,人丁興旺,原住地顯得局面狹窄,于是覓得這塊地形獨特的高隆崗,以先祖諸葛亮九宮八卦陣布局營建村落。
蘭溪諸葛村黨支部書記諸葛坤亨:“諸葛村是全國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諸葛村目前來說,是全國保護最好、群體最大、形制最齊的一個古村落。古村落的保護不僅僅在于保護古建筑,它主要是一個村落的肌理結(jié)構(gòu)都要保護,在諸葛村三平方公里范圍之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都保護,保護原貌。我們不僅僅是保護古建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有保護老百姓村民的生活,包括農(nóng)田、包括水塘、包括工具,包括各方面的生活習俗,我們都保護。”
宋仁宗時期,在平定了當?shù)赝林c外來漢族的土地、經(jīng)濟和文化紛爭之后,廣西昭平縣黃姚鎮(zhèn)始見規(guī)模。昭平,便是有“招撫平定”之意。
明代中期繼續(xù)有大批外來人口遷入,到清朝乾隆年間,黃姚古鎮(zhèn)達到鼎盛。
1936年,時在中國工作的德國飛行員拍下了這張照片,世界建筑界驚呼這是中國的“沒有建筑的建筑”。
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說的是建在地下的村落:地坑院。
四千多年前,陜塬先民們已經(jīng)掘地為穴或打窯洞而居,《詩經(jīng)》稱作為“陶復(fù)陶穴”。
這片北方土地上雄渾的建筑,透露著南方村落的秀麗。人們給它一個混搭的名字“太行川寨”。
600多年前,明朝鎮(zhèn)京總兵、四川人王得才奉命往北京押運黃綱,用以紫禁城修建。途中遇土匪搶劫,黃綱丟失。因畏懼官府追查,滅門九族,他帶領(lǐng)家人輾轉(zhuǎn)到此隱居。至今已是第二十四代。
邢臺沙河市王硇村黨支部書記王下正:“在我們這個太行山,它這個地方,就盛產(chǎn)這個石頭,千年不風化,石頭啊永久性的,住著是冬暖夏涼,非常好的。在太行村都是平房或者石板房,只有我們王碯,都是瓦房、石頭墻,瓦房,這就是南方和北方建筑的結(jié)合?!?/p>
中國各地的民居,多以“暗淡”之色。鮮艷的紅、黃色是皇宮和寺廟的用色。否則,僭越了分寸。而福建南部的民居不但鋪紅瓦紅磚,還使用紅色筒瓦,閩南人為什么斗膽蓋這樣的房子?
大量宋元時期紅磚砌筑的墓室,可以證實,紅磚建筑在宋元年間已經(jīng)成為閩南地區(qū)共有的一種建筑。 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海外頻繁交流的一個印跡。
不過,閩南的百姓們似乎更愿意告訴你一個美麗的流傳。
龍海市埭美村文保會會長陳訓(xùn)生:“五代時期,閩南的皇帝閩王,選到泉州一個姑娘,后來不久就成為皇后了,在一年春季的時候,她在皇宮看到這個福州下了傾盆大雨,連續(xù)下了好幾天,所以她憂憂不樂。像這種大雨下下去,我家那個居住的地方就要茅飛墻倒了,皇帝他說,這個事兒好辦啊,你府上去仿造皇宮建筑,傳旨太監(jiān)過來,說你趕快傳旨,閩王同意,我府仿造皇宮建筑?!?/p>
這里的“我府”已經(jīng)不是我家,而是我的家鄉(xiāng)了。于是泉州的有錢人,紛紛仿效王府的樣子造起了房子。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實際上中國最老的紅磚房,在這里,這個地方的紅磚建筑,可以追溯一千年以上”。
其實,這是這里的天然之色,土壤的顏色。
湖南江永縣勾藍瑤寨,是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元璋招安政策的證物。
元朝末年,瑤族人民屢次爆發(fā)大規(guī)模起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安撫政策,對部分瑤族招安。招安后的江永縣四大民瑤:清溪瑤、古調(diào)瑤、扶靈瑤、勾藍瑤,接受了儒家文化,學習了農(nóng)耕技術(shù)。他們在這里安營扎寨,把守關(guān)隘。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中國瑤族的一個重要的發(fā)祥地在這個地方,它的區(qū)域歷史跟它的民族歷史非常獨特,不光是它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到它文化的形態(tài),它都有別于別的民族,包括對自然的這種態(tài)度,以及建筑的形制,跟它整個民族的審美,跟它民族精神內(nèi)核里邊對自然的這種尊重是非常吻合的?!?/p>
“嶺南無山不有瑤?!爆幾迨且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多有分支的民族。廣東連南瑤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目前中國最大體量的瑤寨。
當年為了安全之計而建立的深山瑤寨,今天看來,是這樣的雄偉壯觀。
盡管古代中國,使用顏色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但中國老百姓,依然能夠變簡單為豐富,化黑白為斑斕,創(chuàng)造出大江南北千差萬別的故鄉(xiāng)的顏色。
中國的建筑,大抵有三樣:威嚴的廟堂、宮廷建筑;優(yōu)雅的士大夫建筑;天人合一的村落建筑。
廟堂、宮廷,或追求威儀,不免千篇一律;士大夫建筑,或營造意趣,大體風貌相似;只有村落,因為風土差異、地理分別、物候變化,呈現(xiàn)出驚人的多樣性和迷人的姿態(tài)。
5000年文明孕育, 56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跨越四個氣溫帶,分布約960萬平方公里陸地,中國村落,千般姿態(tài),萬種風情。
你是魚的故鄉(xiāng),鳥兒的天堂,在這里自由自在的飛翔。你是愛的港灣,像家的模樣,在這里把心靈靜靜安放。怎不叫人魂牽夢想,怎不叫人魂牽夢想。
中國文聯(lián)執(zhí)行副主席馮驥才:“村落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我們祖先是從村落里走出來的。我們現(xiàn)在是城市,也是從村落,有很多地方是一個個村落一點一點發(fā)展出來的。村落是人最早生存、生活、生產(chǎn)的一個聚落,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家園。”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他們從漁獵文化走向農(nóng)耕文明,用當?shù)氐牟牧?,用當?shù)氐墓に?,再按照原住民他們祖先自己特有的這個民族的一些審美的喜好,以及他們對世界觀察得出來的有利而無弊的一些理念,這樣把它建起來?!?/p>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街巷、里弄、胡同,形成了有序的房屋排列組合的結(jié)構(gòu)。青梅竹馬出現(xiàn)了,過房親出現(xiàn)了,遠親不如近鄰就出現(xiàn)了,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前條巷子的小哥哥、后條巷子的小妹妹,從小在一起玩,就是因為這種鄰里之間關(guān)系,房屋的組織這種肌理,形成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一種生活的形態(tài)。”
中國村落,便是一幅幅天造人設(shè)的畫。
水墨江南,黃土高原,田園山水,大漠綠洲……
身臨其境,如一篇“桃花源記”;回首向望,是一卷“富春山居”;即便是繁華似錦,那也是一派“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