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wèi)視新聞中心 孟文林
回顧10年上送央視工作,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十年前,我們剛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內心是很崩潰的,因為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要平均一天一條浙江新聞,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那之后,每天一起床,就有一個問題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昨天晚上,我們播了什么?如果昨天一條都沒有,那么今天就得2條。如果今天依然沒有,那么明天就要3條打底。
我們有一個工作群,叫“盯盯歷險記”,盯,就是盯片子,我們派駐在央視負責前方對接的同事和后方的團隊,要密切配合,把片子盯出去。每天,我們在群里交流著中央的最新精神、國務院的最新部署,還有我們今天到底能播啥?圍繞這個貫穿始終、不能回避的終極命題,我們思考這樣3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樣的地方新聞可以成為國家新聞?
我們常說一句話,叫“站在田埂上,遙望天安門”,意思心懷全局,從全國的視野看基層,發(fā)掘國家新聞。這個要求,其實挺難的。
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我們有個“聽會”制度,我們的外宣人員要參加省里重要的會議,去拎信息,找選題。我們還有個“時上組合”,是時政部和上聯(lián)部聯(lián)手的一種工作機制,把我們上送央視的外宣聚焦點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最關心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同頻共振。今年以來,我們已經2次采訪省委書記,并當天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出。
第二個問題是:上戰(zhàn)場,我們有什么?
30分鐘的《新聞聯(lián)播》留給地方的版面非常有限,競爭很激烈。在這樣的一種競爭格局下,我們手里有什么?我想,我們最大的優(yōu)勢是總書記新時代思想的萌發(fā)地,我們有美麗鄉(xiāng)村、特色小鎮(zhèn)、兩山理論;還有層出不窮的浙江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稀缺的、獨家的資源。
這些年,衛(wèi)視新聞中心都在忙大事,前年G20峰會,去年黨的十九大,今年“八八戰(zhàn)略”15年、改革開放40周年。面對這些重大主題戰(zhàn)役,我們經常思考,我們浙江省可以輸出什么樣具有“先行先試”特征的基層典型經驗?可以輸出什么樣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發(fā)展思路?所以說,我們新聞中心整個團隊,一直在探索的重大主題主線報道創(chuàng)新,正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外宣富礦。
第三個問題是:下一步,如何提升外宣質量?
我記得7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我們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出了一條新聞,題目是《浙江:結構調整讓經濟有質量地增長》。大意是,當年全國經濟形勢還是一片大好的時候,浙江經濟增速卻出現(xiàn)下滑,而背后是主動犧牲GDP,追求有質量的增長。這個理念,現(xiàn)在看起來不新鮮,但是在當年,體現(xiàn)出的是浙江早于全國遇到了“新常態(tài)”,遇到陣痛期,也早于全國率先轉型。當時,我們報道的時間節(jié)點,正是各個省在亮經濟成績單的時候,我們上送的報道,無疑是引導了社會輿論,如何理性看待經濟數(shù)據下滑。
報道播出后,時任省委書記給我們專門做了批示,大概是12個字,“選題準、時機好、內容實、影響大?!边@12個字,后來成了我們衡量外宣質量和分量的一把尺子,為我們下一步的提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想,其實新聞也好,綜藝也罷,很多創(chuàng)作規(guī)律都是共通的。我們不斷地反思和總結,才能走得更遠。那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山不會過來,那么,我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