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一種民族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詞語是一種語言里的固定短語的總和,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語等表達方式的來源往往體現(xiàn)出社會的發(fā)展和語言發(fā)展的狀況。本文擬通過分析詞語的來源探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文化;語言;關系;詞語來源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1
一、象征地域文化特征
漢語中有許多詞語和習語都來源于農(nóng)耕和土地,如“揮金如土”、“瓜熟蒂落”、“五谷豐登”、“骨瘦如柴”、“良莠不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性,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具有悠久的農(nóng)業(yè)文明有很大關系。
另一方面,中國的竹類資源非常豐富、竹林面積大,并且對竹子的開發(fā)利用比較早,在世界上享有“竹子王國”的盛譽。在中國,竹子自古便受到文人雅士的稱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便是對竹子堅韌不拔品質(zhì)的贊揚。因此,跟竹子有關的詞語和習語數(shù)不勝數(shù)。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中,竹文化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用“罄竹難書”表示罪行累累,用“竹馬之友”形容兒時的朋友。此外,又有“胸有成竹”“曝書見竹”、“青梅竹馬”、“竹籃打水”等。由此可見,悠久的中國竹文化造就了漢語中豐富的與竹有關的詞語。
二、反映風俗習慣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對龍充滿了敬畏,對龍有無限的尊崇之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是至高無上的,象征著整個中華民族,并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感到無比自豪。因此,龍在成語中大都含有積極向上的意思,如“龍韜豹略”、“鳳表龍姿”、“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成語。為表示自己是真龍?zhí)熳樱糯弁鮿t喜歡把龍秀在衣服上,并稱之為“龍袍”,以此表明至高無上的身份。
在與人交往時,中國人往往喜歡從頭到腳打量別人,一般會先注意到頭發(fā)和發(fā)飾。因此,“頭”在漢語中可以指“所留頭發(fā)的式樣”。此外,中國人觀察事物比較仔細,習慣特別注意細枝末節(jié),由此“線頭”、“枝頭”、“線頭”等詞便產(chǎn)生了。再一方面,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比較注重道德倫常,特別注意區(qū)分老幼尊卑和先后順序。一般情況下,領頭的在前面,其他人在后面,所以,“頭”又會有“領頭”、“重要人物”的意思。
三、體現(xiàn)日常生活
“大哥大”、“家書”、“尋呼機”、“分幣”、“萬元戶”、“鐵飯碗”等詞曾耳熟能詳,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這些詞已經(jīng)逐漸從生活中消失,成為過去時代的象征。中國人口多,所以勞動力充足,再加上勞動力增長速度較快,造成了勞動力過剩的現(xiàn)象,相對而言就業(yè)崗位不夠充足,造成不少的下崗職工。便隨著這種現(xiàn)象,“下崗”、“下崗再就業(yè)”、“農(nóng)民工”、“炒魷魚”等詞便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超女”、“粉絲”、“雙休日”、“黃牛黨”、“博客”、“播客”、“炒股”、“短信”等等又一度掀起熱潮,這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漸得到豐富密切相關。不同時代的熱詞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代表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各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以及語言表達方式。在中國,佛教的影響比較深遠,因此產(chǎn)生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如“萬劫不復”、“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借花獻佛”、“五體投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這是因為佛教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另外,在中國,道教也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漢語中有很多和道教息息相關的日常習語,如“靈丹妙藥”、“莊生夢蝶”、“長生不老”、“萬劫千生”、“爐火純青”等。宗教文化會影響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同的詞語表達方式便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宗教文化的差異。
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變化,語言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有很大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語言又不等同于文化。語言是社會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象征,時代熱詞和流行語反映了特定時期內(nèi)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不管是地域特征、風俗習慣、日常生活還是宗教,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無不滋養(yǎng)著一種文化背景下的詞語、習語等各種表達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文化是語言的生命源泉,語言來源于文化,又反映著文化。
參考文獻:
[1]黃麗麗.(2005).詞義、詞義引申與民族文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144-145.
[2]景建平.(2015).從紫砂“四方竹鼎壺”窺見中國竹文化情結.江蘇陶瓷,112-113.
[3]林俊.(2012).從象征詞語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教學交流,154.
[4]劉曉駿.(2012).漢語網(wǎng)絡新詞英譯中的文化因素.語文學刊,78-79.
[5]石晴晴(2014)試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文化對英、漢習語形成的影響為例.語言文學研究,26-38.
[6]汪婷.(2015).從紫砂“竹緣壺”談中國人的竹文化情結.江蘇陶瓷,67-69.
[7]王勁松.(2006).大眾傳媒語境下新詞的產(chǎn)生及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學術論壇,180-181.
[8]吳雪慧.(2003).淺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教學研究,27.
[9]許之所&周莉.(2006).淺析2005年的新詞語:語言與社會生活的共變異.語言新觀察,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