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編叨叨叨:近幾年關于高考狀元的宣傳總是讓人不自覺陷入恐慌,“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讓人開始懷疑努力的意義,然而“天道酬勤”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無所有的時候就跟別人比自己,你敢于付出奮斗就有價值?!n十一
我是2015年衡中高考文科狀元,我的母校,就是天天被批判的衡水中學—“應試教育的集中營”。
我的成長經(jīng)歷也跟你們預料的差不多。出生在一個十八線小城,父母是基層工作者。小時候吃頓肯德基,也得爸媽咬咬牙。樂器、繪畫、舞蹈、主持、奧賽、計算機,全沒學過。整天穿著校服,理個平頭,坐在教室里學習,唯一的快樂是周末去新華書店里看書。
2012年進入衡中,三年拼搏。做的卷子,摞起來有兩米多高;題,幾十萬道。每年回家兩次,寒假一次暑假一次,寒假36套卷子,暑假144套卷子。
最后高考成績673分,比同年同卷的其他三省狀元高了三四十分。清北港輪流搶,我選擇了北大。
現(xiàn)在距離高考三年了,這期間我在全國各地高中做了400場公益講座,沒跟學校要過一分錢;策劃編寫了兩本教輔書,銷量百萬級;寫作了100多篇文章;收藏了1000多本書籍,讀過的書都做了摘抄和筆記;獲得了北大中文系十佳歌手稱號;從頭鍛煉自己的身體,引體向上能做40個,體育課沒下過96分。
三年,可以讓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高考戰(zhàn)場堅強無畏的斗士;三年,也可以讓一個只會做題的人變得有口才,會寫作,身體健康,視野廣闊。分數(shù)可以靠努力得到,素質也可以靠努力得到。
有人問我:“你進入北大的時候,你看到同學們會街舞芭蕾,會第二外語,會鋼琴吉他,會做奧賽題,會編程,會演講……你不會自卑嗎?”
問的有道理。然而我進入衡中的時候,看到這個學霸比我高50分,那個大神比我高500名,還有某某在預習大學的課程……我是不是也該自卑?
將來工作了,看到這個人年入50萬,那個人年入100萬,還有某某拿著家里給的啟動資金,成功創(chuàng)業(yè)……我是不是也該自卑?那豈不是要在自卑里度過一生了!我不會自卑,因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我相信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奮斗的價值,鄙視那些用謬論摧毀別人夢想的人。
所以看到今年高考之后“階層固化論”的老調重彈,我十分憤怒。好像高考狀元們說一句“我興趣廣泛”,就可以掩去他們多年寒窗之苦,就可以說他們都是家境殷實的富家子了。
很多時候記者的提問是有引導性的。我接受過很多采訪,對記者的套路還蠻熟悉。面對鏡頭,在記者們殷切期望的眼神下說一句“我興趣廣泛”、“我會唱歌”、“我喜歡健身”此類的話,太簡單了。成績背后的那些付出和苦楚,是在鏡頭前說不出的。
我到過中國28個省份,上千個城市,從北上廣深到鄉(xiāng)鎮(zhèn)中學,我都去過、講過,我想說:當今中國,還是“努力型學霸”更多,天道酬勤依然是真理。
而且我還要說,我討厭把應試與素質對立起來的做法。我正是在應試教育中鍛煉出了專注力、執(zhí)行力、邏輯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分配規(guī)劃能力,還有心理能力,這些難道不是素質?
如果只有能唱會跳才算素質,如果只有燙頭、戀愛、健身才算素質,我們對素質的定義,就太狹隘了。
我們的國家需要可以負重的人才,我們這一代會親自參與到祖國崛起為第一強國的進程,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是幾項才藝就可以解決的。我們需要敢坐冷板凳的人,需要敢犧牲的人,需要真奮斗的人。
所以,對不起,也許我不“素質”,但我為自己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