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芳 楊莉萍
(嶺南師范學院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年齡絕不僅僅是計量生命時間的刻度,它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內涵遠比其作為數(shù)字序列中的一個數(shù)值要豐富復雜得多。而要將如此豐富的文化意涵植入到年齡這一簡單的數(shù)列,年齡的文化意涵就必然要壓縮,要剝離掉那些不重要的情景化的、個性化的東西,抽取其中的“精華”——那個具有共性、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核心本質。如此,年齡便充當起社會文化的符號。老化作為老年階段的典型特征產生于基于年齡劃分的循階演進式生命歷程,年齡便自然肩負起標識老化的重任。年齡對老化的標識,或老化的年齡標識,是指采用一組年齡或歲數(shù)標明老化的起點、程度、發(fā)展趨勢與方向,具體內容包括:(1)以60或65歲作為老化的代表性年齡;(2)年齡大小與老化程度的高低構成系列對應;(3)年齡預設老化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老化的年齡標識在學界、社會生活中幾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有不少觀點與之相左。如有研究者指出,年齡對身心發(fā)展狀況的標識作用僅限于生命早期,不適用于生命晚期,因為老化比成長過程更為復雜〔1〕。Neugarten〔2〕也曾指出,年齡與老化越來越不相關。實際上,關于以什么年齡作為老化的標識也一直存在爭議。生物學提出用生理年齡取代年代年齡〔3〕,而且,同齡的不同個體的老化速度均不相同〔4〕,即使在個體內部,各系統(tǒng)、器官的老化速度也并不同步,而這些差異和不同都被統(tǒng)一的年齡標識掩蓋了。除此之外,有人提出第三種主張,視增齡與老化“一致”為“二者不一致”的特例〔2〕。此主張雖緩解了兩方的爭論,但并未直面問題——年齡是否可以標識老化?為此,本研究試圖通過以下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年齡是影響主觀老化體驗的關鍵因素。老化是個體伴隨年齡增長發(fā)生的衰退性、退行性身心變化,主觀老化體驗是指個體對自身老化的一種主觀感受〔5〕。有研究者認為,老化從根本上是由年齡決定的,其他因素只對老化起加速或減緩作用〔6〕。Connidis〔7〕比較了年齡與經濟狀況、知識技能、教育水平、自我效能感、社會關系(配偶、孩子、親密朋友)對老化體驗的影響力,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的影響力最高,而且,其他因素無法補償年齡對老化體驗的影響。換言之,人們即使擁有其他資源,也無法降低或緩解由增齡引發(fā)的老化體驗。特定社會對于個體生命歷程的發(fā)展總有一條公認的“好的”或“標準的”路徑,在此路徑上,何時上坡、何時轉彎、何時下坡都用年齡明確標記,每一社會成員都時刻警醒自己勿要偏離這一“正道”。6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步入花甲之年的人對年齡變得更加敏感。有研究指出,年齡意識是老年人自我的基本成分〔8〕,年齡是個體認同老年身份的決定性因素〔9〕,以致人們對由增齡引發(fā)的老化的恐懼要遠遠大于對死亡的恐懼〔10〕。年齡雖然是我們生活中極為熟悉又平常的一個因素或變量,它對于老年人群可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因素。由以上列舉的研究結果推斷,年齡可能是影響老年人主觀老化體驗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年齡與老化體驗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者,其老化體驗程度越高。Steverink等〔11〕研究了包括生理性衰退、社會性喪失、心理性增長三個維度的個人老化體驗,結果顯示,三個維度上的老化體驗均與年齡有顯著相關,其中,生理性衰退(r=0.31,P<0.01)和社會性喪失(r=0.18,P<0.01)與年齡呈正相關,心理性增長與年齡呈負相關(r=-0.35,P<0.01)。此外,研究者通過對比40~46歲、47~54歲、55~61歲、62~69歲、70~76歲和77~85歲6個年齡組的老化體驗,確定了三個維度上的老化體驗與年齡的線性關系。年齡越大的人體驗到的生理性衰退和社會性喪失越高,體驗到的心理性增長越低。Boudjemadi等〔10〕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90歲者的老化體驗顯著高于60歲者,此結果驗證了年齡與老化體驗的正向關系。
年齡與老化體驗的正向關系只是概述了增齡與老化的方向和趨勢,并未指明某一年齡的人體驗到多高的老化程度,如60歲者體驗到的老化程度是60,70歲者體驗到的是70,等等。那么,人們是如何根據(jù)年齡確定其老化體驗的呢?馬爾柯娃〔12〕在《年齡教育學的心理學基礎》一文中指出,年齡是個體心理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在時間上的具體的、相對的點或階段,標志著有規(guī)律的心理變化總和,此變化與個體差異無關。以此看來,如果某一年齡或年齡段是在生命時間中的一個相對的點或階段,那么它象征的心理與社會意義也必然是根據(jù)年齡在整個生命歷程中的相對位置來確定的。就老化體驗而言,年紀大的老年人體驗到的老化是相對于歲數(shù)小的年輕人而言的。以60歲老人為例,根據(jù)年齡與老化體驗的正向關系,60歲者在與年齡小于60歲者相比時的老化體驗應高于他們同年齡大于60歲者相比時的老化體驗。處在年齡小于60歲的人群當中,60歲者自感年齡較大,其老化體驗增高;而處于年齡大于60歲的人群中時,其年齡相對較小,其老化體驗降低。倘若如此,就可以說明年齡對老化有標識作用,即大的年齡對應于高程度的老化體驗,小的年齡對應于低程度的老化體驗。為此,本研究提出假設:老年人的主觀老化體驗在與年齡小者比較時增加,而與年齡大者比較時降低。
1.1被試取樣 59名來自江蘇省、安徽省的老年人參與實驗,年齡60~88歲,平均(75.66±8.359)歲。其中,男26人(44.1%);未婚8人(13.6%),已婚或再婚44人(74.5%),離異或喪偶7人(11.9%);來自鄉(xiāng)村18人(30.5%);與成年子女同住21人(35.6%),與成年子女分住但居住在家38人(64.4%)。所有被試為首次參加實驗,能與主試正常交流,無視聽、記憶等障礙。實驗結束,給每位參與者贈送一份小禮物作為答謝。
1.2實驗設計與實驗材料 采用單因素重復設計,自變量為年齡比較的條件,分為三個水平,無比較、與年齡小者比、與年齡大者比。由于每個人理解的“年齡大或小”可能不同,實驗統(tǒng)一設定年齡比較的條件為“比自己年齡小10歲者”和“比自己年齡大10歲者”,分別簡稱為“與低齡比”和“與高齡比”。之所以選擇10歲作為比較的條件,主要是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區(qū)分標準:60~69歲為年輕老人,70~79歲為老老人,≥80歲為長壽老人,而且,國人也習慣以十載為間隔劃分人生階段。因變量為主觀老化體驗,通過被試完成《個人老化體驗問卷》〔11〕獲得數(shù)據(jù)。該問卷包括“生理性老化”、“社會性老化”、“心理性老化”三個維度,每維度4題,共12題。計分方法為4級評分,1非常低(或非常差),2較低(或較差),3較高(或較好),4非常高(或非常好)。得分越高,老化程度越高。該問卷三個維度的信度分別為0.79,0.78,0.77,累積解釋方差率達60.5%。三個維度在美國樣本中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8,0.72,0.67,在荷蘭樣本中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7,0.68,0.76〔13〕。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數(shù)為0.880,生理性、社會性和心理性老化三個維度的α系數(shù)分別為0.924,0.860,0.857。信度系數(shù)均高于0.80,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1.3實驗程序 實驗流程如下:第1周,要求老年人完成《個人老化體驗問卷》,即在無比較條件下測量被試的主觀老化體驗。具體過程:首先,明確問卷的作答要求,主試給被試閱讀和講解問卷指導語:“下面有12個詞語或句子來描述您的情況,對于每一種描述請給出您自己的分數(shù),分數(shù)數(shù)值在1~4,1為非常低(或非常差),2較低(或較差),3較高(或較好),4非常高(或非常好)。請按照您的真實情況打分,答案沒有對錯。無須記錄您的真實姓名和具體住址,請放心作答?!痹谡酱痤}前,設置了兩個題項用于練習。而后,主試逐一記錄被試對12個題項的評分。最后,填寫《個人老化體驗問卷》后面設置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地、居住狀況五項信息。
第2周,要求老年人在“與低齡比”的條件下完成《個人老化體驗問卷》。首先,明確問卷的作答要求,主試給被試閱讀和講解問卷指導語(同第1周施測)。其次,主試根據(jù)前一周施測時獲取的被試的真實年齡(如60歲),在問卷的每一題項前加上“與小10歲的人比”,如“與50歲的人相比,您的……”。主試記錄下被試對12個題項的評分。
第3周,要求老年人在“與高齡比”的條件下再次完成《個人老化體驗問卷》。具體程序同第2周,只是將對比的條件改為“與大10歲的人比”,如“與70歲的人相比,您的……”
對三次施測的時間間隔(1 w)的設置是仿照社會心理學中的一項經典實驗的程序設計的,即Langer等〔14〕對老年人控制感的現(xiàn)場實驗研究,這項研究與本研究的對象同為老年人,使用的問卷同樣也涉及體驗評價類內容,該研究設計的每次施測的時間間隔即為1 w。
1.4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對“無比較”、“與低齡比”、“與高齡比”三種年齡比較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生理性老化、社會性老化和心理性老化三個維度上的主觀老化體驗在三種年齡比較條件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
對三種年齡比較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進行事后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在生理性老化和心理性老化方面,“無比較”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顯著高于“與高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t生(117)=1.797,P<0.001;t社(117)=1.661,P<0.001;t心(117)=2.661,P<0.001),“無比較”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顯著低于“與低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t生(117)=-2.932,P<0.001;t社(117)=-2.864,P<0.001;t心(117)=-2.746,P<0.001),“與高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顯著低于“與低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t生(117)=-4.729,P<0.001;t社(117)=-4.452,P<0.001;t心(117)=-5.407,P<0.001)。數(shù)據(jù)結果支持實驗假設,即與年齡高于自己的人相比主觀老化體驗降低,而與年齡低于自己的人相比主觀老化體驗增加。
表1 三種年齡比較條件下主觀老化體驗的方差分析
與年齡大者相比,老年人的主觀老化體驗降低;與年齡小者相比,老年人的主觀老化體驗增高,實驗假設得到證明。說明年齡對老化有標識作用,也就是說,小的年齡對應低程度的老化體驗,大的年齡對應高程度的老化體驗,自身老化體驗的高低取決于與不同年齡人群的比較。
老年人與年齡大者比較很可能是在想象中進行的,他們依據(jù)習得的老化的年齡標識推斷年齡大者的老化狀況,進而評估自己的老化體驗。這可援用Levy〔15〕的刻板印象具身化理論(stereotype embodiment)來解釋,人從出生乃至在整個生命歷程中都在接觸、習得有關老化的知識,如年齡刻板印象(age stereotypes)、老年歧視(ageism)、老化態(tài)度(aging attitude)等,并就自身未來的老化形成特定的信念和預期。這些信念和預期在增齡過程中伴隨機體出現(xiàn)明顯或不明顯的衰退癥狀(如健康惡化、身體功能紊亂)而逐步演化為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最終形成個體用于解釋老化體驗的概念框架。進入老年,隨著對年齡的社會意涵的理解和認同,人們自動實現(xiàn)老化之預言,完成由被動老化到主動老化的過渡。可以說,老年人在增齡過程中的老化體驗實為對早期習得的老化知識的一種實現(xiàn),對未來某一年齡段的老化體驗則是一種預言。此預言類似于一種常態(tài)預期〔11〕,年齡對老化體驗的影響通過老年人將老化體驗內化為常態(tài)預期來實現(xiàn)。根據(jù)老化的年齡標識這一常態(tài)預期,我們既感知到自身的老化程度,也能判斷他人的老化程度。年齡類似于一張社會時間表〔16〕,規(guī)定了特定社會中人們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或時間段應有和不應有的心理和行為。
在與年齡小者比較時,老年人眼中的年齡小者很可能是曾經的自己,也就是說,他們比較的是現(xiàn)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當然,這并不是說這種比較比前一種比較更真實、客觀,或結果更可靠。人腦中的“過去”并不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是立足當下的一種記憶重構,對“過去”的記憶不過是在歷史庫中選擇性地挑選事件來滿足當下的需要〔17〕。一旦將意識聚焦于老化,老年人對增齡的體驗就轉變?yōu)閷λネ恕⑷趸捏w驗,對其他增齡變化的關注就自動忽略了。而且,人們習慣于簡單地將前半生(60歲前)概括為“成長”,將后半生(60歲后)稱作“老化”。對于年過花甲的老年人而言,過去“成長”與現(xiàn)在“老化”之間的鮮明對比使得現(xiàn)在與過去的差異被放大。老年人越是回憶過去成長過程中的青春年華,就越可能體驗到當下增齡過程中的衰老蹉跎。當然,老年人比較的對象也可能是年齡小于自己10歲的他人。即使如此,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健康服務水平、生活質量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也使得這一比較對象有更多的機會、更優(yōu)質的條件緩解自身的老化,這也可能加大老年人對自身老化體檢的差異。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無比較”條件下與“與低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之差高于其與“與高齡比”條件下的主觀老化體驗之差。遺憾的一點是,本實驗未設定不同的比較對象,還有待未來進行研究。
老化的年齡標識便于人們認識和理解老化現(xiàn)象。年齡伴隨個體的整個生命歷程,貫穿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容易得以理解和應用。通過此種標識,老化被綁定至增齡過程,人們在認識年齡時也一同了解了老化現(xiàn)象,包括老化的起點、特征、發(fā)展方向與趨勢等,進而為自身的未來預先做好準備。從這一層面上講,老化的年齡標識對人們有積極意義。然而,老化的年齡標識因老化自身的復雜性受到非難。老化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1)“老化”在字義上是相對的。從字義上講,老化本身是相對的,是相對于年輕的老化。“老”指不再年輕,“年輕”指年紀不大,二者互為反面,互相界定。在生命歷程中,老化與成長相對,老年期與青春期相對〔18〕。(2)內容上是多維多向的,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向度,每個向度又包括生理性、心理性和社會性老化。因此,前文對年齡標識老化不準確或年齡與老化無關的批評都不無道理。但是,這些批評并非對老化之年齡標識的否定,而是一種補充和詳細說明。但是,年齡標識使得原本復雜的老化簡單化,去除了老化原本豐富的內涵。年齡所標識的是那些明顯的、被大多數(shù)人感知和認可的老化。
正是年齡對這種被壓縮了的“老化”的標識形塑了世俗的絕對老化觀。一方面,被年齡標識的老化始于老年階段并隨年齡增長而增高,老年是循階演進式生命歷程中根據(jù)年齡標準劃分出的最后一個階段,始于此階段的老化也必然同該歷程的基礎——線性增齡一樣遵循直線矢量時間的方向性、連續(xù)性、累積性等規(guī)律和原則;反過來,直線矢量時間(時間呈勻速向前發(fā)展)或線性增齡(年齡呈勻速向前發(fā)展)構筑了老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絕對性、客觀性的基礎。在直線矢量時間觀里,任何事物的運動都脫離不開時間,而老化既是寓于增齡中的老化,又與增齡一樣是線性的、不可逆的、客觀的、必然的。
在反映論者看來,老化(體驗)乃是一種對老年期增齡變化的客觀反映,此反映被視為唯一正確的反映。這種視老化為對增齡變化的唯一客觀反映的老化觀即為絕對老化觀,它認為老化始終與增齡同步,與年齡一樣呈不可逆的線性發(fā)展趨勢。而當絕對老化觀成為人們解釋老年期增齡或老化現(xiàn)象的主要資源,感知到、體驗到老化就成為一種必然,老化就成為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的宿命。另一方面,那些被壓縮了的“老化”往往是一些典型的、大多數(shù)人體會到的老化體驗,如進入老年后出現(xiàn)駝背、皺紋,行動變得緩慢,牙齒脫落,毛發(fā)變白等。人們根據(jù)這些社會認定的標準評估自身的老化狀況,一旦出現(xiàn)類似的特征,人們便自動將自己歸入老年人群,按照社會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老年方式進行生活和行動,而忽略了自身存在的差異性及各種發(fā)展性潛能。Eibach等〔19〕曾指出,諸如健忘、疼痛、與青年文化的距離感(“落伍感”)這樣的日常體驗被統(tǒng)稱為“衰老時光”,為人們提供直接經驗性的老化證據(jù),使得人們更加確信絕對老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從而引導老年人去關注和聚焦老化,讓老年人感覺自己更老。
總之,本研究結果說明年齡對老化有標識作用。老化的年齡標識將老化過程綁定至增齡過程,便于人們認識和理解老化現(xiàn)象。然而,這種標識作用也將老化去復雜化,進而導致關于年齡對老化有無標識作用的爭論。更重要的是,年齡標識對老化意義的簡單化形塑了世俗的絕對老化觀,使得老化成為一種必然,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