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山
紡紗織布,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工藝。贛南不種棉花,無棉可織,當(dāng)?shù)貗D女便因地制宜,發(fā)明了苧麻紡織。于是,便有了能紡善織的客家紡娘。
苧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很適宜在南方濕潤的土地上生長,長到約2米高時,即可收獲。用竹枝將密密的苧麻葉打落在地,然后將苧麻從根部折斷,去骨取皮,用清水泡漲后,即可制皮。婦女們坐在凳子上,大腿上墊塊布,再將苧麻皮表面朝上,皮里朝下放在布墊上,手持企刀,從頭到尾把青青的麻皮刮去,洗凈曬干備用。苧麻可紡紗織夏布,俗稱企布,是做蚊帳的好材料,透氣又耐用,但多數(shù)用來紡線,以滿足手工縫制新衣的需要。
早年間,贛南鄉(xiāng)村幾乎家家都有紡娘,我的母親就是一位紡線好手。小時候,我常見她于空閑時,坐在竹椅上紡線。她左手邊放一個篾制的圓柱形大織籠,右手邊放一小罐清水。母親手指沾上水,將苧麻從根部撕成細(xì)絲,每開一根絲即用指肚揉韌揉平滑。到了中部,用指尖開成兩根,往里添上一根絲,再揉好。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不停地開、揉、織,麻線胚就一圈一圈地注入織籠中??棟M一籠后,尋出線胚的頭,往一根光滑的竹筒上有規(guī)律地纏好。一織籠的線胚,可纏成一個大線球,取下用繩子串好備用。有了幾個大線球后,便可紡線了。
紡線對天氣的要求較苛刻,需要大霧天,空氣濕潤,線才不易斷。還要備好工具:一只圓形的線車子、兩張木凳、一個竹卷、數(shù)根竹杠、幾個線鉤子等。首先,將線車子綁在木凳的中部,木凳右邊頭上綁一根有豎向裂紋的竹片,木凳外每隔幾尺橫向擺一根竹杠,以防紡線落地弄臟。到了20米開外,又放一張橫木凳。凳板中央、兩側(cè)及木凳右邊頭上各釘一枚鐵釘,為紡線定位。凳外下方,直向放一個七八尺長的竹卷,末端有幾個固定在小圓木上的線鉤子。
一切準(zhǔn)備就緒,紡娘將泡在水缽中的線胚頭牽出,用嘴咬住,讓助手將線胚用手指分成雙根緩慢地拉向前方,拉勻、牽緊,然后分掛在凳板左右兩枚釘子外,以防亂纏,最后掛在竹卷末端的線鉤子上。這時,紡娘斷開水缽中的線胚,將嘴上咬的線頭與斷開的線頭分別連接在線車子的兩個支點上,輕輕搖動線車子,讓兩根線胚慢慢地擰成一根線,同時將線鉤子的距離漸漸地從竹卷中拉近,當(dāng)拉到凳子下面時,一根半成品的線便紡好了。助手將釘子外邊的線合二為一,靠在中間的釘子邊,再將線鉤子往竹卷的遠(yuǎn)處拉去,直到拉不動為止。與此同時,紡娘會將第一根線的兩頭合一,定位在中間的支點上,接著從水缽中牽出線胚頭,用嘴咬著,讓助手再次拉雙線胚前行,拉勻、牽緊、定位、掛鉤。當(dāng)?shù)诙€紡成半成品時,第一根線便紡好了。紡娘將中間支點上的線頭嵌入木凳右邊頭上的竹縫中,讓助手將成品線從線鉤上取下,掛入木凳右邊頭上的釘子內(nèi)。如此反復(fù)操作,便可將水缽中的線胚球全部紡成線,一次可紡30根左右。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線梭。紡娘要多叫一名助手,讓原助手將線從凳頭釘子上如數(shù)取出,自己也將嵌入竹縫中的線頭取出,助手將線遞過來時,另一助手則居中起托舉作用,以防落地與抖亂。當(dāng)兩處線頭歸一,讓助手將線捋成中空對折拉過去,拉直后,返回交付于紡娘手中,由她用交叉法打成梭子。而后又讓助手將線捋成中空對折后拉走,如此反復(fù)多次,便可將20米左右長的線打成許多個梭子,團(tuán)成一圈,再用繩子從中穿過扎緊,以便漂洗、染色、晾曬和分剪時有章可循。
如今,手工縫制衣服早已成了歷史,客家婦女也不再紡線了。紡娘這個稱呼,漸漸被人們淡忘。記憶中的紡線場景,在淡遠(yuǎn)的光陰里,書寫下客家婦女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