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鵬 胡弼成
摘要: 民族的道德水平、價值觀念,關乎其興衰榮辱,關乎她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shù)。提升全民素質、解決道德困局最根本的途徑即德育。家庭德育,為人一生的發(fā)展奠基。制度、價值觀念、公共產品與財政支持等構成家庭德育的外部影響因素;家長的素養(yǎng)、兒童成長和家庭德育之客觀規(guī)律從內部制約家庭德育的實施。威權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缺失型家庭德育形態(tài)為掣肘家庭德育功能發(fā)揮的典型困境。從國家、社區(qū)、學校、家庭四個層面搭建家庭德育的立交橋:完善制度和法律資源供給側改革;保障相關基礎設施完備建設和公共產品充足配置;加強家校橫向聯(lián)系,凝聚家校德育力量;調整對家庭德育的認知,規(guī)避錯誤的德育方式,從而為更好地發(fā)揮其對人生發(fā)展的奠基作用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關鍵詞:家庭德育;家庭教育;人生發(fā)展;德育誤區(qū);兒童成長;公共產品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8)04-0010-08
收稿日期:2018-04-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城市處境不利者社會流動教育歸因及補償機制研究”(BGA130041)。
作者簡介:歐陽鵬(1991-),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教育法學、公共管理法治化研究。胡弼成(1964-),男,湖南長沙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長沙,410082。
一、德育問題須提上議事日程
一般來說,對受教育者施加關于道德、思想、政治的教育影響即德育,塑造兒童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德育的應有之義。德育的整體意蘊或部分內涵若被忽視,就將對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對學生個體生命之自我成全,產生負面影響。
一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價值觀念,關乎其興衰榮辱,關乎她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shù)。但不可思議的是,它總是得不到實質上的應有重視。當我們對新聞報道中的惡性道德事件感到義憤填膺的時候,當我們親身經歷被身邊的陌生人甚至熟人欺騙、算計的時候,當我們面臨權力的肆意尋租、各行各業(yè)工作者只對上負責而不對其服務對象負責的時候,我們總是怒不可遏,繼而悲觀失望,問一個自己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這個城市怎么了?這個社會怎么了?似乎善良總在限制我們的想象力。最后,當我們對這些現(xiàn)象見慣不怪的時候,我們就變得麻木、適應——畢竟生物都有適應環(huán)境的本能。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來到一個道德水平較低的地方,當有人恬不知恥地侵犯公眾權益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竟無人站出來維權,甚至無人吱聲。我們驚詫于公眾之“一片沉寂”和“無限容忍”背后的原因。其實,久了我們就自然明白:蚍蜉撼大樹是無助的、也是無奈的。高風亮節(jié)的人往往是孤獨且痛苦的。即便他是一個敢于直面慘淡人生并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真的勇士”,即便他孤立地在“寒風中”站成了一根標桿、一個道德模范,對社會整體而言,他依然只有涓埃之力。不然,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僅靠幾個“感動中國人物”或者“全國道德模范”就可以實現(xiàn)了。
于是,這種低劣的道德“常態(tài)”,既導致了人們對于丑陋臉孔、骯臟事件的“麻木”,麻木到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無論惡濁的事件有多需要他們去抗爭,或身邊的困境人群有多需要他們去救濟或援助;又致使了大家對于社會、對于“所有人”的極度“敏感”,敏感到對這個世界極不信任——即便是朋友的善意相待,也要懷疑一下這善意背后是否存在不良的動機和居心。當他活在這樣一個既脅迫他“麻木”又敦促他“敏感”的社會之中,他又何來幸福體驗?他時刻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該“麻木”的時候“敏感”,該“敏感”的時候“麻木”,兩者一旦錯位就令其失足成恨。為何文明社會的人可以單純、真誠到白水鑒心?因為他的赤子之心未曾受過心懷不軌者的傷害、欺騙和染污。他對于社會的“信任值”還沒有被摧毀得體無完膚,他輕易就能做到抱樸守真。所以,你別看他一把年紀了,卻依然童心未泯,像個不經世故的孩子。
歸根結底,道德問題要通過最根本的道德途徑即德育來解決??鬃铀蛲拇笸鐣瑢Φ赖滤疁侍岢隽烁邩藴?、嚴要求。他在德育中言傳身教,以期“大同”。由是,德育實則是一項很古老的人類活動,古老到至少兩千多年前就被提及和重視。德育的精義,在《論語》等著作中俯拾即是。然而,為什么在物質文明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果層出不窮的時候,現(xiàn)實的道德水平卻依舊頓足不前甚至不升反降?觀照歷史,是不是現(xiàn)在我們對德育抓得還不夠到位?這些問題耐人尋味。我們經常提到教育轉型,但有時也當思考教育回歸的問題,因為“往圣絕學”并未“俱往矣”,就德育而論,它們依然適切地為我們提供著靈感和啟發(fā)??傊挥懈叨戎匾暤掠臅r代或社會,才可能充分激發(fā)穩(wěn)步前進的內生動力,迎來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契機,創(chuàng)造能愉悅和潤澤人心靈的、促進生命成長的、增加生命內涵的道德環(huán)境和文化生態(tài)。
二、“德”為人之魂,德育須由家庭教育奠基
家庭道德教育是指父母對子女施加的無意識影響或有意識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把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意識等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德[1]。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教育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九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要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內容”,“家庭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立德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重,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從而達到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的目的?!傲⒌隆迸c“樹人”從實質上講不是兩個分離的過程,而是人才成長的兩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或缺的方面?!暗隆笔侨说撵`魂,育“德”就是要鑄造人的靈魂。
那么,“鑄魂”的德育為什么必須由家庭教育奠基?第一,家庭是一個新生命的起點,以父母為主的家庭成員是孩子不可選擇的教育者。從生命伊始到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兒童接受的教育都由家庭提供。兒童在幼年時期與父母等家庭成員發(fā)生著最初的社會關系,在這種最初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將最具深刻性和持久性。這種教育影響的先導性和深刻性會直接導致孩子對后續(xù)的其它教育影響具有強力的選擇傾向。這就仿若一張白紙,第一次描摹、書寫要比后發(fā)的添加或修改簡單易行且效果鮮明得多。正如墨子所言:“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因此,家庭教育成為人一生所受的全部教育之實然奠基者。第二,這是由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幼兒時期的教育,因教育內容本身具有啟蒙和奠基的性質,加上兒童的身心結構特點,使其較其它階段的教育對人的道德發(fā)展意義更為重要、作用更加明顯。第三,即使兒童入學以后,同時接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依然是德育的主要載體:在學校因生師比等不可控條件限制,一個班數(shù)十位兒童接受數(shù)位甚至一位老師的教育影響;在家庭中,兒童受兩個或多個成人的教育影響。第四,相比于學校德育(教育過程有階段性和暫時性特點、施教者不斷改變),家庭德育的效果和影響更具長久性、連續(xù)性、深刻性。無論何人,他都將離開學校,告別學校德育,但他永遠無法“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即使另立家庭,即使身在遠方,與父母、長輩的感情交流也是永遠割舍不斷的[2]。第五,家庭德育的權威性(基于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易感性(基于親子血緣關系)、針對性(基于父母對子女“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之足夠了解)、潛隱性(基于親子朝夕相處過程中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使得家庭德育對兒童道德品質形成與發(fā)展產生無出其右的、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在家庭里,長輩們交往過程中的一言一行、父母對于孩子的言傳身教、父母為孩子制定的孰可為孰不可為的家規(guī)等,都將或多或少內化成孩子的行為本能。許多家庭里都存在一種常態(tài):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言行日趨符合父母的要求,孩子于成長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一種規(guī)律——一種怎樣做能讓父母滿意,怎樣做會讓父母蹙額的規(guī)律。孩子的年齡越小,無條件接受長輩們的觀念就越多——他們年齡太小無從反抗這唯一的教育影響,且他們經驗淺薄還不會“曲意逢迎”或者“陽奉陰違”。由是,久而久之,在這種耳濡目染或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孩子把這種“技能”駕馭得非常嫻熟,以至于“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成為“聽話”的“好孩子”,成為父母世界的“附庸”。于此,不討論這種“常態(tài)”之是非功過,本研究旨在說明家庭德育對于教育整體的巨大影響,以及家庭德育對于人終身的品行和觀念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中語言的使用習慣對一個人從小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兒童在幼年時期接受家庭教育的語言為方言,即便后來學校教育以普通話為載體,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依然終生以方言為內部語言。家庭教育以方言為載體,導致受教育者一生都用方言認知、思考著世界。這個現(xiàn)象凸顯了家庭教育對個體的道德品質塑形有著其它教育影響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換言之,語言載體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下面,就是家庭教育可以影響人一生的奠基磐石。
三、家庭德育優(yōu)劣的主要制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前,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教育模式是宗法、家族供給模式:孩子的家庭教育供給主要由家族承擔,承擔的比例大小由“親疏關系”決定,此“親疏關系”如同“將石子投入池塘泛起的一圈圈波紋”[3]。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屬于過渡階段。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家庭教育社會化進程加劇,家庭德育雖說仍由家庭供給,但它受到的社會制約顯著擴大,父母的德育態(tài)度、定位、方向、手段時刻受到外界影響。具體說來,影響家庭德育質量的因素包括內、外兩方面:外部影響因素有制度因素、價值觀念因素、公共產品與財政支持因素;內部影響因素有家長的素養(yǎng)、兒童成長和家庭德育之客觀規(guī)律等。外部因素是家庭德育的影響條件,內部因素對家庭德育起決定性作用。
在外部影響因素方面,首先是制度因素。家庭德育受國家教育制度、政策、法律的影響,父母通常根據國家的制度標準和政策導向來供給家庭教育。譬如,當社會人才選拔機制以智育成果考察為中心(追求分數(shù)指標、學科成績)時,對于德育這一很難量化考察其成果的教育,考試制度很少針對性地考核其成效。這導致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德育的忽視:家庭教育以智育的供給及評估為重心,以適應外在的制度環(huán)境。許多家長甚至認為,家庭教育即等同于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學生放學回家僅僅是學習地點從學校轉移到家里。孩子的節(jié)假日,也被父母安排的不計其數(shù)的培訓班填滿,孩子的身心因而得不到良好的勞逸結合。長此以往,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滯后于學習成績,“成才觀”與“成人觀”的矛盾日益凸顯,孩子即使“成才”也難以“成人”。又譬如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政策出臺后,許多家庭由于只能生養(yǎng)一個小孩,父母或祖輩們容易陷入“溺愛孩子”的誤區(qū):對孩子的言行無條件縱容、放任、姑息,而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質的責任則被束之高閣。
其次是價值觀念因素。價值觀念因素既有縱向的、世代相傳的思想觀念、教育態(tài)度、長輩期望、家庭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譬如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等級觀念、親疏觀念、禮節(jié)觀念等,且較注重集體主義和社會規(guī)范。很多家長深受這些文化傳統(tǒng)的濡染,有意或無意地將這類意識形態(tài)通過德育傳遞給其子女);又有橫向的、社會的、地域的、行業(yè)的、階層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結構等。這些不同的“群體”之間價值觀念大相徑庭,譬如:書香門第與商業(yè)世家、南北地域文化差異顯著的家庭,對孩子施加的德育影響可能會有霄壤之別。而父母所在行業(yè)或階層獨具的道德操守、思想觀念、職業(yè)習慣、文化理念等,也將被父母帶入家庭,參與家庭德育供給。譬如,父母甚至可能因為同事的只言片語而更改對子女的德育方式。
再次是公共產品與財政支持因素。家庭德育公共產品指的是國家或社會提供的、有益于家庭德育供給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產品。當下,國家對學校教育尤為關注和重視,并為之提供充足的資金投入、持續(xù)的財政支持。這成為近年來我國學校教育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師資建設到基礎設施建設等諸方面的進展若火然泉達。然而,社會對家庭教育或家庭德育的關注度卻明顯不夠,更遑論采取具體有效的扶持措施,仿佛家庭教育本是家庭內部事宜,與社會毫無關聯(lián),公共產品對家庭教育的輸出和參與力度極為有限。其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德育方面,家庭的作用和影響比學校更具深刻性。因家庭德育具有外部性(德育效果優(yōu)良即具有正外部性,德育質量低劣則具有負外部性)等原因,國家、社會有必要、有責任對家庭教育提供相應的大力支持,如增加財政支持、加大公共產品供給力度。由是,社會對家庭德育的支持力度就成為家庭德育的外部影響因素。譬如,社區(qū)為年輕父母提供家庭德育“親子課程”,以提高家庭德育質量;地方政府擴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以便更好地為親子德育服務。
在內部影響因素方面,第一重要的是家長的素養(yǎng)。家長素養(yǎng)差異可導致不同家庭的德育質量相差甚遠。父母的成長歷程、社會閱歷、性格特征等,對其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重要影響;父母之間的關系和諧度是父母能否提供適切的德育影響之要因;父母對于德育內涵和重要性的認知,以及父母對于這種認知的一致性,是父母協(xié)同提供優(yōu)質德育影響的關鍵保障;父母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學歷層次,則涉及德育的實施方式,影響德育的傳遞效果(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較高的父母更常采用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給孩子更多的鼓勵、關懷和支持,更少地采用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如虐待、忽視、懲罰等[4]);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平,則是家庭德育的根本前提。值得一提的是,比起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父母道德水平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更為凸顯。這是德育和智育的主要差別之一,也即為何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可能培養(yǎng)出心腸歹毒的罪犯,而善良的農婦母親卻培養(yǎng)出懷瑾握瑜的道德楷模。盡管這位農婦母親在語言上不會妙語連珠,技巧上不能循循善誘,她甚至做不到言必有中,但是她用拙樸的、“膚淺的”方言,用她自己真真切切的、春風化雨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明了:什么是善惡,怎樣斷是非。她就這樣為孩子的心靈滌塵,喚醒了孩子內心的良知。
第二是兒童成長和家庭德育之客觀規(guī)律。孩子的成長過程存有許多共同的階段性特征,也即經歷全人類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階段。但共性之中有個性、特性,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發(fā)育過程的快緩程度和各階段的表現(xiàn)特征都不盡相同。在適當?shù)臅r機提供合適的德育,是德育中至關重要的規(guī)律。太超前的、跳躍性的德育,太滯后的、保守的德育,或泛泛而談的、沒有任何針對性的德育,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譬如,有家長為了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他們提前學習后一階段的知識,以拔得頭籌、搶占先機。殊不知,此舉違背了德育的規(guī)律,無異于揠苗助長、沙上建塔。長期這樣下去,勢必導致兒童學習動機喪失、學習興趣湮滅,良好的品德及積極的心理品質也得不到應有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德育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有其固有的、本原的內在規(guī)律,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也有其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理解并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結合每個兒童的特點和個性,制定合理的德育計劃,是家庭德育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四、目前家庭德育面臨的幾類困境
困境一:威權型家庭德育。采用威權型德育模式的家庭,或多或少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威權型德育中,父母習慣在孩子面前擺“架子”,仿佛他們的言行一貫正確,他們的威嚴不容挑釁或質疑,孩子只能無條件服從其命令。父母即使有愛要表達,也通常采用不易被孩子感知的方式。他們將對孩子的愛包裹于“威嚴”的外衣下面,孩子很難穿透這一層外衣去體驗本質的父母之愛的溫暖。于此種模式,父母一般較多偽裝自己,在孩子面前擺出“高姿態(tài)”。長期以來,孩子會產生對于父母的畏懼和隔閡,親子之間本應有的親切感黯然消沉。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也在其內心深處種下等級觀念的種子。如此,孩子長大以后,一是無法與父母較為親近:在他們想親近父母時會覺得不適——往日父母“威權”形態(tài)仍歷歷在目;二是他們對自己的子女也會不由自主地擺出一點“架子”,即便他們已經意識到這樣不妥,但他們除了這個模式未曾接觸過其它模式,且這個模式在他們身心已根深蒂固,他們有些無法抗拒;三是他們在領導面前會表現(xiàn)出“奴性”。由于長期以來對于父母威權的適應和妥協(xié),很難想象,他們在面臨領導類似的威權時會有反抗,有批判、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
困境二:控制型家庭德育。控制型家庭德育和威權型家庭德育有異同之處。在控制型的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傾向于讓兒童遵守既定的規(guī)律和準則,約束兒童的思維和行為,阻礙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5]。許多父母習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的身心,一旦孩子違拗其想法,就對孩子采取相應的規(guī)訓措施。父母以是否“聽話”作為孩子優(yōu)秀與否的評價標準。譬如,許多男孩子由于長期受母親或祖母“管教”或“控制”,言行非?!奥犜挕?,對任何“命令”都執(zhí)行得很到位,他因此得到長輩們的“好評如潮”。這類孩子共同的、明顯的表現(xiàn)特征是:說話老氣橫秋,7歲的兒童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習慣、內容等和30歲的中年人或60歲的老年人如出一轍;遇事唯唯諾諾,猶豫不決,因為他一如既往地只想做符合父母心意的事,竭盡全力地去成全父母的意愿。這個意愿是否正確,他不明白也不計較。長此以往,他的自由意志、果敢、創(chuàng)新等品性因得不到應有鍛煉、培養(yǎng)而逐漸泯滅。一言以蔽之,他已成為其父母或祖輩的復制品,不再是他自己。譬如陳忠實先生在其經典作品《白鹿原》里,塑造出一個叫白孝文的人物,就是如上所述的活生生的形象[6]。作者刻畫的這一人物性格,在當下許多家庭中司空見慣。控制型家庭德育帶來的社會危害層見疊出。研究也表明:在控制型(專制型)家庭德育環(huán)境中,青少年有著較高的道德推脫水平[7]。
困境三:反面型家庭德育。若父母自身言行不端、作風不良,則會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塑形和發(fā)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尤其對于學前兒童而言,若父母道德低劣、行為齷齪,孩子將會模仿(且低齡兒童的模仿能力極強),即所謂“上行下效”。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一般會被視為道德行為的榜樣,兒童與父母間的安全依戀體驗有可能是道德同一性(道德認同)的重要來源[8]。我們常謂言傳身教,很多時候,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孩子若經??吹礁改感锞?、抽煙、賭博、打罵、吸毒等,他們會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把這類負面行為視為好的、善的。這對孩子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yǎng)是遺禍無窮的。另外,在面對道德和經濟利益的考量時,很多家長選擇了后者,給孩子提供了“反面教材”?!八淼佬毙蜗蟮卣f明了家庭教育問題的代際傳遞,即孩子的問題總是折射出家長身上的問題[9]。
困境四:暴力型家庭德育。父母對孩子的暴力可分為熱暴力和冷暴力,熱暴力又分為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任一暴力方式對家庭德育都是有害的,都將對孩子的思想觀念、政治素質、道德情操的形成和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肢體暴力也即“棍棒教育”。有些父母揣著“不打不成才”的觀念,一旦他(她)認為孩子“做錯了”就打孩子。此時有兩種常見的錯誤典型:一是孩子其實沒錯。孩子只是出于其純潔的天性和本能,做出了實質上很美好、泛著真誠和善意的事情,父母卻要打他。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讓自己吃虧了、“把好處讓給了別人”、“沒有占到便宜”等,惱羞成怒就把孩子揍一頓。二是孩子確實做錯了。父母在多次口頭教育引導失效后,選擇使用肢體暴力,但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非但不挑合適的部位下手,也不顧慮到下手力度,更遑論選擇合適的時機。譬如:有父母一發(fā)脾氣就對著孩子的腦袋拳打腳踢;有名人回憶,小時候在睡覺時被母親用耳光從夢中扇醒;有父母喜歡當著眾人、當著孩子小伙伴的面打孩子。語言暴力又細分為兩種,一是父母對孩子說一些骯臟的罵辭,用一些污穢的詞句來形容孩子或孩子所行之事,二是父母雖然不用粗鄙詞句,但語意同樣尖酸刻薄、不堪入耳。父母言談時肆無忌憚,全不、從不考慮孩子的心態(tài)和感受。冷暴力指的是父母長時間對孩子不予理睬,孩子主動和父母溝通,父母仍拒絕與之互動。以上暴力型家庭德育,于某些父母看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手段和方式。殊不知,這實則是家庭德育的重大忌諱,是對孩子身心的殘害。
困境五:缺失型家庭德育。與上述幾種家庭德育困境(主要表現(xiàn)為德育方式錯誤)迥然不同,缺失型家庭德育指的是家庭教育中缺失德育的重要內容和環(huán)節(jié)。這將給兒童道德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后患:道德認知易欠缺,道德品質易弱化,道德行為易失范[10]。缺失型家庭德育主要分為幾類情形:第一,重智育輕德育。這與我們在上文提到的國家教育制度相關聯(lián),父母出于對孩子升學的重要性、緊迫性考慮,在家庭教育中變得“功利”:一心一意只為孩子的考試成績考慮,與此無關的教育內容全不涉及。事實上,由這種失衡的家庭教育模式導致的對孩子天賦特長的忽視、對孩子興趣愛好之發(fā)掘、培養(yǎng)和引導的缺失,皆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道德發(fā)展。德智體美等方面當協(xié)同配合、攜手共進,任何顧此失彼的教育行為都是荒謬的。第二,上文提及,長輩因陷入“溺愛誤區(qū)”而將德育束之高閣、不聞不問,同為德育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第三,父母之間德育方向不一致或父母與祖輩德育觀念有分歧,也會造成德育缺失。譬如,當兒童做出某些缺德舉動,父母對其批評教育時,爺爺奶奶卻在一旁護著他,甚至一家人常就孩子的德育問題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剛剛形成的正面德育影響就會立即被負向德育影響所抵消。第四,離異、再婚家庭、單親家庭也是缺失型家庭德育的典型。離異、再婚家庭,或因親子之間存在隔膜與芥蒂,或因血緣親疏的觀念作祟,常使得繼父、后母無法或不愿對繼子女提供親子德育。論及單親家庭,我們先得明白一點,父母由于性別差異,他們所能提供的德育內容是截然不同的。無論來自哪一方的德育缺失都會造成整體的德育缺失,即便單親一方不遺余力地想將它補全也無濟于事。第五,留守、流動兒童或“影子爸爸”家庭的德育空缺。在留守、流動兒童家庭,兒童通常面臨父母德育“雙缺位”。留守兒童失教、拒教、難教,替代養(yǎng)育者教之無力、教之無方、教之無責等是造成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11]。在“影子爸爸”家庭,父親由于肩負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激烈的就業(yè)競爭壓力,使得他即使想多陪伴孩子,也分身乏術。第六,家庭存在的一些客觀困難也會造成德育缺失。這些困難通常屬于不可抗力,也即無法根據父母的主觀意愿而改變。譬如,家庭的經濟狀況就直接影響到家庭德育的實施效果;父母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也制約著德育的輸出效果。很多父母盡管渴望帶給孩子優(yōu)質的家庭德育,也致力于把孩子培育成道德情操高尚之人,但礙于文化修養(yǎng)的限制,他們無力供給精彩的德育內容,也無從駕馭高超的德育技巧。
五、搭建家庭德育立交橋,支撐起人生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家庭德育是人生成長的第一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對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之影響如電照風行,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在社會風氣和社會文明的形成發(fā)展中都具有強本鑄魂的奠基作用[12]。本文將從國家、社區(qū)、學校、家庭四個層面和維度展開分析,搭建起家庭德育的立交橋,為人生發(fā)展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其一,國家層面:完善制度和法律資源供給側改革。
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與家庭德育相關的制度、政策、法律資源無疑是匱乏的,國家的絕大部分教育制度都立足于學校教育。在分析、明確家庭德育對學生身心發(fā)展之關鍵作用、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和文明建設進程的重要影響后,國家有關機構和部門需要加強、加大、加快相關資源供給,改善供給方式和措施。推進家庭德育相關制度資源供給側改革,需處理好擴大有效供給與提高供給品質、清理無效供給與激發(fā)合理需求、理順結構調整的目的與供給側改革的手段、拓寬供給渠道與優(yōu)化多元治理等基本關系。通過改善結構、制度層面的有效供給,破解教育結構失衡、供需錯配的困局[13]。國家需要為家庭德育建設提供充足、合理的制度資源保障,并在宏觀的制度框架下完善相關的、具體的配套措施,激發(fā)我國家庭德育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動力,同時清除其實施過程中的掣肘和路障。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面臨解構,只受家族或宗法制度、觀念約束而“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家庭德育形態(tài)已不復存在,尤其在當下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網絡文化廣泛普及的大數(shù)據(信息)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智能時代,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德育勢必緊跟社會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步伐和趨勢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型。由是,國家在宏觀上、外部采取實質上的舉措,凸顯、強調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引導家庭做好本分和本職的德育工作,當為振裘持領之事。另外,對于經濟狀況陷入貧困的地區(qū)或家庭,國家有必要對其實施精準的德育扶貧。教育扶貧直指導致貧困的根源,因而作用也更為持久。推進扶貧模式轉型,實施精準扶貧,迫切需要針對致貧原因構建有效的教育扶貧政策[14]。
其二,社區(qū)層面:保障相關基礎設施完備建設和公共產品充足配置。
“社區(qū)”一詞的定義很多,不同研究者對該詞的定義不盡相同。本文所指的“社區(qū)”是由若干聚集在一定領域里的、生活上相互關聯(lián)的社會群眾或組織組成的集體。譬如,就農村來說,“社區(qū)”可以是一個村、一個組等;就城市而言,“社區(qū)”可以是街道辦事處下轄的自治單位,或一個小區(qū)、一個企事業(yè)單位的家屬院等。社區(qū)的“村民委員會”“社區(qū)居委會”“業(yè)主委員會”等,則是由社區(qū)居民自主選舉產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居民每天在社區(qū)中生活、參與社交活動,與社區(qū)中的人交往最密切。在這種密切的互動中,社區(qū)成員接受社區(qū)向其傳遞的意識形態(tài),并在利用社區(qū)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時受到教育和啟發(fā)。社區(qū)對父母的影響將被帶到家庭德育之中。相比于父母在網上、文獻、電視中接受的教育影響,社區(qū)的影響往往因其更真實、更貼近生活、更頻繁再現(xiàn)而顯現(xiàn)出對家庭德育更直接、更深刻、更持久的作用。譬如,父母可能因為鄰家小孩表現(xiàn)優(yōu)秀而效仿鄰家父母的德育方式。既然社區(qū)影響對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社區(qū)視域探討有效應對措施就刻不容緩。
與家庭德育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多式多樣,總體上可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大類。于社區(qū)層面提供相關保障措施可從這兩個方面切入和著力。軟件方面,當從父母的、關于德育的思想態(tài)度、認知結構、方式技巧等方位著手,來提高其家庭德育水平。譬如,開展“家庭德育借力社區(qū)”活動對年輕父母進行相關培訓,或在社區(qū)公告欄等地方進行廣泛的德育宣傳,普及家庭德育文化。硬件方面,主要通過物質文化設施建設來提高德育質量。譬如,在社區(qū)中建設以德育為主題的“親子樂園”,或對良好的道德行為進行激勵性嘉獎。與家庭德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配置,可由“社區(qū)居委會”等負責決策、計劃、籌資、組織和執(zhí)行。地方政府應對此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勵,并積極提供資金支持。
其三,學校層面:加強家校橫向聯(lián)系,凝聚家校德育力量。
家庭德育并非由家庭在閉關自守中完成,它需要與學校德育攜手同行、共謀發(fā)展。家庭德育和學校德育是兒童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塑形與發(fā)展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家庭和學校緊密結合、相與為一,是應有之義。加強家校聯(lián)手共育,可拓寬道德教育途徑,有益于培養(yǎng)、強化與鞏固兒童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家庭具備更深入、全面地洞見孩子個性的天然條件,能駕輕就熟地實現(xiàn)因材施教;學校則通過有效利用集體環(huán)境對于個體生命成長固有的促進作用,依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實現(xiàn)與家庭德育優(yōu)勢互補、協(xié)同配合。然而,目前我國家校合作共育處境尷尬,存在目標定位偏狹、組織運作不力和教育影響失調等諸多弊端,弱化了育人成效,其對未成年人道德健康發(fā)展的危害不言而喻[15]。因此,重構家校聯(lián)手共育機制、打通家校合作培養(yǎng)渠道,為燃眉之急。家庭當做好子女的道德啟蒙工作,完成從德育的被動“旁觀者”到主動“參與者”的觀念轉型,充分發(fā)揮家庭德育對人的一生發(fā)展的奠基作用。學校應明確家庭對兒童德育的意義和分量,采取積極措施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敦促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聯(lián)手共育過程中來。家校當構建具體可行的協(xié)作途徑和制度,如家長委員會、學校開放日、家長座談會、教師家訪等,及時共享信息,搭建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的橋梁,凝聚家校共育的力量,充分保障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貫性和可持續(xù)性,使家校德育相得益彰。
其四,家庭層面:調整對家庭德育的認知,規(guī)避錯誤的德育方式。
如果上述優(yōu)化路徑都是針對外部影響因素的話,父母自身德育素養(yǎng)的提高就是內在的、根本的方面。父母應立足于以下幾方面來調整、改善對家庭德育的認知,規(guī)避錯誤的德育方式:第一,充分認識德育的內涵及其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父母理當意識到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是個體生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多的是“生活的”而非“知識的”,是養(yǎng)成的而非說教的,優(yōu)質的德育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使人生更具意義。而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離開了生活,道德就成了空虛的原則[16]。因此,德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德育的缺失也會造成生命的缺憾。第二,父母應關注孩子德、智、體、美等均衡發(fā)展、全面進步,而非只重視智育。各方面素質本就相互促進,任何偏廢都會導致人的片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它方面教育因素對德育的協(xié)同、促進作用,無論對于德育還是其它教育之效果保障都至關重要。第三,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自主行動,而非控制孩子、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身心。對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而言,“教是為了不教”,“不教”不僅是作為“教”的結果,而且是內在地寓于當下教的實踐之中,辯證地統(tǒng)一在“當下之教”的過程之中。換言之,堪稱優(yōu)秀的家長在任何時候,欲將自己的影響加之于孩子身上之時,都應該有一種將自己的影響從孩子生命世界之中抽離出來的傾向,以此來保持孩子個體精神發(fā)展的真正的獨立性,而不應該讓孩子的發(fā)展成為家長威權下的強迫性實踐。堪稱卓越的家長,在以自身影響進入孩子世界的同時,又顯現(xiàn)出另一種傾向,即向著孩子世界的遠離,由此而讓孩子成為其自我,讓孩子自主自立,而不是作為家長影響的延伸[17]。
參考文獻
[1] 蘇振芳.道德教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2.
[2] 周先進.家庭德育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及優(yōu)化思路研究[J].理論界,2007(12):171-173.
[3]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4.
[4] 李燕,肖博文.父母的人格、教養(yǎng)行為與兒童發(fā)展[J].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206-211.
[5] 王挺,肖三蓉,徐光興.人格特質、家庭環(huán)境對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3):664-669.
[6] 陳忠實.白鹿原[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7] 劉國雄,陸婷.青少年的道德推脫及其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3(4):40-42.
[8] 曾曉強.國外道德認同研究進展[J].心理研究,2011(4):20-25.
[9] 李積鵬,韓仁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道德發(fā)展的影響及家庭德育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08):103-109.
[10] 王露璐,李明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6):41-44.
[11] 段喬雨.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突圍[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12):24-29.
[12] 翟博.樹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J].教育研究,2016,37(03):92-98.
[13] 周海濤,朱玉成.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的幾個關系[J].教育研究,2016,37(12):30-34.
[14] 孟照海.教育扶貧政策的理論依據及實現(xiàn)條件——國際經驗與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15] 馮永剛.兒童道德教育中家校合作偏失及其匡正[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83-86.
[16] 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諦[J].教育研究,2008(09):76-79+92.
[17] 劉鐵芳,顏桂花.教師:活在師生關系之中[J].大學教育科學,2015(03):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