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閩學”的創(chuàng)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平生不喜為官,“仕于外者僅九考(共9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元學案》),一生主要的時間(約40年)在福建講學。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40余種,未著錄的尚有20余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編纂的著作也有20余種。
陶宗儀《書史會要》:“朱子繼續(xù)道統(tǒng),優(yōu)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不啻璠璵圭璧?!敝祆渖茣?,名重一時。他自幼跟隨父親朱松學書,后攻鐘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一生臨池不輟,書法造詣精湛,筆墨雄瞻,超逸絕倫。書法初學漢魏崇尚晉唐,主張復古而不泥古,獨出已意,蕭散簡遠,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晉人風致。自古以來,他的傳世墨跡,雖是斷簡殘編,都被奉如至寶加以珍藏。朱熹是儒家哲學的宗師,書法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文人的書卷氣,崇尚傳統(tǒng)法度是可以想見的。他主張“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縱容衍裕而氣象超然”。歷史上其書法藝術(shù)為人推崇備至,一生曾寫下的書跡也不少,遺憾的是失傳居多。可能他思想學說的盛名,把其書法藝術(shù)的光芒掩蓋了。重要的傳世作品有《城南唱和詩卷》《向往帖》《允夫帖》等。(心遠 選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