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
摘要: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全球史的研究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史學領域的新趨勢。美國學者穆素潔的《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從更為宏大的全球視野,以蔗糖貿易為研究對象,利用翔實的史料和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晚晴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他的這一研究視角與方法對歷史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全球史 糖 中國社會 世界市場
中圖分類號:K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211-02
迄今為止,學界關于清史研究的相關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大多數在研究資料都集中在官方正史方面,研究方法集中在制度史和上層精英方面,研究視野也大多集中在中國本身。二戰(zhàn)以后,由于新史學的興起,“歷史學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歷史研究的對象從上層精英轉向社會大眾。在研究方法出現了許多歷史分支學科,如社會史、人口史、環(huán)境史等,注重對多學科的交叉運用來研究歷史學,從而擴大了歷史學的研究范圍和歷史學家的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外國研究作品的引入,史學研究方法逐漸多樣化,歷史研究重新繁榮起來。在改革開放40年的明清史研究中,特別是近20年,由于地方文獻的發(fā)掘與利用,區(qū)域研究已成為一時風氣,而明清史與整體性世界的直接關系,也導致了跨區(qū)域的甚至涉及全球聯系的新思考。[1]在清史研究方面,有許多國外學者的研究著作,他們從西方甚至從整個全球的角度,將清史的研究放到世界的歷史范疇中分析、研究和評價,將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與世界相聯系。全球史研究者關注跨越國家或民族界限的歷史現象,強調歷史上不同區(qū)域人們的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及其重要意義。[2]在2009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著名漢學家、杜克大學教授穆素潔(Sucheta Mazumder)的《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就屬于這類著作之一。該著作英文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于1998年。由于作者既有美國的學術基礎,又有在中山大學大學的交流學習經歷,所以從作者的這本著作中既可以看到中大傳統(tǒng)嚴謹的史學研究的特色,又能看到西方史學界那種多樣化視角以及通俗化解讀研究的特點。該書的出版對清史研究甚至整個史學界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裨益。
一、強烈的問題意識
縱觀全書,強烈的問題意識是貫穿本書最大的特點,作者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尋求對于“為何中國——這個被普遍承認直至18世紀中葉都是世界上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為何到了19世紀終止了發(fā)展進程?”[3]這個基本問題的重新解釋,進而圍繞該問題的解決展開分析,如第一章討論蔗糖消費的歷史,從藥用到達官貴人品嘗美味點心的多種用途。第二章追溯了19世紀前,中國參與世界貿易的方式。第三章仔細檢視自12世紀到17世紀的制糖技術,并把中國制糖技術和印度、地中海沿岸國家及日本的制糖技術一起置于廣闊的比較框架中,此番比較即能揭示在中國不存在“技術停頓”,革新延續(xù)到17世紀及以后。第四章主要探討清王朝建立時的曠日持久的戰(zhàn)斗的社會后果,即出現了小自耕農,他們的財產權得到新政府的認可。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完全擁有者中,許多是以前的佃農,如奴仆。新近獲得的權利給他們帶來了什么?第五章轉向討論小農經濟中的農業(yè)活動,還探討了經濟作物種植中商人貸款(包買商)的角色。包買商促進了經濟作物市場和技術改造呢,抑或這種貸款僅是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預購經濟作物的一種形式,而沒有進一步參與生產呢?第六章重回到市場上來,作者不僅將市場作為商品和資本流通的經濟領域,買賣雙方在此交易,決定商品的價格,而是作為由特殊社會歷史現實所塑造的空間和時間的實體來考察。
二、翔實的史料
作者在得出每一個結論的同時,背后都有大量的史料來支撐,使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龐大的史料來源,作者的結論建立在對大量材料分析的基礎之上。既有大量的統(tǒng)計表格如“1586—1810年廣州糖和米的價格表、1684—1718年在巴達維亞的中國和葡萄牙船只”等近18個表格,還有如“18世紀廣東省經濟作物種植分布”等6個地圖,最主要的是大量插圖的引用,如“垂直雙輾甘蔗壓榨機、中國木制繩牽壓力機、臺灣壓蔗機和熬糖棚”等與蔗糖技術相關的機器。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蔗糖技術的發(fā)展歷史,認識到技術的進步與變化。除引用大量中文研究的著作和史料之外,還引用許多英文和日文等其他外文史料,史料的涵蓋范圍很廣,為作者將中國歷史置于全球視野之下奠定堅實的材料基礎。大量的注釋解釋也是該書的一大特點,可見作者做學問之嚴謹。如此豐富的史料引用使每章結論的得出更有說服力。
三、多學科方法的利用
作者同時大量借助人類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人類學的優(yōu)點是能夠描繪在地方面的層面上各種互動的整體性。而通過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對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尤其是通過蔗糖的生產與貿易的分析來透視當時的社會背景,以糖的發(fā)展為線索分析社會結構,進而得出社會結構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作者認為,清代的社會構造代表了新型的鄉(xiāng)村社會。該種社會的起源可能是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存在的部分的進化了的小土地擁有者的社會體系。也只有在清代,絕大多數的直接生產者才第一次獲得完全的地產權,包括繼承權和土地分割權;直接生產者還能夠通過他們的政府認可的村社組織保衛(wèi)他們的土地權和限制外來者的進入。通過在廣闊的全球視域下的比較來研究中國歷史的經濟軌跡,試圖超越把“地方”和“全球”歷史人為分割的二分法,并與全球其他地方關注農民社會中長期歷史變化的歷史學家進行對話。
四、結語
綜上所述,穆素潔為了尋求對于“為何中國——這個被普遍承認直至18世紀中葉都是世界上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為何到了19世紀終止了發(fā)展進程?”這一問題的重新解釋,通過探討蔗糖產業(yè)、國內及國際貿易、生產技術以及中國的社會結構等,對清代中國的社會結構作出分析。進而指出,晚清的經濟發(fā)展不是停滯不前的,也沒有抑商;事實上,早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就已經融入于世界市場中。但顯然,發(fā)展的軌道沒有改變社會生產組織,也沒有實現持續(xù)的經濟增長。作者將地方史和區(qū)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視野下進行,探討了廣東與臺灣之間的資產與生產的聯系以及國家在這當中發(fā)揮的作用。作者運用比較的方法,將晚期中華帝國的歷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與全球史的結合,以重塑我們對清史的認識。無論在研究方法還是研究視角上,《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這一著作對于清史甚至整個歷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趙世瑜.改革開放40年來的明清史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8(1):92.
[2]吳義雄.國史、國際關系史與全球史:晚晴時期中外關系史研究的三個視角[J].史學月刊,2017(7):14.
[3](美)穆素潔.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