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僖, 姜同絢
(西華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墓志始于秦漢, 是墳?zāi)箖?nèi)或墳?zāi)股系谋模?一般為記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時(shí), 刻在石上, 埋于墳前。 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 志多用散文撰寫, 敘述死者的姓名、 籍貫、 生平事略; 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 贊揚(yáng)死者的功業(yè)成就, 表示悼念和安慰。
該詞出自貞元八年《唐苗君妻陳氏墓志并蓋》:
“安殯”作為下葬之義在其他買地券中也常有出現(xiàn), 例如:
例 1 故亡人潘五娘, 年登四十八歲, 因往后園采花, 仙人賜酒, 命終, 迷而不返。 今備銀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 買得此地一墳, 安殯亡人。 (《宋潘五娘買地券》[3]334)
例 2 從西吉利, 五神為界。 分契依玄都鬼偉, 地安殯照之。 從漢州來, 并是死亡, 聽隨生人所在買地安殯。 亡者尸魂萬萬年冢宅之地, 左右北君不得蓯容他鬼外姓相侵。 (《宋王三郎買地券》[3]321)
“安殯”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也常出現(xiàn), 例如:
例 3 臣所見至愚, 固未為得, 庶盡懇切, 上補(bǔ)聰明。 欲乞權(quán)且就近安殯, 俟西事稍定, 一、 二年間, 具禮改葬, 正合典儀。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4]1005)
例 4 叔叔聽原因, 禍從天上臨。 夜半三更, 后花園中不知何人殺傷人命, 這場(chǎng)災(zāi)禍實(shí)非輕。 望叔叔休記前情, 念手腳至親。 今日里特請(qǐng)叔叔歸家, 遺尸安殯。 (《詞林一枝》[5]276)
“安殯”作為下葬之義在縣志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5 其幼子楊忠, 年方七歲, 遭兵亂, 攜諸孤依其竄山澤中, 餓死者數(shù)多。 事定, 治絲杲(麻)織紅養(yǎng)父母, 以終天年。 安殯之后, 軍亂發(fā)舅姑冢, 妙觀冒兵收骸以葬, 志節(jié)不衰。 (《寧國(guó)縣志》[6]166)
該詞出自貞元十年《唐卓君妻氏墓志》:
以貞元十年二月廿四日寢疾終于宣陽里之私弟……至今年二月十六日 卜宅于城南鳳棲原, 禮也。[1]9563
又慶歷二年《宋馬仲良墓志》:
公之終遷厝于祥符縣之叚千里浚三十五載, 季子中復(fù)公之喪來卜宅于河南府伊陽縣神隂鄉(xiāng)中費(fèi)里。[1]1396
《中國(guó)環(huán)境地理學(xué)》有提到:“卜宅, 是卜筮術(shù)的一種應(yīng)用, 是先民用龜卜或蓍草占卜陽宅吉兇的一種風(fēng)水活動(dòng), 屬于測(cè)風(fēng)水的范疇。 殷商時(shí)期, 人們?cè)谂龅奖容^大的活動(dòng)之前, 皆要進(jìn)行卜筮, 如祭祀、 戰(zhàn)爭(zhēng)、 田獵、 時(shí)氣候、 收成、 遷徙、 建造等。 其中對(duì)建造房屋進(jìn)行占卜的活動(dòng), 稱為‘卜宅’?!盵7]17“卜宅”作為該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
例 6 “偶來”句, 寫“寓”字, 言嚴(yán)澗高雅, 卜宅江邊, 聊以寄托行跡于此。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8]427)
《荀子》中有記載:“故殯久不過七十日, 速不損五十日。 是何也?曰:遠(yuǎn)者可以至矣, 百求可以得矣, 百事可以成矣。 其忠至矣, 其節(jié)大矣, 其文備矣。 然后月朝卜日, 月夕卜宅, 然后葬也。”[9]210此處的“卜宅”為通過占卜選擇墓地之意。 例如:
例 7 然喪主于哀, 家庭宗族, 非論爵之地, 故愚于此等禮, 不敢信之。 大夫卜宅與葬日, 有司麻衣、 布衰、 布帶, 因喪屨, 緇布冠不蕤, 占者皮弁。 (清·劉沅《十三經(jīng)恒解》[10]135)
“卜宅”在墓志和買地券中, 常作為動(dòng)詞出現(xiàn), 就有了用占卜的方式選擇墓地后下葬的意義。 例如:
例 8 言終而歿。 公之伉儷太原郡夫人王氏, 克修婦道, 有敬姜之行。 有男日銳、 日辮、 日鏈、 日鏑。 仰荷成訓(xùn), 有臧孫之美。 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萬年縣鳳棲之原, 禮也。 (《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銘》[11]195)
該詞出自貞元十二年《唐蕭行嚴(yán)墓志》:
貞元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以微疾臥脋于夲院, 春秋六十五法夏丗九嗚呼……以是月壬午卜窆于龍門奉先寺北。[1]958
又天禧元年《宋孫鑄墓志》:
卜窆于高敞之原, 舉君及奉二夫人之喪, 合葬于河南□鄉(xiāng)龍門村祖西, 禮也。[1]382
“窆”, 《說文解字》:“窆, 葬下棺也。 從穴, 乏聲?!盵12]1385《新安志》中有記載:“歙為負(fù)郭縣, 其民之弊, 好為人事泥, 葬壟卜窆, 至擇吉?dú)q; 市井列屋, 猶稍哆其門, 以傣吉向?!盵13]16
“卜窆”作為下葬之義在其他墓志和買地券中也常有出現(xiàn), 例如:
例 9 方將壽比靈柏·何大寒而凋, 粵以其年十月五日, 卜窆于都城西北五里原, 禮也。 (《太原王府君墓志銘》[14]711)
“卜窆”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10 惟聞師母夫人仙逝, 晚年失偶, 盎焉傷懷。 尚希賢哲曠觀, 不以悲戚過深, 致?lián)p任連之性, 是所至禱。 來示擬即于湘省卜窆佳城, 不審已得吉域否 (清·曾國(guó)藩《曾國(guó)藩全集》[15]114)
該詞出自元和元年《唐李君妻王氏墓志并蓋》:
北宋王洙編撰的《地理新書》也有記載:“凡小外宅下值古墓, 有骸骨者, 遷殯于他所, 就其穴可用也。 凡山岡, 須百步無深谷、 九里無傷折者。 若山岡曾經(jīng)掘斷, 或古道深陷者, 令氣脈絕也。 百步內(nèi)有坑棄者, 謂之瘡痍地也。 凡地土陷缺, 可填者填之, 可補(bǔ)者補(bǔ)之, 如人有疣(音尤, 瘤疾也)可去之, 有病可醫(yī)之。 此乃報(bào)恩之地, 其后子孫安寧。”[16]84
“遷殯”作為下葬之義在其他墓志和買地券中也常有出現(xiàn), 如:
例 11 愁云一路而不開, 垂柳兩行而失色:今所遷殯者, 則鳳皇城西龍首鄉(xiāng)右, 以歸于墳, 將終, 禮也。 (《唐吳明簡(jiǎn)墓志》[17]274)
“遷殯”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12 太子以幼子大圜屬湘東王繹, 并剪爪發(fā)以寄之。 五月, 丙辰, 上臥凈居殿, 口苦, 索蜜不得, 再日:“荷!荷!”遂殂氌。 年八十六。 景秘不發(fā)喪, 遷殯于昭陽殿, 迎太子于永福省, 使如常入朝。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18]207)
該詞出自元和三年《唐裴位墓志并蓋》:
春秋七十有二, 嗚呼!大任未登, 大壽不遐……以元和三年大歲戊于冬十月十有三日辛酉, 永封樹于河南府永寧縣。[1]1026
《漢語大詞典》“堆土為墳, 植樹為飾。 古代士以上的葬禮?!盵19]3004《漢語辭?!罚骸岸淹翞閴?, 叫‘封’; 種樹做標(biāo)記, 叫‘樹’。 古代士以上的葬禮?!盵20]586而“封樹”在墓志和買地券中, 常用作動(dòng)詞為下葬之義, 例如:
例 13 有子克家, 鳴玉晨昏。 冢婦之貴, 普安在門。 人生極休, 胡可勝言。 禮為藩兮儉為寶, 神所勞兮宜壽考。 儼口堂兮去何早, 風(fēng)白楊兮露秋草。 出青門兮墓田道, 鏤德音于沉礎(chǔ), 傳封樹于遺老。 (《唐紀(jì)國(guó)大長(zhǎng)公主及夫鄭沛墓志》[21]65)
例 14 并荷綸綍, 封樹嶙峋。 同坎而藏, 同簋而禋。 (《明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墓志銘》[22]242)
“封樹”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15 今劉平?jīng)]身虜廷, 喪柩不返, 其子不忍封樹之不立, 哀展省之無所, 欲虛造棺槨, 招魂假葬。 (宋·司馬光 《論劉平招魂葬狀》[23]5)
該詞出自元和八年《唐竇守吾妻焦氏墓志》:
以元和八年七月十日奄忽而終……穗用其月十六日安窆于先夫之近塋。[1]1043
《中國(guó)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有提到:“慎終之道, 喪葬以禮為重。 鄖俗自屬纊、 棺殮、 成服、 題主、 卜吉發(fā)引、 安窆, 亦與禮制大略相同?!盵24]449
“安窆”作為下葬之義在其他墓志和買地券中也常有出現(xiàn), 例如:
例 16 中歲節(jié)縮衣食, 稍稍自給, 營(yíng)葬考妣及無世, 五殯同時(shí)安窆, 誠(chéng)信有加。 (《布衣臧君墓志銘》[25]763)
例 17 遭逢多難, 再捐淄服。 修心未畢, 遽沉泉室。 川歸逝水, 隙銷殘日。 男孤女幼, 哀音切骨。 安窆有期, 卜筮葉吉。 志此貞石, 以虞今昔。 (《前河南府河陽縣丞崔公夫人隴西姑臧李氏墓志銘并序》[26]176)
例 18 以貞元十七年三月十有八日終于東都河南縣萬歲里之私第, 春秋六十有五, 至其年四月, 卜幽宅于雛陽縣平陰鄉(xiāng)之中原, 六日吉期安窆, 禮也。 (《唐故左威衛(wèi)和州香林府折沖都尉朝議大夫兼試大理評(píng)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guó)□君夫人清河張氏墓志銘并序》[27]5735)
“安窆”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19 見余索冊(cè)、 撞, 輒作盜賊面孔向余曰:“僧死, 已安窆, 如何輒發(fā)掘?”以索自鎖, 且以鎖余。 余笑而度之, 蓋其意欲余書一領(lǐng), 虛收所留諸物也。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28]533)
該詞出自元和九年《唐吳令祥墓志》:
以元和九年三月廿二日薨, 春秋七十三……以其年七月廿一日遷袝于蔡州蔡縣招寧鄉(xiāng)閭崗原, 禮也。[1]1048
“祔”, 《說文解字》:“后死者合食于先祖。 從示付聲。 符遇切?!盵12]24《龍龕手鑒》:“音附。 合葬。 又祭名?!盵2]83
“祔”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20 有殯, 聞遠(yuǎn)兄弟之喪,哭于側(cè)室,無側(cè)室,哭于門內(nèi)之右。 同國(guó)則往哭之。 子張死,曾子有母... 明日祔于祖父,其變而之吉祭也。 (西漢·戴圣《禮記》[10]71)
例 21 僖公以莊公無配, 仍祔哀姜于太廟, 此乃過厚之處。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guó)志》[29]176)
《漢語大詞典》:“亦作遷附。 遷柩附葬。”[19]1174
“遷祔”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22 準(zhǔn)禮, 大行皇帝山陵事終, 即合祔廟。 其太廟第七室, 先祔皇兄義宗孝敬皇帝、 哀皇后裴氏神主。 伏以義宗未登大位, 王崩后追尊, 神龍之初, 乃特令遷祔。 (后晉·劉昫《全唐文新編》[27]2360)
該詞出自嘉祐四年《宋范純誠(chéng)墓志》:
以四年七月十七日卒于官。 臨終神意不亂, 享年三十有四……舉葬河南府河南縣萬安山, 文正公墓之北。[1]1394
“舉葬”作為下葬之義在其他墓志和買地券中也常有出現(xiàn), 例如:
例 23 以嘉靖二年四月十九日薨, 時(shí)年八十有一矣。 訃聞, 天子遣官九諭祭, 錫謚襄惠, 賜葬錢塘東穆塢之原。 其嗣子澄將以明年乙酉月日舉葬事, 以幣以狀來請(qǐng)銘。 (《謚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30]1374)
例 24 君元祐四年五月十」四日卒, 其年八月二十三日, 君之婿馬君、 田君, 舉葬君于京兆府萬年縣龍首鄉(xiāng)芙蓉原先將軍之封左, 夫人葛氏柑焉。 (《北宋故清河縣君張氏夫人墓志銘》[31]295)
“舉葬”作為下葬之義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如下:
例 25 不孝孤將以是歲之冬舉葬事, 圖所以為不朽者, 惟墓石之志為重二伏惟明公道德文章, 師表一世。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30]1718)
例 26 一凡有舉葬者, 同社各出代奠三星(有力者或再從厚), 一以為敬, 一以為助, 一以為賀, 或至墓, 或至家, 一拜而退。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32]161)
例 27 鼐于二月二卜二日始舉葬事。 土色亦不甚惡。 于清明畢工, 于子月二十四日抵鍾陵矣。 (清·姚鼐《惜抱軒尺牘》[3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