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葒
春節(jié)過后,譯者張潔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劉彥找我給法國小說《辮子》(La tresse)的中文版寫一個代序,我當時手上正在趕法國女性出版社和法國婦女解放運動(MLF)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安托瓦內特·??说摹芭詫W”代表作《兩性》的譯稿。前一本書看得很快,后一本書譯得很慢,兩本書長長短短的句子像不同節(jié)奏的鼓點,疏疏密密、輕輕重重地在我心房上不停地擊打。趕巧的是,今年三月,由眾多法語國家聯(lián)合組織的第二十三屆法語活動月的主題是“我要我的自由”,通過多種形式向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女性致敬。
但往往越忙,事情越多,我反而越懶散、越拖拉,越覺得世界虛妄,紛亂的思緒像披頭散發(fā),要拿梳子使勁梳順了,分成三股編成辮子扎起來,最好再盤上去拿發(fā)簪結結實實綰住,才漸漸有一個輪廓、一個方向。辮子于是成了一個很好的隱喻,寫作就是“一場怪誕的指尖芭蕾”。孤獨中,過去、現(xiàn)在、將來,“她”的故事、“你”的故事、“我”的故事纏繞在一起,詞語和句子像發(fā)絲、像棉線,在時光“唧唧”的機杼上編織出“活潑潑的衣裳”。
我對外國人的名字向來沒什么印象(說白了是總記不?。?,所以一直到我看了幾十頁,三個來自不同大洲的女人的故事像三股分好的頭發(fā)鋪陳開來,我才忽然意識到這種多視角分鏡頭腳本般簡潔明晰的敘事風格有點眼熟:被“處女作”這個青澀的作家標簽遮蓋住的,原來是拍攝過《天使愛過界》(? la folie... pas du tout)、《明星和我》(Mes stars et moi)等熱映影片的法國成熟編劇和導演萊蒂西婭·科隆巴尼(Laetitia Colombani)。
“三個女人,三種生活,三個大洲,同一種對自由的渴望?!边@是印在《辮子》巴黎地鐵宣傳海報上的一句話。右下角還有一行小字:“一本值得全球女性閱讀的處女作?!钡拇_,《辮子》的故事情節(jié)設計非常全球化而且政治正確:印度女人的頭發(fā),經過意大利女人制作成假發(fā),戴在了接受癌癥化療的加拿大女人的頭上。同一個時代,迥異的三種命運,擰成了同一股對自由、對主宰自身命運的不懈追求。難怪《辮子》一書的電子文檔出來二十四小時內便有兩個語種報價,在格拉塞出版社正式發(fā)行兩周前就已經有十六個國家聯(lián)系購買了翻譯版權。
三個女人:印度巴德拉普爾的斯密塔、意大利西西里島的朱麗婭和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薩拉。三種人生,都有低谷,絕境中隱隱亮著希望的微光,從泥潭般的現(xiàn)實里掙扎出來,需要智慧,更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
斯密塔是“達利特”(印度種姓制度的底層),每天從早到晚干著徒手掏糞的工作。在印度,成百上千萬像斯密塔這樣的人被圈在城鎮(zhèn)、社會和人道的邊緣地帶。他們是被隔離的賤民,被認為是骯臟的、絕對不可接觸的一個孤立群體。這是傳統(tǒng),是祖祖輩輩誰都跳不出的輪回。但斯密塔不甘心,她不要六歲的女兒拉麗塔跟著她掏糞,她希望女兒讀書,擁有健康的身體,“活得更好、更久,而且受人尊敬”。她費盡心機安排了女兒上學,然而在開學的第一天,她的夢想就破碎了,女兒在學校受到了賈特人和婆羅門的毆打和羞辱,她決定帶著女兒逃離。
但逃離是有風險的:“一個鄰居家的女兒,和她一樣是達利特,決定離開村子去城里讀書。賈特人在她穿過田野逃跑時逮住了她。他們將她拖到一片無人的荒地,八個人把她輪奸了整整兩天。”這家人向村委會報了案,但委員會掌握在賈特人手里。委員會的每一項決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即使它本身背離了印度憲法。“委員會本想用幾個錢來換得他們撤訴,但是年輕女子拒絕接受這筆恥辱的錢。她的父親一開始也支持她,可最終頂不住整個村子的壓力,憤而自殺,留下了一個毫無經濟來源的家庭,還讓他的妻子變成了晦氣的寡婦。她和孩子們被趕出了村子,被迫離家,最終落得個倒在路邊的排水溝里的悲慘下場?!?/p>
斯密塔知道這個故事,逃跑會遭到殘酷報復,她們可能被抓回來,遭到蹂躪,最后吊死在樹上。她還知道在這里,在這個國家,女人完全得不到任何尊重,更何況還是個卑微的賤民。懲罰一個欠債不還的男人的方法,就是強奸他的妻子。
但她還是下決心逃跑,帶女兒到蒂魯帕蒂的圣山去朝拜。富有的人可以獻上糧食、鮮花、金銀和珠寶,而窮苦人只能把他們唯一的財產獻給文卡特斯瓦拉神:一頭秀發(fā)。剃頭之后,斯密塔拉著女兒的手離開,她堅信毗濕奴會信守承諾,她們將改變命運,她的女兒會迎來一個比她好得多的人生。
朱麗婭是西西里島上一家百年假發(fā)廠廠長的女兒,她高中畢業(yè)就選擇在父親的廠里干活,做這行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手藝,更多是出于對頭發(fā)的熱愛。偶然的機會,靦腆內秀的她結識了從克什米爾地區(qū)逃難來意大利的錫克教徒卡瑪?!氨M管官方給了他正式的身份,但這個國家還沒有完全接受他。西西里社會一直與這些移民保持距離。這兩個世界近在咫尺,卻互不往來。”因為種族差異,他們只能在無人的海灘幽會,偷嘗愛情的秘果。
一場車禍打亂了朱麗婭簡單的生活,父親被送進醫(yī)院,一直昏迷不醒。她從父親辦公室抽屜里的文件上得知工廠瀕臨倒閉的真相,是因為缺少“貨源”—制作假發(fā)的真發(fā)??ì斀o她出了一個主意:從印度進口頭發(fā)。年僅二十歲的朱麗婭于是承擔起拯救工廠的重任,為了不讓工廠關門,不讓女工們領一點微薄的遣散費走人。通過卡瑪,她和一個印度金奈的商人取得了聯(lián)系,他做的是在印度全國和寺廟收購頭發(fā)的生意。在尋找貨源和新商機的同時,朱麗婭也為自己的愛情找到了正大光明的出路:原本卡瑪只是她的秘密情人,現(xiàn)在他成了她的盟友和知己,他們將攜手走向未來。
薩拉是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四十歲,離異,有三個漂亮的孩子,擁有精致的妝容、高級定制的套裝、一棟位于富人區(qū)的房子以及一份讓很多人艷羨的工作。光鮮的外表、無懈可擊的履歷背后是她作為職場媽媽的負罪感,陪孩子的時間太少,工作的壓力又太大,她盡量掩飾自己內心的傷口,就像刻意跟同事隱瞞自己生病。但事實終歸是事實,就像一堵出現(xiàn)裂縫的墻終有一天會坍塌。薩拉在法庭上暈倒,查出患了乳腺癌。但她決定要戰(zhàn)斗:“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一場精神戰(zhàn),一連串希望、懷疑以及其他讓她覺得自己被打敗了的情緒。無論如何都要挺住。薩拉知道,這種戰(zhàn)斗要靠耐力取勝。”但事務所的同事得知她患病后都紛紛疏遠她,連續(xù)幾周不告訴她有約會,不邀請她參加會議,不把案子交給她,不給她介紹客戶……她被“遺忘”了,或者說被“歧視”了?!霸谶@個崇尚年輕和活力的社會,病人和弱者是無法擁有一席之地的?!北然?、惡心、掉頭發(fā)更可怕的是,癌癥成了她的“污點”,讓她被動地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被推向社會的邊緣。
最后,薩拉決定去醫(yī)院女病友介紹給她的那家“美發(fā)店”?!白叩侥抢镉泻芏嗪x,這意味著她終于接受了自己得病的事實。不再否認和拒絕。她會直面病魔,正視它,不再將它看成被迫接受的懲罰、厄運和詛咒,而是一個事實,生活中的一個事件,一場需要面對的考驗。”店員給她拿了一頂用真發(fā)做的假發(fā),材質是印度人的頭發(fā)?!霸谝獯罄奈魑骼飴u上的一家小工廠里處理,褪色、染色,然后一根根固定在絹網(wǎng)上的。用的是編織工藝,花的時間更長,但是比用針鉤的更結實。做一頂這樣的假發(fā)需要八十個工時,十五萬根頭發(fā)?!边@頂假發(fā)讓薩拉找回了過去強大而驕傲的自己,她的力量、自尊、堅韌和美貌。“她會贏得這場戰(zhàn)斗,也許傷痕累累,但是依舊站立。無論需要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治療,無論需要多久,從今以后,她將用盡全力,每分每秒,全心全意地與病魔做斗爭?!蹦莻€給了她頭發(fā)、生活在世界另一端的印度女人,那些在西西里島上耐心打散和處理頭發(fā)的女工們,還有將它們編織起來的那個女人,正是這些素不相識的人,她們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卻和她一樣,和她一起,勇敢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走向各自的地平線。
小說架構簡單,語言的分寸拿捏得很好,并沒有一味地煽情。三個故事、三種人生互相穿插,從一開始就像編最基本款的麻花辮一樣,先將三股頭發(fā)并排放平,然后把左邊一股和中間一股交叉,之后將右邊一股和中間一股交叉,如此反復。斯密塔、朱麗婭、薩拉的故事有節(jié)奏地依次推進,平整,順滑,紋絲不亂。這也是一部鏡頭感、畫面感十足的小說,相信編劇導演出身的作家本尊萊蒂西婭·科隆巴尼一定也會按捺不住,摩拳擦掌要把小說早早地搬上銀幕吧。
《辮子》中發(fā)生在三位女性身上的故事折射出來的是世界各地女性當下的真實境遇,雖然只是冰山一角,卻也足以讓我們照見自己,照見他人,照見塵埃中每一次重重跌倒、每一次倔強爬起來的孤獨平凡的努力,這就是“我要我的自由”。這便是我為什么很喜歡這本薄薄的小說的原因,輕盈得像一只黃雀,它帶來這個春天最明亮的一抹顏色,充滿希望,充滿正能量,飛過現(xiàn)實那令人沮喪的灰色圍墻。
《辮子》[法]萊蒂西婭·科隆巴尼著,張潔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