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文字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其產(chǎn)生使得人類步入了文明社會。韓國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第十三多的語言,其文字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漢字的傳入、借用漢字記錄韓語、創(chuàng)制訓民正音等獨特階段。通過對韓國文字發(fā)展的歷史歷程的探究,從中明晰自古以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漢文化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韓國;漢字;訓民正音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重要的文化和信息載體,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文字則是突破語言受到的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使人類可以完整地傳遞人類的智慧和精神文明,使人類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進入文明社會。目前全球約8000萬人使用的韓國語,是世界使用人口第十三多的語言。韓國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似,很早就有了他們的語言,但就文字而言,在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發(fā)展歷史后,才產(chǎn)生了獨具特色的新型文字——訓民正音。韓國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同漢文化有密不可分關(guān)聯(lián),本文將以韓國文字的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為根據(jù),探析韓國文字與漢字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了解韓國的文化,進而明晰自古以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漢文化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1 關(guān)于漢字傳入韓國
由于中國秦漢文化的先進,不同民族在歷史上都頻繁與我國交往,以至于漢字文化對朝鮮半島、日本,以及越南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關(guān)于韓國語言,很早就有文字記錄,它是朝鮮半島所有人共同使用的母語,但在韓國文字產(chǎn)生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韓國人只能依靠漢字來記錄韓國語。漢字是朝鮮半島唯一的語言表達記錄的工具。
關(guān)于漢字是從何時傳入到朝鮮半島的,目前的所見歷史資料中缺乏準確性的答案。只能靠現(xiàn)有的一些文獻或通過考古學挖掘出來的資料來推測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時期。
目前比較具有影響力的見解,主要參考如下:(1)箕子朝鮮時期,“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敎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雹贀?jù)此記載,公元前1119年(周武王十六年),箕子建立了箕子朝鮮,可以推測此時漢字亦隨之傳到了朝鮮半島。(2)先秦時期,“陳勝等起,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shù)萬口?!雹诟鶕?jù)這一記載和在朝鮮半島很多區(qū)域出土的燕國使用過的明刀錢,有學者認為先秦時期漢字就已經(jīng)傳到朝鮮半島。(3)漢四郡時期,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wèi)滿朝鮮后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shè)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所以在此時期使?jié)h字理所當然地傳入到朝鮮半島。(4)高句麗時期,在《三國史記》中記載有,高句麗瑠璃明王寫的詩歌《黃鳥歌》,“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讀,誰其與歸”③這是一首流利的漢文體四言詩 ,由此可見漢字在此時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钠占啊?/p>
上述這些史料記載都可視為漢字傳到朝鮮半島時期的間接證據(jù),但高句麗時期漢字已經(jīng)在朝鮮半島中部區(qū)域廣泛使用這是毋庸置
疑的。
2 漢字在早期韓國語中的借用
在漢字傳入朝鮮半島之后,長期以來一直被朝鮮人作為記錄語言的唯一工具,并通過各種方法努力使?jié)h字轉(zhuǎn)變?yōu)槟苓m用于不同資料記錄的有效工具。根據(jù)自新羅時期借用漢字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誓記體表記法,根據(jù)6世紀中葉壬申誓記石的名稱而命名的,其方法是直接把漢文按新羅語的語序記錄下來的。二是吏讀,狹義的是指借用漢字的音和義,對誓記體表記法進行語法補充,讓文脈更加清楚。統(tǒng)一新羅王朝的神文王時期,鴻儒薛聰對這些漢字借助法加以歸納整理,使之趨向正規(guī)化、統(tǒng)一化,從而出現(xiàn)了吏讀法。三是鄉(xiāng)札,是指在當時的新羅時代借用漢字的音和義來記錄整個新羅語句子的標記法,鄉(xiāng)札成為比吏讀更接近新羅語言實際的標記。四是口訣,這是在朗讀漢文時為了了解意思或者便于朗讀,在原文中加語言助詞的方法。
韓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一些詩歌就靠著這種漢文字標記法記錄下來,保存于《三國遺事》之中的14首新羅鄉(xiāng)歌。如:“贊耆婆郎歌曰: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云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藪邪 逸烏川理叱磧惡希 郎也持以支如賜烏 隱心未際叱肹逐內(nèi)良齊 阿耶 柏史叱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④
此后,在韓國語文字產(chǎn)生之前的多個歷史時期中,漢文字在韓國語中一直被借用。但漢文標記韓國語,需要特殊的技法和學習,不通過學習就不能使用這種借用漢字的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導致了在日常生活中借用漢字的韓語文字不能被百姓所實際運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王朝統(tǒng)治者決心創(chuàng)造出本國的文字以“教化百姓”。
3 《訓民正音》的創(chuàng)制
1443年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于創(chuàng)制《訓民正音》,三年后(1446)正式頒布推行。當時頒布刊行的書名為《訓民正音》,文字名一般簡稱“正音字”,“諺文”或“反切”等俗稱。所謂“諺文”是與漢字所書文相對而言的。正音文字的組“字”原理與漢字傳統(tǒng)的注音方法反切相似,故又稱之為“反切”。
在只有少數(shù)貴族才認識漢字,普通平民無法用文字互相傳遞信息,也就無法學習文化秩序,社會秩序混亂的背景下,統(tǒng)治階級認為,“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于日用矣”。⑤
關(guān)于創(chuàng)制的原理,訓民正音中寫道:“天地之道,一陰陽五行而已,坤復之間為太極,而動靜之后為陰陽。凡有生類在天地之間者,舍陰陽而何之。故之聲音皆有陰陽之理,顧人不察耳。今正音之作,初非智營而力索,但因其聲音而極其理而已?!雹?/p>
《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教化了百姓,而且增加了民族自信,對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世界上的文字只有60多種,所以《訓民正音》也為世界文字史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訓民正音的發(fā)展亦是曲折的,在創(chuàng)制出來的初期并未得到廣泛普及使用。壬辰倭亂之后,隨著古代小說的出現(xiàn),其使用開始增加。甲午更張之后,規(guī)定了人名、外國的國家名、法律法規(guī)等可使用訓民正音,但須附加漢文,標志著從漢字向訓民正音的逐步過渡。
4 余論
20世紀初期,訓民正音開始被稱為“??”,具有“韓民族的文字”和“大文字”的意思。1945年以后,日常交流中,基本實行了廢除漢字、韓文專用的政策,但在歷史文獻和法律等文書中仍然多使用漢字。目前韓國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用“新訂通用漢字”為1800個,韓文中的漢字越來越少的被使用。
我們從韓國文字發(fā)展歷程中認識到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化的影響,與漢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在其中包含的是中韓文化間的交流。中國與韓國一衣帶水,文化間的交流使得韓國的文字在產(chǎn)生及運用上呈現(xiàn)出某些與漢字相同的文化印記,從中亦可以看出中國漢文化對周邊地區(qū)深遠的輻射力。
注釋
①《漢書》卷28,《地理志》.
②《三國志》卷三〇,東夷傳,濊條.
③《三國史記》卷十三,《高句麗本紀》琉璃明王零三年.
④《三國遺事》卷二,景德王.
⑤《訓民正音》,御制序文.
⑥《訓民正音》,《解例,制字解》.
作者簡介
劉耀東(1995-),男,漢族,湖北省十堰市人,研究生,延邊大學,研究方向: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