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羅軍武
(1.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農業(yè)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產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茶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我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茶樹品種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通過國家和省市(區(qū))審(認)定的茶樹無性系良種達246個[1]。茶樹產量由諸多因素控制,黃飛毅等[2]認為樹冠面積、芽密度、百芽重是影響單株產量的重要因素,各性狀間的互作效應對單株產量也有重要的影響,吳春蘭等[3]認為,一、二級分枝數對茶樹單株產量呈正向效應,而且直接通徑系數居第2和第3位。葉乃興等[4]認為在成齡茶園,當茶園封行后,采摘面積幾乎不變時,芽梢密度和芽重是左右茶葉產量的主要因子。除了受以上各因子的影響,茶樹產量與后期的栽培措施也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主要推廣的種植規(guī)格為單行雙株(150 cm×33 cm)和雙行雙株(150 cm×33 cm×33 cm)。單行雙株與雙行雙株在單位面積的用苗量相差1倍。假設某些品種采用單行種植就能實現(xiàn)產量目標,就可以只用單行種植。因此,從實現(xiàn)茶樹豐產的目標出發(fā),兼顧茶苗及配套性生產資料的投入,確定不同茶樹品種配套種植規(guī)格對茶樹良種的推廣意義重大。
在湖南茶區(qū),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茶樹品種產量性狀的差異性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研究比較茗豐等4個長沙主栽茶樹品種在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產量性狀的差異性,以期為老茶園改造和新茶園建設科學引種與合理種植提供參考依據。
參試品種為2001年定植于湖南農業(yè)大學長安教學實習茶場的茗豐、福云6號、尖波黃13號和福毫等4個茶樹品種,種植規(guī)格分單行雙株(150 cm×33 cm)和雙行雙株(150cm×33 cm×33 cm)兩種,修剪、采摘以及水肥管理條件相同。
調查時間為2008年,樹齡為7齡。按照標準調查方法[5],隨機抽樣分別調查這4個品種茶樹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下的樹幅、一級和二級分枝數、一級分枝直徑、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發(fā)芽密度及一芽二葉百芽重等,每項調查內容重復5次。
對調查數據平均值進行t測驗,同時對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調查數據用次數分布圖演示;在同一種植規(guī)格下,使用新復極差測驗(SSR法)來測驗各品種間的樹幅、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一芽二葉百芽重及發(fā)芽密度等產量性狀的差異性。
兩種種植規(guī)格比較,4個品種雙行雙株的樹幅都大于單行雙株的樹幅(表1),其中差異最大的品種為福毫(17.2 cm),最小的為尖波黃13號(6.6 cm);在相同種植規(guī)格下,不同品種間的樹幅大小不盡相同(表2)。兩種種植規(guī)格中,樹幅最大的都為尖波黃13號,分別為113.0 cm和119.6 cm,單行雙株種植規(guī)格中樹幅最小的為福毫(92.2 cm)、雙行雙株種植規(guī)格中樹幅較小的為福云6號(108 cm)和福毫(109.4 cm)。
表1 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各品種內產量性狀差異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yield traits among different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speci fi cations
表2 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各品種間產量性狀差異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yield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speci fi cations
綜上可知,相同的培管水平下,尖波黃13號的生長勢較強,而且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對尖波黃13號的樹幅影響不大(113 cm、119.6 cm);福毫的生長勢較弱,而且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對福毫的樹幅影響較大(92.2 cm、109.4 cm)。
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下一、二級分枝數品種內比較(表1),福云6號、尖波黃13號和福毫等3個品種雙行種植的比單行種植的多,而茗豐則是單行種植的比雙行種植的多;同一個品種一、二級分枝數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下比較,只有福云6號差異性顯著,差異也最大,分別是一級分枝數相差1.2個,二級分枝數相差2個,而其他3個品種都無顯著差異。
綜上可知,單雙行種植在一、二級分枝數上對福云6號影響大,對茗豐、尖波黃13號和福毫等3個品種影響不大。4個品種的一級分枝直徑都無顯著差異,說明種植規(guī)格不會影響一級分枝的直徑。
由表1可知,4個品種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都有極顯著差異,單行與雙行種植差異最大的品種為尖波黃13號(0.170 cm),最小的品種為茗豐(0.036 cm)。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4個品種間比較,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平均值最大的是茗豐(為1.058 cm,1.022 cm),較短的分別是福云6號(0.888 cm)和福毫(0.800 cm)。
由圖1可知,4個品種節(jié)間長數值較大而且出現(xiàn)次數與總調查數的比值超過或接近50%的長度區(qū)間分別為,福毫單行0.7~1.0 cm,占比62%;雙行0.6~0.9 cm,占比58%。茗豐單行 0.8~1.1 cm,占比 56%;雙行 0.7~1.0 cm,占比48%。尖波黃13號單行0.7~1.0 cm,占比54%;雙行0.6~0.9 cm,占比60%。福云6號單行0.6~0.9 cm,占比64%;雙行0.8~1.1 cm,占比66%??梢?,4個品種除了福云6號,其他3個品種的單行雙株栽植的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的長度都大于雙行雙株栽植的。
圖1 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各品種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次數分布圖Fig.1 Distribution of length of one bud and two leaf segment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speci fi cations
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下,4個品種的發(fā)芽密度,雙行種植的都比單行種植的大,其中單行與雙行種植差異最大的為福云6號(35個),最小的為福毫(5.6個)(表1)。單、雙行種植規(guī)格中,發(fā)芽密度最大的都為尖波黃13號(141.4個和167.0個),其次為茗豐(89.4個和107.0個),最小的分別為福云6號(34.8個)和福毫(68.0個)??梢娂獠S13號、茗豐的發(fā)芽密度優(yōu)勢明顯,福云6號和福毫發(fā)芽密度較小。
由表1可知,4個品種的一芽二葉百芽重,除福云6號外,其他3個品種單行種植的大于雙行種植的,差異最大的為尖波黃13號(8.86 g),差異最小的為茗豐(2.7 g),說明單雙行種植對尖波黃13號的百芽重影響大,對茗豐的影響小。在相同種植規(guī)格下,不同品種間的一芽二葉百芽重差異達顯著(表2)。兩種種植規(guī)格中,百芽重最大的分別為單行種植的茗豐(34.32 g)和雙行種植的福云6號(32 g),其次為單行種植的尖波黃13號(32.24 g)和雙行種植的茗豐(31.0 g),單、雙行種植百芽重最小的品種都是福毫,分別為26.66 g和22.14 g。
根據公式(發(fā)芽密度×百芽重/100)測算各品種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的單位平方尺產量(表3),可知,茗豐、尖波黃13號和福毫單行種植的產量都大于雙行種植的,福云6號雙行種植的產量大于單行種植的。在相同種植規(guī)格下,尖波黃13號的產量都是最大的,單行為45.59g,雙行為39.04g,其次從大到小的單行種植的為茗豐、福毫和福云6號,雙行種植的為茗豐、福云6號和福毫。
梁月榮[5]認為一芽三葉長與樹型、適制性、葉面積、百芽重呈極顯著正相關。本研究就不同種植規(guī)格對茗豐等4個品種產量性狀的差異性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單行雙株和雙行雙株兩種種植規(guī)格下,茗豐 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最長,一芽二葉百芽重最大,一、二級分枝數和一芽二葉百芽重無顯著差異,雙行雙株單位面積產量大于單行雙株,說明茗豐適宜雙行雙株栽植;福云6號在一、二級分枝數、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及百芽重、發(fā)芽密度、單位面積產量等方面,雙行雙株均顯著優(yōu)于單行雙株,說明福云6號適宜雙行雙株栽植;尖波黃13號樹幅最大,發(fā)芽密度最大,在樹幅和一、二級分枝方面無顯著差異,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和一芽二葉百芽重單行雙株都顯著大于雙行雙株,而且單行雙株單位面積產量大于雙行雙株,說明尖波黃13號適宜單行雙株栽植;福毫樹幅最小,百芽重最小,發(fā)芽密度較小,一芽二葉節(jié)間長單行雙株比雙行雙株長,單、雙行的一二級分枝數無顯著差異,發(fā)芽密度無差異,單行雙株單位面積產量大于雙行雙株,說明福毫也適宜單行雙株栽植。本研究結果可為以上4個茶樹品種的合理種植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表3 不同種植規(guī)格下各品種單位平方尺產量 (g)Table 3 Yield of square fee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speci fi catio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