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前馬六甲惠州會館研究1

      2018-11-08 12:08:40郭平興
      惠州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馬六甲海山會館

      郭平興

      (惠州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馬六甲(英文Malacca,馬來文Melaka),位于馬來亞半島南部,瀕臨馬六甲海峽。漢代至唐代時稱為哥羅富沙。在馬來西亞,華僑最早的聚居地是馬六甲。據相關文獻記載,最早到達馬六甲的中國人是明永樂元年(1403)尹慶,“此當為國人到甲之最早者[1]324”,鄭和下西洋曾六次在此??俊E阃嵑统鲅蠛髿w國的費信曾著《星槎勝覽》(該書成于1436年)云:“謂男女椎髻,身膚黑漆,間有白者,唐人種也[1]324”。

      馬六甲惠州會館是馬來西亞第一間惠州(府屬)會館,也是馬來西亞第三間華族會館,惜于種種原因,目前學界對其研究甚為少見,筆者曾兩次到達馬六甲惠州會館,收集了大量史料,以梳理其早期歷史而撰寫本文,求教于方家。

      一、惠州會館成立前的馬六甲惠州人

      葡萄牙占領馬六甲期間(1511-1640年),中國人移居馬六甲的人數有所下降。1641年,荷蘭占領馬六甲時,華人約有“千人①”。1824年,英國人占領馬六甲后,希望有更多人參與馬六甲等地的開發(fā),華僑人口不斷增加,發(fā)展成為馬六甲族群中人口占比第二位的族群(詳見表1)。大量華人的到來,為馬六甲的開發(fā)提供了人力上的支持。

      表1 1817年-1860年若干年份馬六甲不同族群人口數量對比表②

      (續(xù)表1)

      馬六甲較早就推選華人甲必丹制度(Kapitan China,是葡萄牙及荷蘭、英國人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殖民地所推行的僑領制度),荷蘭人和英國人先后委任了至少十三位馬六甲華人甲必丹③。明朝有三位,均為閩南人,他們系“為了避開明末清初的動亂,或因反清復明失敗而移居馬六甲[2]76”。自最后一任華人甲必丹曾佛霖(1793-1874年)去世后,英國殖民政府再未委任新的甲必丹,而于1877年始實行華民護衛(wèi)司(Chinese Protector)制度。

      明末清初,不同族群的華僑移居馬六甲,身處異地他鄉(xiāng),團結在一起,能大大增加生存下來、發(fā)展起來的可能性。在這過程中,以何種方式構建新的族群、社群,學術界已有諸多研究,有“方言群說”[3],有“商業(yè)共同體說”[4]9等。有學者指出:“早期東南亞華族移民聚落的三大模式:港口城市型、礦區(qū)型和農村社區(qū)型[5]93”。對于馬六甲地區(qū)而言,華人移居于此,港口城市的影響非常明顯。但大量的、松散的華人移民來到陌生的馬六甲,以何種方式組織起來,直面生存并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困境,會社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而早期的華人會社受祖籍傳統(tǒng)社會的影響,往往都帶有會黨性質。正如相關學者指出,“18世紀末時,中國本土的秘密會社組織天地會傳到了東南亞華僑中間。天地會的兄弟結義方式,實際上是脫離了守法社會的一種勞動者自由結合的形式”,外加頗具神秘色彩的秘密形式和除暴扶弱、除惡安良的行為模式,“正好迎合了移民社會的需要”[6]28-29。

      縱觀現有文獻與文物考,馬六甲的華人社會,從17世紀至19世紀,一直由福州幫居領導地位[7]21,多位福州籍甲必丹或可資說明。而作為客家人一支的惠州人在馬六甲的人數雖并不占絕對優(yōu)勢,但亦不在少數。據統(tǒng)計,到1853年,馬六甲的華人增到10608人時,惠州府的客家人為“3500多人”[8]40。邱秀(亦稱丘秀)、葉國駟等人就在此之前已到達馬六甲。雖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他們是具體什么時間到達馬六甲,但在1854年葉亞來到馬六甲時,作為葉亞來族叔的葉國駟顯然已具備一定的能力:擁有自己的雜貨店、且能幫助葉亞來到礦場工作——而這一切肯定是要有一定時間累積、人脈積累等才能達到的。

      或許正是由于處在不占優(yōu)勢的族群中,惠州人到馬六甲后,又不能與福建人語言上相通等因素(客家話與閩南話的差別特別大),“有幾位具有利他主義和群體精神的惠州人促成了會館的創(chuàng)辦[9]109”,從而團結起來組成會社:海山公司,主要領導人是李振發(fā)[10]73-74(李氏資料詳情缺失)。馬六甲海山公司創(chuàng)立于1805年,是馬六甲第一間惠州會館,也是馬來半島的第三間華族會館。雖然現在相關史料已經稀少,但仍可據史料說明兩點:

      一是為什么作為客家人為主體的惠州人會首先創(chuàng)設地緣性會社,而且還是在港口城市?縱觀東南亞華族發(fā)展史,雖然閩南人比客家人較早移居東南亞,但他們并沒有最早創(chuàng)建任何與會館相似的地緣性組織。“客家人最早創(chuàng)立地緣性會館,這似乎已經成了定論[5]94”。究其原因,是“為了符合他們所居環(huán)境的需要”。作為少數方言族群——馬六甲的惠州人,沿襲了客家人從中國大陸北方移居南方時種種困境如他族歧視、欺凌等而產生的警醒,這種警醒漸次成為一種內聚力,漸而把同一方言的惠州人團結起來組成會社?!敖M織地緣性會館是保護客籍方言群利益的一種有效途徑?!碑斎?,會館在為鄉(xiāng)親提供幫助與福利的同時,亦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功能,如組織文化活動、立下相關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等。“如果沒有會館的存在,東南亞早期的客籍移民將喪失他們生活的焦點和文化的認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會館的建立,東南亞的客家族群將不會有足夠的力量與工具來實現他們的社會與經濟目標”[5]95-96。作為馬六甲設立的第一家客家會社——海山公司,亦是如此。

      二是為什么新成立的會社被命名為海山公司?要回答這個問題,同時也伴隨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如當時惠州人成立的海山公司與洪門天地會等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馬六甲的惠州人開設海山公司是否受到同屬客家的嘉應州人的影響?馬六甲海山公司是否受到檳城仁和公司的影響問題,等等。雖然現在沒有足夠的文獻證明,但通過些許零星史料,或許能管窺其中秘密。針對取名為海山公司的問題,首先要說明“公司”的來源④。有學者認為“‘公司’一詞來自中國廣東、福建農村是廣東、福建農村經濟組合的統(tǒng)稱,“‘公共之司(機構)’的意義”。如漁民和航海人員所積累的公積金可以稱作‘公司’”,“華僑出國時無形中把這種思想帶到東南亞各地,在那里,華人也以‘公司’稱呼那種在性質上與中國廣東、福建農村的經濟組合一樣的組織”[11]50。也有學者認為“公司”是會黨早期的組織形式。“公司”可上溯至“17至20世紀初期,洪門五房分散到各地分支,各自以具體的‘公司’組織自稱”,根據現有的學術研究表明,早期馬六甲的會社與中國內地的天地會關系深遠?!跋鄠鲃?chuàng)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的洪門天地會人……自雍正朝之后,在粵東地區(qū)秘密結社起義不斷,受到清政府的迫害和追捕而流氓海外,他們最早散布在馬來半島、廖內、邦加群島和婆羅洲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組織淡化為會館”[4]10,這些“東南亞祖籍廣東的華僑,大都以義興會、海山會、華生會和大伯公會等名號出現,以‘公司’名義向當地政府注冊?!逼浯问钦f明海山公司與海山會黨的關系。有學者指出“‘公司’當時普遍于南中國海與馬六甲海峽之間,作為集體武裝力量兼經濟生產集團,與村鎮(zhèn)類似日常鄉(xiāng)制的組織不同,可能一體兩面,也可能取代后者,直接管控整個地區(qū)”[12]69。正因為如此,“公司”常被時人認為是秘密會黨。1825年,檳城警察長R.Caunter針對會黨和會社的調查,把仁和、惠州、仁勝等七個組織列為會社[13]40-42。事實上,當時南洋洪門兵分五房,“南洋洪門內部,不論是屬于大房的‘和勝公司’、屬于二房的‘義興公司’以及屬于三房的‘海山公司’……[12]69”;也有學者指出“會館以海山公司命名,海山原為一個強大的華人私會黨組織,19世紀活躍于新馬,但無證據說明他們之間有任何關系[14]8”。有人認為由于當時公司地址設在海山街,故而命名為海山公司[10]73-74。眾說紛紜,雖無明確文獻考證,至少可以說明當時的海山公司,是當地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統(tǒng)一體,更多的類似于一個“武裝自治的商業(yè)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具有“軍事性、武裝性的”特點,而這“根本就是華人一個很公開的組織形態(tài)”[4]10。關于馬六甲海山公司是否受到檳城仁和公司影響的問題,目前沒有確定的史料能夠證明。因嘉應屬客家人早在1801年在檳城設立了“仁和公司”,還獲得了由威爾斯王子島的副總督撥出的英皇街一地段給仁和(Hinfo)理事會及其繼承人⑤。也有學者指出,“客家人移殖了婆洲的組織經驗,也對其組織會館的活動有所貢獻[9]112”。雖無史料證明,但鑒于早期華人移民的流動性等特點,他處的“公司”的建設經驗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六甲海山公司的建立與運營有影響?;蛟S相隔不遠的檳城“仁和公司”對馬六甲海山公司影響更大。

      二、會館的創(chuàng)建與更名

      馬六甲的惠州人自1805年創(chuàng)建馬六甲海山公司始,以公司的名義運營這一地緣性組織。據史料記載:“本會創(chuàng)于清嘉慶十年(1805),系先賢李振發(fā)公與一班熱心同鄉(xiāng)組織,原名‘海山公司’,址在現在海山街,為同鄉(xiāng)聯(lián)絡鄉(xiāng)誼及憩息之所,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九日,由公司領袖李亞發(fā)以三百五十元西班牙幣向八在馬購得第二橫街會所(醬腐街門牌94號會所),由舊址遷入新址后,始將‘海山公司’改為‘鵝城館’,后來又改為‘鵝城會館’⑥”。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幾種含義:

      首先是會館取名為“鵝城館”,具有思鄉(xiāng)之寓意?!谤Z城”即是惠州府的別稱⑦,以“鵝”為名或為會徽圖像出現在多個馬來西亞惠州會館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內在影射與認同,即使到今天,眾多馬來西亞惠州鄉(xiāng)親所認同的惠州仍是惠州府屬所轄的原十屬這一區(qū)域地理概念。

      其次是由“公司”改成會館,折射出當時馬六甲的惠州人更希望把這一組織被視為方言組織,而不愿與被當局鎮(zhèn)壓的私會黨之名所混淆。需要指出的是,“公司”一詞在當時具有特定的意義,與當今“公司”概念迥然不同。上文已說明學界對“公司一詞的來源有不同的看法”。1889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鎮(zhèn)壓秘密會黨,此后,有些“‘公司’轉化為各類公益社團”,有些“‘公司’演變成為流民或流氓無產者依托以互相串聯(lián)的組織”[12]71。令人驚奇的是,馬六甲海山公司卻在政府鎮(zhèn)壓前提前改名,現已無史料說明其中原因,但其公益性的轉變亦表現明顯。1848年,會館即在三寶山購置了一塊地,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會館屬下的義冢,為在馬六甲不幸逝世的貧苦會員提供墓地。因此,會館名字的更改,“不僅標志著會館歷史的新章,同時也表明它要被視為一個方言組織以免涉及私會黨關系的愿望[10]73”。有跡象表明,自此之后,會館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會員人數及會館收入等都有增長,1848年會館購置義山,1871年創(chuàng)辦惠民學校等系列舉動即可證明。

      清道光三十年(1850),李亞發(fā)退位,由黃喜發(fā)、巫亞光、鄧安三繼任。清同治七年(1868)十二月,由鄧伍、黃仕任總理。清同治十年(1871)六月,改由葉水、吳亞錫繼任,并集資購買原址右側地皮,葉水、鐘嬌(繼任總理)又購置館后之地,重建館宇并創(chuàng)辦惠民學校,培育僑童。

      三、會館的組織結構與功能

      關于20世紀前馬六甲惠州會館組織結構的史料,目前已經難以覓得。但從些許的史料中,可以發(fā)現李亞發(fā)、黃喜發(fā)、巫亞光、鄧安三、鄧伍、黃仕、葉水、吳亞錫、鐘嬌等先賢先后擔任會館領導。據著名華僑史學者顏清湟所言,“早期新馬客家會館的結構是二層式的,一是理事會,一是普通會員。采取民主制,全體會員于每年的會員大會上以民主的方式推選一個領導者和一些理事?!爆F有史料證明,馬六甲仁和公司(嘉應會館前身)的理事稱為“頭家”,理事會及會館的領導者稱為“首席頭家”⑧;馬六甲應和會館理事也稱為“頭家”,而會館的領導者則被稱為“爐主”或“爐主頭家”⑨。馬六甲惠州會館卻稱之為“總理”。會館領導即使是被稱為“總理”,從字面意義上看,應是“理事會的領頭人”,因此,應也存在理事會這一組織架構。能成為“總理”,財富與運氣似乎是早期會館領導人當選的決定性因素。有學者指出,“過分強調領導人的利他主義和社群精神是太簡單和說教式的看法。聲望與權力和其他一些無形的物質利益也是領導者所期求的[9]120”。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馬六甲華人領袖經常向清廷購買虛銜便是這種心理的具體表征⑩。

      因為缺乏可靠的資料,關于20世紀前馬六甲惠州會館的結構與功能難以展開深入研究,且易被人誤以為是“充斥著賭徒、吸鴉片者和私會黨徒”[9]113。但依據馬六甲惠州會館現存的先烈靈牌、之后的會議記錄等一些零星的史料,可以管窺其中的部分功能和結構。

      一般而言,早期的海外華屬會館的首要任務是為會員謀取福利,即基于會館契約下的會員間互助精神照顧同鄉(xiāng)。需要指出的是,對于19世紀移居馬六甲的會員身份問題,正如馬來西亞華人華僑研究專家王琛發(fā)指出“具體到馬來西亞華人礦工的問題上,要以19世紀80年代左右為分界,前期的礦工大多數不是‘契約華工’,其身份是會黨中的兄弟[15]7”。有鑒于此,19世紀80年代的礦工大部分是基于某一自身的原因(會黨、貧窮等)南渡馬來西亞,雖路程艱辛,但并不一定是被擄掠、誘騙、招雇而來的,因此,往往是單身一人南下馬來半島,身處異邦,極易產生不安全感,因此“不論貧與富,新或舊的移民都需要借助互助的精神以維護其利益[9]113”。具體而言,則有為貧困者提供食宿,照顧生病的同鄉(xiāng),為客死他鄉(xiāng)的同鄉(xiāng)辦理后事。也正因為如此,馬六甲惠州會館“于1848年興建義冢于三寶山之原[7]21-22”。這些福利措施,一方面滿足了本地鄉(xiāng)人的諸多需求,但另一方面,亦給會館提出諸多難題,其中最重要的是會館經費的問題?,F已無相關史料明確證明早期會館的經費來源,但通常而論,至少應有兩個:一是會員的會費收入;二是會員或鄉(xiāng)人的贊助。馬六甲的應和會館曾于1824年設立“老人會”的互助基金[16]64,惠州會館或受其影響而有類似計劃。

      群體公共祠堂功能。祠堂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死后入龕宗族祠堂,往往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身份象征。漂泊于海外的華僑,多半是有家不能歸,而“死無葬身之地”的心態(tài)憂慮,使得會館出現了擬血緣的空間設計即會館祠堂化,促進了同鄉(xiāng)異性的連枝,將在本土的死者聚集供奉在祠堂內,“成為像征共同宿命也維護后繼者宿命的共同體[17]90”。這或許是早期馬來西亞各惠州會館成立時,盡快購置地塊建立會館的一個重要原因,馬六甲惠州會館亦是如此。時至今日,在馬六甲惠州會館亦有保留眾多早期會館先賢的靈位牌。

      宗教信仰與傳播的功能。早期馬六甲惠州人為少數族群,大的寺廟不一定有他們所崇拜的神或菩薩?,于是,會館便在會館內安置自己信仰的神或菩薩來祭拜。在馬六甲惠州會館中有一尊關帝雕像,關帝是“戰(zhàn)神與正義之神”的化身,在華人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地位,且其所代表的“忠義”精神,甚得華人認同,可以形成超出家庭、姓氏、區(qū)域的藩籬。有史料記載:“1915年,即動工修理前樓,并于竣工后遷關圣帝神座于該處[18]107”,迄今為止“據說超過150年”?。事實上,關帝信仰是大部分客家人的集體信仰,移居于海外的華人亦把關帝信仰帶至海外,早期私會黨的領導者極需要它來強化組織的凝聚力。宗教功能中還有按例奉行的春祭與秋祭活動,但因史料缺乏,無法獲知當時春祭與秋祭的組織形式。如以客家人的風俗而論,“春祭安排于三、四、五月間舉行,秋祭則安排于八、九、十月間舉行[9]116”。通過祭祀的相關禮儀,一是對逝者之靈的供養(yǎng)與安慰,二是形成一種文化的內聚力,增強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內化會館會員之間的聯(lián)系。

      教育與醫(yī)療的社會功能。馬六甲惠州會館1871年重建館舍時,“創(chuàng)辦惠州學校,1923年籌設醫(yī)社等。此為創(chuàng)立初期的貢獻[7]21-22”??图胰讼騺碜⒅亟逃?,移居海外的惠州人亦不例外。但顧慮到個人能力有限,因此,由會館來承擔教育功能,在會館設立附屬學校,成為早期海外華人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選擇。一般而言,當時的教育內容,基本與中國本土一樣,圍繞著四書五經等經典著作展開,這種教育方式亦受到當時英屬海峽殖民政府地的關注。早期馬六甲惠州會館對會員的疾病醫(yī)療問題,基于史料缺乏,無法論述其中如何運行。

      綜上所述,從19世紀初起,在馬來西亞地區(qū)陸續(xù)創(chuàng)建了大量的華族會館,但因為種種原因,其史料的保存較少,時至今日,已無法獲知它們的很多細節(jié)性史實。馬六甲惠州會館,是馬來西亞最早設立的華族會館之一,其從設立至今,一直活躍于馬六甲華人界。筆者通過艱辛的史料梳理,展現馬六甲惠州會館早期的歷史,希冀為研究早期馬來西亞華族會館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注釋:

      ①張禮千著《馬六甲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324頁。需要說明的是在外文文獻中數字卻不是如此,認為只有“三四百人”,詳見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Malaya,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7.

      ②張禮千著《馬六甲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327頁?!痘蓐柸A僑志》中記載1825年華商人數僅為1000多人,應為有誤,因為一是英人所標文獻分別為1817、1929年,并未標明1825年;二是華商與華人應有區(qū)別,并不是所有的華僑在馬六甲都為經商,且總人數尚為千余人,何來華商1000多人。詳見惠陽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編《惠陽華僑志》,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9頁。

      ③根據文獻與文物資料考證,馬六甲的華人甲必丹至少有13位:陸進(Notchin)、鄭芳揚(1632-1677年)、SISIA、李為經(1614-1688年)、李正壕(1662-1708年)、曾其祿(1643-1718年),曾應葵(1692?-1754年?)、曾憲魁(1725-1765年)、陳承陽(1703-1784年)、陳起厚(1748-1794年)、蔡士章(1750-1802年)、曾有亮(1771-1822年)、曾佛霖(1793-1874年)。相關研究成果見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Malayan Branch,Vol.14,No1,pp132-133。日比野丈夫《馬六甲華人甲必丹系譜》,劉果因譯,見黃存燊《新馬華人甲必丹》,張清江編譯,新加坡亞洲研究會,2006年版,第175頁。

      ④有關“公司”的研究,見Wang Tai Peng”The Chinese Republic in West Borneo From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8th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the 19thCentury(M.A thesi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7);Wang Tai Peng”The Word Kongsi:A Note”,in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 LII,pt1,1979,pp102-105.

      ⑤仁和公司地契的英文原文見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嘉應會館,1974年版,第173-174頁。

      ⑥在馬來西亞出版的《惠州人在馬來西亞》《惠州名人》《第九屆惠州(府屬)世界同鄉(xiāng)大會紀念特刊》等刊物中所刊載的《馬六甲惠州會館館史》中都有如此記載。

      ⑦惠州又稱鵝城,傳說古代有一位仙人騎著木鵝從遠方飛來,看到惠州城山清水秀,西湖風光旖旎,幽靜淡雅,便降落湖中不愿離去。木鵝化成一座山嶺臥于湖畔,遠遠望去如飛鵝展翅,這座山就是“飛鵝嶺”。因此惠州又被稱作鵝城。

      ⑧見仁和公司地契背頁的中文注明,載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嘉應會館,1974年版,第174頁。

      ⑨(馬來西亞)鐘士杰著《馬六甲應和會館史略》,載于鐘士杰編《馬六甲應和會館131周年紀念特刊》,第65頁。爐主是指掌管香爐的主人。香爐是祭拜時必備的器皿。掌握香爐,被認為是實行會館權力的憑證和象征。

      ⑩有關晚清時期新馬華人購買清廷虛銜的研究,見Yen Ching-hwang,Ch’ing’s Sale of Honours and the Chinese Leadershi in Singapore and Malaya,1877-1911,i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Vol.1,No.2,pp20-32.

      ?有關馬新華人會館中宗教崇拜的討論見Yen Chin-hwang(顏清湟),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1800-1911 P.45;王琛發(fā)著《馬來西亞客家人本土信仰》,馬來西亞客家聯(lián)合公會出版,2007年版等文獻。

      ?馬六甲惠州會館關帝雕像時間之說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惠州會館現任會長彭順口述訪問,時間為2018年6月29日。

      猜你喜歡
      馬六甲海山會館
      一巖九飲會館
      現代裝飾(2022年2期)2022-05-23 13:15:46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五彩斑斕馬六甲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千年閩商商會會館 煙臺福建會館
      夢里鮮花開放
      37°女人(2019年4期)2019-04-20 02:17:42
      2018國際鄭和大會“江蘇文化周”在馬六甲成功舉辦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4
      油畫《馬六甲古樹》
      藝苑(2018年6期)2018-03-04 06:57:34
      馬六甲山羊
      佐藤海山的詩
      作品(2016年10期)2016-12-06 10:41:54
      迎春花
      大江南北(2016年3期)2016-11-22 07:37:20
      额敏县| 南岸区| 裕民县| 乌审旗| 威信县| 都安| 罗江县| 南康市| 奉节县| 延寿县| 宁国市| 临颍县| 龙游县| 梧州市| 永登县| 涞水县| 满城县| 股票| 涿州市| 叶城县| 易门县| 龙岩市| 酉阳| 巴里| 石林| 桂平市| 甘孜县| 齐齐哈尔市| 若尔盖县| 喜德县| 崇义县| 襄垣县| 高唐县| 永春县| 湖州市| 清水河县| 攀枝花市| 汝南县| 临洮县| 鄂伦春自治旗|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