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李白說,他“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那時候的月亮,大概是清澈的,如清澈的水,如孩童的心。從那時開始,月亮就成了李白最好的伙伴,在他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舉頭就可見月光如水,靜靜地聽自己傾訴鄉(xiāng)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在朋友離去的時候,峨眉山的半輪殘月能超越自己的視野,替自己給獨行的朋友照亮(“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游玩的時候,鏡湖上的月亮陪著他飛渡湖水,尋仙訪道(“一夜飛渡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在訪友的時候,月亮是詩人最好的伙伴,跟隨詩人的腳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在出征的時候,天山明月照亮將士的鎧甲,反射兵器的寒光,也映出思婦愁苦的淚痕(“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guān)山月》)。
于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詩人在花叢中,擺下了一壺酒,頭頂月光如水,腳下疏影橫斜,但是,沒有人陪著他一起酣飲。似乎所有的詩人都曾經(jīng)有過這尷尬的寂寞和孤獨的時刻,陶淵明曾說:“欲言無予和,舉杯勸孤影?!保ā峨s詩》)菊花主人在沒有朋友的時候,只好跟自己的影子喝酒,而李白沒有朋友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自己最好的朋友:月亮。加上自己的影子,于是竟有三人之眾,也算很熱鬧了。
對詩人來說,孤獨是結(jié)果,也是原因,當(dāng)他們用繆斯的眼神俯瞰奧林匹斯山下的蕓蕓眾生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jīng)與眾生相隔太遠(yuǎn);而他們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神靈,于是,詩人的肉體還留在凡塵,而他們的靈魂已經(jīng)上升到了天際,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而兼具肉體和靈魂的詩人,就在神靈與人群之間寂寞著。
月亮是不會喝酒的,因為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靈的象征,只會用單純的靜穆的目光,看著這個喧囂的世界;影子很活躍,但只是跟著詩人的腳步亦步亦趨罷了,如詩人身后眾多的崇拜者,他們可以隨著他大笑,隨著他大哭,卻沒有資格與詩人平等地坐在桌旁,與詩人對飲。此時,雖有三人之眾,詩人還是孤獨的,因為,這三人,其實都只是他自己。
影子,既是低于詩人的眾生,也是曾經(jīng)的詩人,是他的源頭;月亮,既是高于詩人的神靈,也是他神性的自我,是他內(nèi)心夢幻和理想的寫照,而詩人就在這過去的我、現(xiàn)在的我、神靈的我中間徘徊著,凌亂著,寂寞著,孤獨著。
佛家在面對這種孤獨的時候,采取的辦法是摒棄肉身的做法,于是肉體在他們眼里不過是臭皮囊,唯有精神才是永恒和崇高的。李白是道士,道家希望把肉體修煉得和精神一樣輕靈,一樣無拘無束,于是,可以駕鶴歸去,可以白日飛升。李白一直做著這夢,所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可是白日飛升終究只是一個渺茫的夢,內(nèi)心的掙扎卻是永遠(yuǎn)的。
人們說,李白是謫仙,我想,他一定是從月亮上被貶下凡間的,當(dāng)他在人間的使命結(jié)束之后,仙人要回去了,回到他真正的家,找回他真正的自己——月亮。凡人是來自泥土,回到泥土,但是,神靈不是這樣。于是,他跳入水中,擁抱月亮,與自己的源頭合而為一,用最詩意的行為,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次跳躍,最后一次追逐,得到了最大的一次圓滿。
(選自《在唐詩里孤獨漫步》)
【悅讀地圖】
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有三個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影子就是李白的本我,月亮,就是李白的超我。靈魂對超我的念念不忘與肉體無法擺脫本我的羈絆,是詩人孤獨的原因,也是詩人偉大的源泉。
新高考·語文學(xué)習(xí)(高一高二)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