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酈道元的《三峽》才155個字,卻展現(xiàn)了一軸瑰奇多彩、錯落有致、美不勝收的山水畫長卷。這是作者善于處理各種關系,巧妙運用多種寫景筆法的結(jié)果。
一、先與后
“峽”是兩山夾水的地方。山與水,作者選擇了先寫山。這是為什么?因為有峽才有水,而走近三峽,首先給人視覺沖擊的也是山。那聳峙兩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疊嶂,占據(jù)了天空,遮蔽了云日,整個世界都為之黯然失色,連“曦月”也只有在“亭午夜分”才能看到。先寫山,人的心靈肯定會受到震撼。然后作者收攏視線,轉(zhuǎn)為描寫特色鮮明的三峽水,給人又一次震撼。
作者寫水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而要先寫夏水呢?那是根據(jù)水勢大小給人們不同的美感而精心安排的。夏水最盛,給人兇險迅疾之感;春冬水勢減弱,盡現(xiàn)水之靈氣,富有清秀美;秋天則枯水“空谷”,猿聲能“哀轉(zhuǎn)久絕”,給人以悲涼感。
由此可見,文章內(nèi)容先后順序的安排,是服從于人的感知規(guī)律和主題表達的。
二、明與暗
作者開篇字字扣住山,句句突出峰。“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來側(cè)面烘托山。這些筆墨明寫山,實則暗寫江面之狹窄,讓人聯(lián)想到江水之兇猛。而寫水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中的一“懸”一“飛”,明寫水之急,暗寫山之高,正是照應前文的妙筆。
三、動與靜
在同一個場景描寫中,動靜相宜,各得其妙。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寫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浮漾著峰巒花樹的倒影,兩種色彩,一動一靜,各呈美態(tài);“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一句,“怪柏”以形狀怪異之靜態(tài)引人注目,“瀑布”則以飛流沖蕩之動態(tài)撼人心魄。
四、形與聲
作者善于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來寫三峽的奇特之美,進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讓人看到江水的滾滾滔滔;而“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讓人仿佛看到波峰浪尖之上一葉扁舟擊波逐浪的險狀;那些“怪柏”把根扎在懸崖峭壁上,傾斜著軀干……又如“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寫猿聲,“凄異”“哀轉(zhuǎn)”形容其情,“長”“屬引”“久絕”描寫其聲音回繞不斷。
五、詳與略
“清榮峻茂”,四個形容詞組合在一起,主語都不出現(xiàn),讓人想象“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的秀美景象,一字一景,一字一畫,真是惜字如金;結(jié)尾處引漁者之歌,引完即止,不進行評論,因為“淚沾裳”三字已悲情盡顯。而“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作者則不惜筆墨,用30個字詳寫,在路遙、時短、行速的比較中,顯示三峽水流的湍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延伸練習
描山摹水,寫雪狀樹,對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的基本筆法還有很多,比如“俯與仰”“正與側(cè)”等。你能從《三峽》中找出對應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