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愈是浩大,就愈是能激出人的內斂。
我存在著:這就是大山賜予我的最大恩典。
作者: [英]彼得·沃德姆斯
譯者: 李果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反常極端的氣候……這些我們平常感受得到卻漫不經心的問題,卻是地球和全人類面臨的危機。世界頂尖海冰專家彼得·沃德姆斯從1970年起 50多次考察極地,結合個人觀察和權威的科考數(shù)據(jù),他在本書中描述了海冰的形成原理和關鍵作用,并指出海冰在過去30年中消退的速度,遠超所有科學家和當權者的預料:在本書出版之際,北極可能在10萬年的時間里首次出現(xiàn)無冰的情況。當我們告別最后的冰川時,地球的生態(tài)危機已迫在眉睫。“他解釋了為何北極冰川的命運至關重要,并澄清了擺在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爭論和復雜局面?!?h3>活山
作者: [英]娜恩·謝潑德
譯者: 管嘯塵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肖像印在英鎊上的傳奇作家娜恩·謝潑德(Nan Shepherd,1893~1981)僅有的一本散文集,寫于二戰(zhàn)后期,蒙塵三十余年的文學經典,中文版初次引進,“當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羅伯特·麥克法倫為其寫下萬字長序。娜恩一直生活于蘇格蘭阿伯丁,終生未婚,與山為伴,凱恩戈姆山區(qū)遍布她的腳印,作品也都以大山為主題,包括散文、小說和詩集。她冷靜精準,分享一生所見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氣與光、植物、鳥獸蟲和人類;卻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觀看、如何傾聽、如何觸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作者: [日]鳥居龍藏
譯者: 戴玥/鄭春穎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鳥居龍藏,日本近代著名的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民族學家。他以1895年對于中國遼東半島的調查為嚆矢,開啟了長達45年的海外調查,足跡遍及西伯利亞、千島群島、蒙古國、朝鮮以及中國的內蒙古、東北、云貴、臺灣等地。其中,中國的東北、內蒙古以及蒙古國的東部是他學術研究的重點。書中記載了途中人口的體質人類學數(shù)據(jù),語言、俚歌、童謠等的搜集以及遺跡、遺物的考古學調查。其考古學調查包括西拉沐淪河、英金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石鏃、石斧等遺物,鮮卑、烏丸以及遼國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遺跡,令人大開眼界。
作者: [美]保羅·羅索利
譯者: 梁志堅/梁家威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國博物學家、探險家保羅·羅索利對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亞馬遜河懷有無以言表的敬意和好奇。2006年,年僅18歲的他只身前往秘魯?shù)鸟R德雷·德·迪奧斯地區(qū),開始了對亞馬遜河上游眾多未知支流的探險之旅。長達9年多的冒險與發(fā)現(xiàn),保羅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既見到了巨蟒、漂浮的森林、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潛行的美洲豹等奇觀,也目睹了那些貪婪的墾荒者、石油巨頭、淘金者、偷獵者對原始森林的無止境盤剝。保羅寫出了母親河的神秘、活力和大美,也表達了對這片危機深重的土地的憂思。
作者: [美]喬·凱恩
譯者: 馮克蕓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是另一本關于亞馬遜河的探險故事,不同的是這支探險隊的主要方式是劃皮劃艇。時值1985~1986年,他們沒有GPS,也沒有任何通訊設備,全憑勇氣、毅力和好運。這場費時6個月、長達6760公里的漂流探險之旅,令他們成為全球首支成功漂完亞馬遜河全程的隊伍。這場探險后,凱恩著迷于亞馬遜流域,之后10年一直重返雨林,為原住民聲討權益、記錄即將消失的文化。書中記錄了探險隊的組建,從源頭到峽谷、雨林、入海口一路的艱辛與歡樂,團隊的聚散分合,沿途的自然人文等,異域風情濃郁,對成員的刻畫以及自我內心的呈現(xiàn)都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