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瀟
(洛陽市洛龍區(qū)人民法院,河南洛陽 471000)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從寬的一種具體實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承認被追訴的罪行,自愿接受應得的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時,可以對其進行從寬處理的制度。自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成為我國司法改革的重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于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避免刑事案件積壓、完善人權保障等方面有顯著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6年11月印發(fā)《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正式開始試點工作。從2016年11月到現(xiàn)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工作已開展近二年的時間,從各地試點經驗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試點工作中卓有成效。但同時該制度還存在著許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如何保證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確保被告人得到律師充分有效的幫助并且是在對案件事實和后果充分認識的情況下自愿認罪。本文通過對自愿性的涵義進行分析并結合滿足被追訴人自愿性的標準,總結出在試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被追訴人自愿性受到威脅的原因,同時參考域外經驗,最后提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需要完善的六個方面,以期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既滿足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的需求,又切實保護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
認罪認罰自愿性是指被追訴人出于本人內心自愿,在充分了解案件事實和法律后果的前提下,明知而理智地做出的行為。自愿一般是指主體愿意而非受強迫做某事。筆者認為體現(xiàn)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自愿性應同時包括“主觀上知曉一切,客觀上未受強迫”兩方面的條件。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滿足被追訴人主觀自愿性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其明確知道被指控的犯罪的性質,二是其明確知道認罪之后的后果。對于前者,被追訴人明知的內容是限于事實判斷層面的認罪還是應同時包括法律價值判斷層面的認罪?筆者認為應當包括法律價值判斷層面的認罪。例如,于歡辱母案中,于歡承認其行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這屬于事實判斷層面。人民檢察院起訴于歡犯故意殺害罪,這屬于法律價值判斷層面。如果于歡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故意殺害罪“認罪”就意味著于歡承認其實施了故意殺害被害人的行為以及其行為構成了《刑法》所規(guī)定的故意傷害罪的罪名,即承認了其存在傷害的故意,這可被認為于歡放棄了主張其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抗辯權。因此,被追訴人“認罪”應當同時包括法律價值判斷層面的認罪。對于后者,被追訴人應明知的認罪之后的后果,應同時包括實體法上的刑罰種類和輕重以及程序法上公檢法機關將采取的訴訟程序的特點及有關訴訟權利的享有與喪失。
《刑事訴訟法》為防止公安司法機關以侵犯被追訴人自愿性的方式獲得證據(jù),專門規(guī)定了第50條“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被谟嘘P法律文件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滿足客觀自愿性的標準應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公安司法機關不得采用凍、餓、曬、烤、疲勞審訊等使被追訴人肉體上遭受劇烈疼痛的方式迫使其做出認罪認罰的決定;(2)公安司法機關不得采取恐嚇、威脅等使被追訴人精神上遭受痛苦的方法迫使其做出認罪認罰的決定;(3)公安司法機關不得采用夸大“從寬”的優(yōu)惠幅度、夸大具結書對法院裁判的約束力等欺騙手段引誘被追訴人做出有罪供述。
綜上,只有同時滿足被追訴人在主觀上正確認識的前提下出于客觀的自由意志支配做出的是否認罪認罰的決定才能認為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被追訴人選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后無論是適用速裁程序還是適用簡易程序都意味著其放棄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所享有的部分辯論權,出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其放棄了自己的部分權利必定是出于對某些額外利益的追求,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這個額外利益即指被追訴人可以獲得從寬處理的結果。但在《試點辦法》中,一方面并未明確規(guī)定從寬的幅度,另一方面對是否可以突破現(xiàn)行制度框架進行優(yōu)惠未給出明確規(guī)定,這使得基于此利益驅使下做出妥協(xié)的被追訴人是否能得到期待的從寬處理幅度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因被追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在國家機關憑借公權力追究其刑事責任時辯論權是其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最有效的方式,被追訴人選擇放棄部分辯論權而追求從寬處理的結果,應是在有明確的優(yōu)惠幅度下做出的理性選擇的結果。在我國,量刑的決定權屬于人民法院并且由判決書最終確定,故而筆者建議應明確從寬處罰的幅度,保障被追訴人自愿選擇是否為追求該從寬處理的結果而放棄部分權利。相比于域外的辯訴交易制度,其對認罪認罰的時間點和內容、認罪態(tài)度對定罪量刑的影響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剛剛起步,關于認罪時間、認罪內容、認罪態(tài)度的從寬標準以及相應的從寬量刑幅度的規(guī)定還處于相對空白狀態(tài)。
《試點規(guī)定》中規(guī)定允許被追訴人在做出認罪認罰表示后反悔,適用速裁程序或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但是《試點規(guī)定》中未明確規(guī)定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反悔前所做的認罪或認罰的供述不得作為證據(jù)在后續(xù)的訴訟中使用,也未規(guī)定國家機關不得將被追訴人的反悔行為作為判斷其認罪態(tài)度不好而加重處罰的依據(jù)。故而《試點規(guī)定》不具備充分保證被追訴人認罪認罰時反悔權的功能。筆者認為被追訴人的反悔權不僅包括被追訴人享有在認罪認罰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推翻自己的認罪的權利,而且包括享有不因其反悔行為而產生任何不利后果的權利,以確保被追訴人獲得公正的審判。
具結書是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時,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的文件。根據(jù)《試點辦法》的規(guī)定,“對于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采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調整量刑建議?!睆纳鲜鲆?guī)定可以看出,一方面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是有限的,人民法院原則上應當采納人民檢察院的建議,但同時也存在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而依法改判的情況。另一方面《試點辦法》雖然規(guī)定了將人民法院建議人民檢察院調整量刑建議作為前置性程序,但是啟動該前置性程序并非是強制性的,即是否提出建議由人民法院決定?;谝陨蟽煞矫娴姆治龉P者認為,第一,由于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對人民法院裁判結果的約束力是有限的,在犯罪嫌疑人簽署具結書時,人民檢察院對具結書的效力應承擔充分說明的義務,以防止人民檢察院為了追求起訴率而一味的夸大具結書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使犯罪嫌疑人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做出“自愿”的決定。第二,應完善人民法院認為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明顯不當后的審理程序。如果人民法院認為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明顯過重而作出較輕的判決會使被告人認為“喜從天降”;如果人民法院認為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明顯過輕而作出較重的判決,會使被告人對人民檢察院的權威產生質疑而上訴,這不僅不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對被告人進行說服教育。因此,筆者認為,如果人民法院認為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不當時,如果庭審程序尚未終結,法官應組織人民檢察院指派的公訴人與被告人就量刑問題展開法庭辯論,必要時可以將采用速裁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轉為普通程序。如果庭審程序已經終結,法官應組織雙方當事人對量刑問題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意見,由法官進行書面審理,確有必要時,可以恢復庭審程序,組織控辯雙方重新對量刑問題展開法庭辯論。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被追訴人簽署具結書的目的是期待可以獲得從寬的處理,如果人民法院未采納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也未給予被追訴人就量刑問題進行辯論的機會,無疑是侵犯被追訴人自愿性的行為。
只有充分的保護了被追訴人的知情權才能認為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得到了實現(xiàn)。被追訴人的知情權包括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
實體方面主要包括:(1)案件的真實情況。具體包括犯罪構成要件事實、法定或酌定從重、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事實等。目的是防止出現(xiàn)被追訴人因認識錯誤而導致的實質上的不自愿。(2)證據(jù)。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的地位是消極被動的,無論是在可以采取的手段、行使的權利等方面都無法與公訴機關相抗衡,在證據(jù)方面表現(xiàn)為被追訴人與公訴機關之間存在明顯的證據(j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出于保護被追訴人的目的,公訴機關應將自己掌握的證據(jù)對被追訴人公開,使被追訴人在充分了解證據(jù)的情況下基于理性的分析后做出是否認罪認罰的決定。(3)罪名和刑罰。鑒于我國目前公民的法律素質尚不夠高,被追訴人對刑法所規(guī)定的罪名及相應的刑罰的了解尚不全面,公檢法機關應就其被追訴的罪名和可能采取的刑罰進行充分的說明,同時辯護律師或值班律師也應盡到必要的說明義務。
程序方面主要包括:(1)所采取的訴訟程序的特點。公檢法機關和律師應就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后其所將進行的訴訟程序的特點進行充分的說明,例如采用速裁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將由審判員獨任審判、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等。(2)訴訟權利的告知。公檢法機關和律師一方面應告知被追訴人選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將會被認為是放棄了部分訴訟權利,例如參加法庭調查的權利;另一方面,應告知其在訴訟程序中仍享有的訴訟權利,例如最后陳述的權利、申請回避權等。以上對被追訴人知情權的保障目的在于使被追訴人在充分明確自己所放棄的權利的前提下做出是否“逐利”的決定。
追求效率的確是刑事訴訟直接目的的一個方面,但它只是直接目的的一個方面,刑事訴訟直接目的的另一個方面則是實現(xiàn)公正,刑事訴訟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應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追求效率。波斯納曾說:“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不能無視代價?!斌w現(xiàn)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保障被追訴人的自愿性是該制度得以推進和完善的基礎,是保證正義實現(xiàn)的前提。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大勢所趨,而從法律上完善對被追訴人自愿性的實質保障是使該制度能發(fā)揮預期作用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