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的北大紅樓,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成為北京大學校部、文科及圖書館所在地。建筑通體紅磚砌筑,紅瓦鋪頂,磚木結構,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當年北京城最有現(xiàn)代氣息的建筑。這里誕生了中共北京第一個黨組織。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學秘密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第二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登出啟事,對外宣告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成員迅速增加,研究會19名發(fā)起人中,至少有15人在1923年前加入中共黨組織。
1920年2月,陳獨秀離京南下上海,李大釗秘密護送,途中他們商談了建黨工作,由此留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率先成立。
1920年10月,在北大紅樓一層東南角的李大釗辦公室,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11月,張申府去法國里昂大學教書,北京共產黨小組只剩下李大釗、張國燾兩人,隨后又吸收了黃凌霜、陳德榮、張伯根、袁明熊、華林、王競林6位無政府主義者加入小組。不久又發(fā)展了劉仁靜、羅章龍等人加入小組。李大釗從自己每月120元薪俸中捐出80元,作為小組活動經費。
不久,小組內的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產生嚴重分歧。除陳德榮外,其他5位無政府主義者退出小組。李大釗將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骨干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等轉為黨員。1920年11月,北京共產黨小組舉行會議,將北京共產黨小組命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被推選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羅章龍負責宣傳工作。
中共北京早期組織的建立,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北方的傳播,與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引導了一批先進分子迅速成長,為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準備條件。(摘自《北京日報》,李書文/文)
1943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風起云涌之時,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工作戰(zhàn)斗在陪都重慶。這年3月5日是他45歲生日。在周恩來生日前夕,一位知情的老同志不小心走漏了“風聲”,說周恩來將滿45歲了。同志們暗暗商量要好好慶祝一番。
生日那天,周恩來不僅拒絕了大家的一番好意,而且還借此機會,向大家回顧了自己45年來的人生路,誠懇地作了一場自我反省報告,給大家上了一堂引人入勝的黨課。
這天下午,在紅巖村南方局辦事處機關院內的一片草地上,一群青年圍坐在周恩來的身邊,靜靜地聆聽周恩來講述自己的身世和經歷。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周恩來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領袖。他負笈東瀛,旅居歐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參與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參加北伐東征,指揮南昌起義。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他無役不與,他的經歷幾乎就是中國革命的縮影。
值45歲壽辰之際,周恩來回顧了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弱點。他坦誠地說:“我參加革命迄今廿余年,經實際斗爭的鍛煉,培養(yǎng)了一些工作能力。但由于母教的過分仁慈禮讓,使自己也帶有幾分女性仁慈,如看見殺狗或殺其他生物總覺難過,缺乏一種頑強和野性,故對于黨內錯誤路線的斗爭,往往走向調和主義……”他的胸懷,深深感動了在場的青年,大家受益頗深。(摘自《天津日報》,孟紅/文)
曠繼勛(1897—1933),貴州思南人,早年入川從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6月29日,在四川省蓬溪大石橋牛角溝,曠繼勛率全旅官兵宣布起義,豎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大旗,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紅色政權蓬溪蘇維埃政府,并在儀隴建立了四川第二個蘇維埃政權。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起義失敗。曠繼勛來到位于上海的黨中央機關。周恩來親切地接見曠繼勛,說:“繼勛同志,蓬溪起義干得不錯,失敗了,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已在四川乃至中國播下了種子?!?/p>
鑒于黨的機關常遭國民黨敵特和青幫歹徒的破壞,而曠繼勛不僅帶過兵、打過仗,并且機智勇敢,會打雙槍,黨中央決定讓他臨時參加“打狗隊”嚴懲敵人。曠繼勛先后接受了營救中共高層領導彭湃、楊殷、懲治叛徒白鑫的行動、誅殺青幫頭子黃金榮等任務。
由于曠繼勛足智多謀又勇猛過人,黨中央一致同意曠繼勛參加開創(chuàng)革命根據(jù)地工作。曠繼勛參加了開創(chuàng)中共洪湖、鄂豫皖、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四軍、二十五軍,并擔任軍長。
1931年4月9日,王明派張國燾到鄂豫皖根據(jù)地。6月28日,張國燾推行“反右傾機會主義”,撤銷了曠繼勛紅四軍軍長職務。1933年7月,張國燾以“國民黨改組派”“右派”等莫須有罪名,將曠繼勛秘密殺害于四川通江縣洪口場。1936年在延安批判張國燾錯誤路線時,毛澤東說“曠繼勛同志是好同志,被張國燾錯誤迫害,應作烈士待遇”。(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陳安禮 孫秦/文)
竺可楨是是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
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揮戈南下,“黨國要人”紛紛遠走高飛。教育部長杭立武一再電催竺可楨去臺灣或出國考察。竺可楨對國民黨的腐敗有著很深的反感。他曾收到女兒從解放區(qū)的來信,對共產黨的政策有所了解,而且,中國大陸是他研究氣象最好的天地。于是他決定不去臺灣也不出國。他為了避免國民黨當局的糾纏,以治病為名,辭職到上海避風頭。5月6日,在上海龍華的楓林橋,潛居于上海的竺可楨竟與離別大陸前的蔣經國意外邂逅了。蔣經國邀他去臺,被竺可楨婉言謝絕。
事后,蔣經國又親自登門拜訪,奉父命邀請竺可楨去臺灣。他向竺可楨轉達了蔣介石的意思,并以老朋友的身份勸導了一番。竺可楨毫不動搖:“謝謝他的好意!我看不必了?!薄盀槭裁??”“大勢已去,臺灣能維持多久?”“時局決非如此吧?”蔣經國又勸了一會兒,但竺可楨仍不為所動。
蔣經國見再談無益,便起身告辭。這時,竺可楨說出一句大大出乎蔣經國意料的話:“您與令尊經歷不同,依我看,你也不必到臺灣去了!”蔣經國驚詫不已,不由得愣住了,最后說了句:“人各有志!”便不歡而散了。
新中國成立后,竺可楨被任命為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為新中國科技大廈的奠基立業(yè)、為中國科學院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馮忠方/文)
1929年8月,朱德率領紅四軍攻打閩中大田,遭到當?shù)孛駡F及軍閥盧興邦部的阻擊,紅四軍攻打大田縣城不克,先后轉移至石牌、濟屏一帶開展革命活動。
抵達濟屏(現(xiàn)屏山鄉(xiāng))時,時逢暑季,氣候炎熱,許多紅軍將士難以適應南方丘陵山區(qū)的瘴濕潮熱,加之戰(zhàn)事勞累,飲食無常,包括朱德在內的一大批紅軍將士,皆罹患痢疾。
當?shù)睾祥_中草藥鋪的草醫(yī)郭景云、郭昭遠聞訊后,因藥鋪里貯存的藥材不夠醫(yī)治眾多紅軍將士,他們遂背起背簍,冒著酷暑,進山采集草藥,并用祖?zhèn)麽t(yī)術熬制湯藥,治愈紅軍將士的痢疾。
痊愈后,朱德特地看望了兩位草醫(yī),相談甚歡。為感謝他們的醫(yī)德仁心,朱德贈送一支六角形的法蘭西鉛筆給郭景云,送給郭昭遠兩個從閩西帶來的書箱,并親切地打趣道:你是秀才,我是窮人也是讀書人!
如今,法蘭西鉛筆被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保存,兩個書箱以及郭昭遠留存下來的革命文物擺放在大田中央蘇區(qū)革命歷史陳列館內,供世人參觀。
(摘自《福建日報》,鄭宗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