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賈蕃
【摘 要】 本文選取主流漢英翻譯教材中典型的“譯例誤譯”,從措辭不當、語法與邏輯混亂和漢英文化語境差異三個語言層面探討了“衍生意義”產生的原因,并從譯者與編著者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避免翻譯教材中的“譯例誤譯”現象,以期為翻譯教材“譯例”譯者、編著者、翻譯學習和愛好者提供有益的語料、借鑒及啟示。
【關鍵詞】 “譯例誤譯”;“衍生意義”;避免;借鑒
一、引言
翻譯教材中選取的“譯例”在整個教材的編著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翻譯教材是教師實施翻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只有通過恰當的“譯例”傳遞,通過對“譯例”進行詳實細致的解說分析,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翻譯基本理論、翻譯知識與技巧的理解,幫助他們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但筆者發(fā)現很多漢英翻譯教材選取的“譯例譯文”十分粗糙,甚至“誤譯”頻現,產生了一些“衍生意義”(the unexpected adverse effects)。
“衍生”,顧名思義就是“演變發(fā)生”,本義是指“較簡單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生成較復雜的化合物”,而本文“衍生意義”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誤譯”而引發(fā)的使譯文產生的某些意外的、未曾預料到的、不盡人意的負面效應(the unexpected adverse effects)。本文作者結合翻譯教材中選取的具體“譯例譯文”,從措辭不當、語法與邏輯混亂和漢英文化語境差異三個方面進行評析,挖掘“衍生意義”產生的原因,并探討如何避免這些“譯例誤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以期為翻譯教材編著者、譯者、翻譯學習和愛好者提供有益的語料、借鑒及啟示。
二、“譯例誤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
1、措詞不當引發(fā)的“衍生意義”
(1)中央政府不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事務。
【誤譯】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Hong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評析】譯文把“干預”譯成了“refrain”,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以下簡稱《牛津高階》,“refrain”的意思是“to stop yourself from doing sth., especially sth. that you want to do 克制,節(jié)制,避免”。“譯例譯文”措辭不當,引發(fā)了“衍生意義”,即“中央政府想去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事物,但它克制著自己,不去干預”。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改譯為“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intervened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意為“中央政府不去干預,也不想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事務”,這樣既避免了衍生意義,也能妥帖與準確地表意。
(2)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曹雪芹《紅樓夢》)
【誤譯】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Tr. David Hawkes)
【評析】此譯文出自英國著名漢學家、紅學家戴維·霍克斯。他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翻譯了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全譯本,命名為《石頭記》?!氨雀伞迸c“西子”由于文化內涵過大,可譯度很小,翻譯的難度很大?!氨雀伞迸c“西子”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及典故一時是無法向譯文讀者交代明白的。根據《牛津高階》,“chamber”的意思是“a space in the body, in a plant or in a machine, which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人體、植物或機器內的腔,室)”。用“more chambers”表達“多一竅”引發(fā)的“衍生意義”就是“She was born deformed with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她先天心臟畸形,比正常人多了幾個心腔或心室?!?;另外用“martyred”去修飾“比干”這個人物,也屬于措辭不當?!氨雀伞笔恰斗馍裱萘x》中的人物,被稱為“亙古忠臣”,因火燒狐貍洞,遭蘇妲己記恨,被商紂王處以剜心之刑。拋開原文豐富的文化內涵,“martyred”的意思是“(disapproving) showing pain or suffering so that people will be kind and sympathetic towards you(為贏得同情表現出痛苦的,滿臉苦相的樣子)”,它引發(fā)的“衍生意義”是說“‘比干滿臉愁苦是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同情”。此譯文試圖傳達“比干”、“西子”這兩個詞的文化含義,卻忽略了它們更為重要的比喻用意,致使譯文整體上意義不夠忠實。筆者查閱發(fā)現,此譯例可選用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楊憲益翻譯的版本“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去傳達原文的基本用意,即表現出林黛玉的聰穎靈氣和孱弱的美姿就可以了。
2、違反語法與邏輯引起的“衍生意義”
(1)(孫子楚)生有枝指。性迂訥,人誑之,輒信為真。(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
【誤譯】He was born with six fingers and was of so simple a nature that he readily believed people who fooled him.
【評析】此譯例選自清代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阿寶》,是說“粵西有個叫孫子楚的人,是位名士。他生來六個手指,性情迂腐,口齒遲鈍,(如果)有人欺騙他,他總會信以為真”,然后引出他和阿寶之間的一段愛情佳話。筆者認為,譯文“he readily believed people who fooled him”引發(fā)的“衍生意義”忽略了原文內在的邏輯先后順序,而且原文的假設語氣也變成了陳述語氣,而譯成“He was born with six fingers and was of so simple a nature that he would readily believe people who fooled him.”原文的詞義邏輯先后順序出來了,修辭效果也就出來了。
(2)同時,我們又向各國人民介紹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
【誤譯】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introduce the peoples of other nations to the interesting things of our own.
【正譯】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introduce the peoples of other nations to the things of our own which will interest them.
【評析】原文的“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徑直譯成“interesting things”,按照英文的邏輯,這樣也引發(fā)了“衍生意義”,即“我們已經知道哪些東西會讓他們感興趣”。換成以“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就把著眼點從“we”轉到“things”上面,避免了“衍生意義”。另外,漢語里習慣說“把某事介紹給某人”,英文則要說“to introduce someone to something”。這樣,譯文既合乎譯入語的習慣,在邏輯上又經得起推敲。
3、文化語境差異引發(fā)的“衍生意義”
(1)王小玉便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了幾句書兒。(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
【譯文Ⅰ】Now open her rosy lips and her ivory white teeth shine, her song begins!
【譯文Ⅱ】Little Jade Wang then opened her vermilion lips, displaying her sparkling white teeth, and sang several phrases.
【譯文 Ⅲ】Little Jade then parted her lips and sang a few lines.
【評析】原文用“啟朱唇、發(fā)皓齒”描述小玉唱歌時口型優(yōu)美,這是中國評書常見的表達手法。“譯文Ⅰ和Ⅱ”都把“發(fā)皓齒”直譯出來,效果卻不如“譯文Ⅲ”略譯好。特別是“譯文Ⅱ”,由于漢英文化語境的差異,引發(fā)了“衍生意義”,讀起來讓人有先咧嘴、后齜牙、再唱歌的印象,破壞了原文的意境美。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譯文】It was checkered with roads and paths between the fields; Cock-crow and dog-bark in one village were heard in another.
【評析】原文中的“雞犬相聞”用意在于表現鄉(xiāng)村里平安祥和的生活氣氛。如果照字面直譯就成了“雞鳴狗叫”,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英美人心目中是十分令人不快的景象。為了避免產生這種意外的負面效應,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奈達博士(Eugene A. Nida)在改譯時加上了“friendly”一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直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與譯文讀者之間的文化沖突。
三、如何避免翻譯教材中的“譯例誤譯”現象
翻譯好教材中的“譯例”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好的翻譯絕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它需要譯者勤奮學習、長期積累和大量實踐。為了避免翻譯教材中的“譯例誤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首先從譯者的角度來講,應特別重視選詞,要對原文和譯文所用詞語在詞義的范圍、輕重、分寸、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及搭配習慣等諸多方面仔細琢磨,反復推敲,以求譯文用詞精當、貼切。漢英翻譯中對于詞語的處理應從漢英詞語間的差異入手,進行研究分析,透過語言現象,進而把握支配語言現象差異的文化特征,從而避免因措辭不當引發(fā)的“衍生意義”。
對于違反語法與邏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譯者應認識到語法問題,就翻譯而言,是一個基本功問題。譯者“語法意識”薄弱,不懂得分析原文的語法關系,譯文中出現語法錯誤是譯文質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尊重英語的語法,習慣性地把漢語的某些特殊的語法結構硬搬到譯文中去,那就會造成“硬譯”、“死譯”,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并且由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在漢語里符合邏輯的表達,到了英語里不一定符合邏輯。譯者翻譯時要尊重譯入語的語言邏輯,不要把原語漢語的邏輯強加給譯文讀者。
由于自然環(huán)境、思維方式、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漢英兩種語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語境差異。翻譯時譯者應對原文文字中的文化含義,有敏銳的洞察,準確的把握,對原文蘊含的文化背景在譯文中進行適當的補充,對于在異族文化中可能引起誤解的概念進行必要的澄清,以幫助譯文讀者跨越文化障礙,避免因文化語境差異引發(fā)的“衍生意義”。
從翻譯教材編著者的角度來講,要把“譯例”的選擇和高質量的譯文作為教材編著的重頭戲。選取高質量的譯文,對有關的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恰當的演繹和闡釋,除了要求譯者和編著者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編譯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抱著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一詞一句都要認真核對,來不得半點“想當然”。在選取“譯例”的時候,譯者和編著者都要做到切實理解原文,反復推敲譯文。如果編著者能嚴把校改關,現行翻譯教材中的很多“譯例誤譯”都是可以避免的。也只有譯者和教材編著者群策群力,才能避免翻譯教材中基于“譯例誤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從而將錯誤率降到最低,這也是提高翻譯教材質量的有效保證。
四、結語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教材中選取的“譯例”是為了闡述并研究翻譯理論和技巧,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習者提高翻譯實踐能力,是學習者通往翻譯實踐的橋梁。教材的重要性對教材“譯例”的選取提出了更苛刻的標準和要求?!白g例誤譯”引發(fā)的“衍生意義”明顯會對譯文讀者造成困擾。奈達博士說:“有些翻譯理論家企圖規(guī)定很多公式來確切地具體說明在每一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譯,可是各種不同的情況太多了,各種不同的體裁太多了,各種不同的讀者太多了,各種翻譯和交際的目的也太多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那些復雜的公式和理論,而是對于語言的表現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翻譯的藝術性特別敏感的譯者。”(Eugene A.Nida,1997)
總而言之,“譯例”的選取和相應譯文的翻譯過程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限制,譯者和教材編著者有責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突破這些限制,使“譯例”和譯文達到“信實、通達、雅致”之效果,做到既對原文負責,又對譯文讀者負責。
【參考文獻】
[1] 王治奎.大學漢英翻譯教程(第4版)[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2] 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 莊智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材編寫和評價體系[J].外語屆,2006.06.
[4] 杜瑞清等.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2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5] 孫超平.基于英漢差異所衍生的語句翻譯技法[J].上海: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
[6] 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7]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8] Nida 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作者簡介】
楊 敏(1979—)女,陜西漢中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美國加州洪堡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漢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