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明
清末民初的徐珂為《辭源》編輯者之一,除了從事編輯工作,他還是一位著述頗豐的高產(chǎn)作家。他從野史和當時報刊中選取朝野軼聞,編撰了一部卷帙浩繁的《清稗類鈔》,分為時令、地理、文學、外交、飲食等92類,約13500余條,蔚為大觀。中華書局印制的《清稗類鈔》2010年版,一共13冊,足有6000多萬字。其中記載了當時中國的四大小吃,它們是南京夫子廟秦淮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上海城隍廟小吃和長沙火宮殿小吃。這四大小吃的前3種均始于明代,長沙火宮殿小吃則始于清代。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當屬夫子廟秦淮小吃,南京小吃發(fā)軔于六朝時期,全盛于明洪武年間,從得名到今天,已經(jīng)綿延600多年歷史,至今依舊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為游客必到之地。
說起南京,似乎沒有哪一個城市像她一樣與鴨子結下了不解的之緣。據(jù)說,南京人一年要吃掉一億多只鴨子,一只鴨子除去鴨毛和排泄物以外,其余的東西都難逃南京人張開的大嘴,乃至于有人說,沒有一只鴨子能夠活著離開這座城市。由此,六朝古都便有了一個不太雅的別號:鴨都。
金陵人吃鴨子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北京烤鴨也要稱南京烤鴨為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嗜食鴨子,每天必須要吃一只用當?shù)厥a(chǎn)的湖鴨烹制的燒炙鴨子,于是,南京燒鴨風靡一時。公元1421年,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鴨子也一路迤迤然隨駕而行,在北京城安營扎寨。鴨子孤身一只離開金陵一路北上,同伴隊伍也不斷壯大。到了徐州,這里地近山東,那里的人愛吃餅,于是燒鴨身邊增加了薄餅。隊伍到了山東地面,山東人愛吃大蔥,于是燒鴨身邊增加了大蔥。一路北行到了京津地區(qū),這里的人們愛吃醬,于是燒鴨便有甜面醬為其親密伴侶。至此,現(xiàn)代意義上的北京烤鴨要素皆備,只剩下便宜坊的臨門一腳,將一只悶爐燒鴨子片成108片。把薄餅攤開,放入大蔥段、黃瓜條、甜面醬,當然,帶皮的鴨片是必須的,就這樣燒鴨子華麗轉身,成為京城名吃:北京烤鴨。南北二京的燒鴨子也從此更名為烤鴨。當然,這是個段子,連野史都不算,一笑而已。
南京人吃鴨子一般來說有紅白兩種。所謂紅,就是熏烤,即南京燒鴨。所謂白,就是鹽漬,即大名鼎鼎的鹽水鴨。在南京的民國往事餐廳,我們兩個人點了半只南京烤鴨和兩款菜品,都是著名的南京佳肴,端上桌來,帶骨切塊的鴨身上澆上烤鴨時鴨腹內(nèi)灌入的鹵水,烤鴨皮酥肉嫩,肥瘦相宜,鹵汁為小糖醋口,咸鮮適口,與北京烤鴨可謂各領擅場。而鹽水鴨則是各家餐館必備之物,吃起來比在北京超市里買來的鹽水鴨要香醇許多。
除去烤鴨、鹽水鴨以外,南京還有一款鴨子叫做板鴨,因其形似琵琶,故又名為“琵琶鴨”。此為腌臘食品,今天,它的風頭已不如上述兩種那般強勁,不提也罷。
鴨子一身都是寶。鴨頭、鴨脖是女士最愛,珍寶坊的秘制醬鴨頭、醬鴨脖賣得比鴨肉還要貴許多。女孩子見到此物便會兩眼發(fā)光,不再顧及淑女與否,啃得不亦樂乎。將鴨舌、鴨腸做成燒烤,一根烤鴨舌、一截烤鴨腸就賣兩塊錢,簡直就是搶錢!至于鹽水鴨肝、鹵鴨雜更是佐酒佳物,隨便進入一家小店,都可以一解饞吻。
說起食鴨,不能不提及鴨血粉絲湯。而今,此物已經(jīng)是南京小吃的標志性代表。在南京一周時間,每天的早餐從未在酒店吃過,滿大街尋找老店、小鋪。甚至臺風帶來的疾風暴雨也沒有攔住我覓食的腳步,為的就是喝一碗鴨血粉絲湯。南京人把鴨血叫做鴨衁子,北京人習慣叫做鴨血豆腐。此物和其他食材相配,成為南京時下最為流行的小吃。鴨血、紅薯粉絲、鴨腸、鴨肝、鴨胗、豆腐果(泡)、榨菜丁等放進鴨骨架熬制的高湯里燉煮片刻,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美味湯品大功告成。吃之前撒入香菜,點兩滴辣椒油,小小一碗湯,卻包羅了無限美味。鴨血粉絲湯再配上雞汁灌湯包、蟹黃灌湯包,午飯都省了。我以為,與鴨血粉絲湯最相搭配的,莫過于剛出鍋的鴨油燒餅,入口香酥,余味經(jīng)久。說來也怪,時下北京城里南京大排檔也有幾家,店面很是恢宏,他們賣的鴨血粉絲湯卻遠遠不如南京城里任意一家小店的好吃。莫非是橘過淮水則為枳? (摘自《京郊日報》2018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