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斯才
按照中國傳統(tǒng),孩子問題天大。從實用的角度講,養(yǎng)兒防老;從家族責任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家有貧富,兒分子女。傳統(tǒng)的說法是: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窮養(yǎng)兒子,為的是磨礪其心志,不致養(yǎng)成紈绔子弟;富養(yǎng)女孩,為的是培養(yǎng)心氣,不致長大后隨便跟個不入流的小子就跑了。這不能說這沒有道理。
但這道理,并非顛撲不破?,F(xiàn)在的孩子哪個不金貴?本來家庭富裕,窮養(yǎng)兒子,可能嗎?本來窮家敝舍,富養(yǎng)女兒,也很難。窮則窮養(yǎng),富則富養(yǎng),重在教養(yǎng),才是正道。
窮則窮養(yǎng),是指在家庭收入較低的條件下,沒有必要過分偏重孩子。家長節(jié)衣縮食,卻讓孩子去追名牌衣履的虛榮,把餐桌上所有的肉都挑到孩子碗里,這樣做,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
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這樣做會養(yǎng)成其“自我中心”的心態(tài),助長其心安理得的心理;在孩子已懂事之后,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的心理不堪承受。一對平民夫婦,辛苦打工一月收入三千元,女兒的培優(yōu)費一月就要一千元,生活捉襟見肘,改善生活就是買一個雞腿,燉一大碗土豆,夫妻把所有的肉都挑到女兒碗里,自己只吃土豆。女兒在上中學時自殺了,遺書寫道:我越懂事,越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家長過度的儉省和對孩子的偏重,讓孩子覺得父母的受苦,是她造成的。
世上有窮富,家家有孩子。生在窮家和富家,孩子都是家庭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自私,家長的責任是糾正而不是助長他的自私;如果孩子懂事,狗還不嫌家貧呢,在家里享有和其他家人平等的地位,他就該知足了。他可以多吃一塊肉,但如果都給他吃,他怎么吃得下?
富則富養(yǎng),是指在家庭收入較豐的條件下,沒有必要刻意讓孩子去受苦。事實上,如果你把孩子教育成了積極向上的人,他是不會為物質(zhì)享受所迷惑和滿足的。我們家兒子在嬰幼兒時候,我們接受了不少同事朋友送的舊衣物給孩子穿;稍微長大一點,也是買經(jīng)濟實用的,有時親戚朋友送的名牌,也照樣給孩子穿。
在兒子中學期間,有一段時間迷戀過名牌。那時孩子活動量大,一般的鞋子穿一個月甚至兩周就壞,名牌雖然貴一點,但穿的時間也長一些。兒子上頂尖名牌大學,同學大多家境優(yōu)裕,我們給兒子買名牌衣履,兒子反而不接受了。兒子說:“只有沒有穿過名牌,或者穿不起名牌,才會在意名牌,我現(xiàn)在更喜歡實用方便?!?/p>
富養(yǎng)兒子,不是說要讓他沒有節(jié)制揮霍無度,而是盡力給兒子提供更多學習和增長見識的機會。大學期間,兒子參團去美國某大學交流學習,歷時半月,花費數(shù)萬,我們鼓勵孩子參加。一年寒假,兒子去外地某城市金融公司實習,雖有生活在那座城市的同學愿意提供食宿,我們和兒子的意見,都是住酒店解決,費用不菲,但沒給別人添麻煩。
重在教養(yǎng),起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品要端正,二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什么是人品端正?首先,要誠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實不僅是立身做人的根本,也是融入社會的條件。其次,要善良。有句話說:如果你善良,那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善良,那就什么都不重要了。第三,要進取。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方木材,那么,燃燒最后會成為灰燼,但發(fā)出了明亮的光和恢弘的熱;不燃燒,最后也會腐爛成泥,但連燃燒一根火柴棍的熱和光都沒有發(fā)出來。第四,要感恩。所有的成功者,都經(jīng)過艱難險阻刻苦努力,但他們大多對世界充滿感恩。就像所有名演員都感恩舞臺,社會就是成功的舞臺。
良好的習慣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大小便后沖水,吃飯不吧嗒嘴;例如,不隨手扔廢棄物,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例如,不隨意評價別人,也不隨便給人出主意;例如,說話前想想會不會傷害別人,做事前想想會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例如,每天有確定的時間健身和讀書,不給自己任何偷懶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