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彪
職務稱謂本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照著職務稱呼就可以了,但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非如此。一個對黨政機關(guān)不太熟悉的人假如要找一個書記或部長辦事,多半要費一些周折,因為你要找的王書記或李部長可能有N個,一不留神,人家就會把你引向錯誤的目標——你要找的王書記其實是王副書記。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約定俗成地將領(lǐng)導職務中的“副”字給省略掉了。
為何要把“副”字給省略掉?從淺處說,可理解為工作人員對領(lǐng)導的尊重,對領(lǐng)導本人而言難免有一種虛榮心理。往深里說,其實是根深蒂固的病態(tài)“面子文化”在作怪。副職官員默認他人的正職稱謂,正職官員為了照顧同僚關(guān)系稱呼副職時也有意地省去“副”字,下屬為了尊重自覺地省去“副”字,稱正不稱副,于是乎“X長”、主任、部長就滿天飛了。最為難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不知道一個省或市乃至縣的局、辦等,副職常常有多個,辦起事來不問半天,不知道應該找哪個。愛面子未嘗不是好事,因為面子代表著體面,人格,甚至是尊嚴,歷史上有許許多多人,就是因為他們保住了個人或國家的“面子”而倍受人民愛戴和尊敬。但愛面子也要有個度,實事求是是標準,虛假虛偽的愛過了的面子,就成了自欺欺人。
領(lǐng)導職務有正副之別本來是一種最正常的職責區(qū)分,古往今來皆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古代官職正副之別有專名對應,尚書下面是侍郎,丞相下面有參知政事,上下之間稱謂明了,一旦混淆,罪名加身,是為“僭越”。其實我們的官職的稱謂也是嚴格有序、決不含糊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周恩來同志“周副主席”的稱謂最為人熟知,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始終稱他為周副主席,從來沒人簡省為周主席。周副主席的稱呼也不曾折損周恩來半分威信和減少人們對他的崇敬。我清楚地記得,40多年前,農(nóng)民稱呼公社干部——書記、副書記、主任、副主任、干事、秘書等等,是什么職務就稱什么職務,沒有人刻意省去“副”字或特意拔高稱謂,彼此之間都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在乎職務稱謂,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先是國企民企董事長、總經(jīng)理滿天飛,之后是大老板、小老板滿街走,由此導致了社會心理的改變,去“副”成為一種“時尚”。
過分在乎職務稱謂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xiàn)象,往輕里說是虛榮心作祟,往重里講是一種浮躁風氣。虛榮也好,浮躁也罷,都和黨的宗旨、公仆的情操和民眾的期盼格格不入,應趁作風整治東風嚴格規(guī)范、扎實治理,還職務稱謂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