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yè)學校
黃仁宇先生寫著的《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書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 fi cance》,無關緊要的一年,可最終傳遞出的卻是:萬歷十五年,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已經走到它發(fā)展的盡頭。……何也?
先說帝國的主宰者,“至高無上”的萬歷皇帝,在慈圣皇太后和首輔兼帝師張居正嚴格教育下,熟讀經史、敬天重道,按照儒家的要求成長著。這真可謂是一幅傳道合樂圖,由此出現(xiàn)一位仁德帝王的概率是極大的。然而歷史卻開了個天大的玩笑,自萬歷皇帝親政以來,他深居簡出,主動以一種漠然的姿態(tài)隔絕了他與他的大臣和他的天下。
張居正,一代神童,點翰林入選庶吉士,積累閱歷相機而動,成為首輔后結交宦官。他深得皇太后倚重,為皇帝敬畏,權傾朝野。人是跋扈的,推行新政(改革是必須的效果也是有的)的手段是嚴苛的,處置官員是眼都不眨一下的。用“如日中天”來形容張居正一點不為過。很多人都認為張居正是口是心非之人,外表節(jié)儉實則奢侈,各種丑事在其去世之后有了宣泄的閘口。
萬歷皇帝在震驚之下終于給自己的恩師定罪,其實他是著了那些文官的道,只因張居正手握權柄,排除異己,新政改革近乎苛責,擋了那么多人的權與錢,才有如此巨大的反彈。在處置了張居正后不久,聰慧的萬歷皇帝明白了這一點,因為文官們很快把矛頭對準了皇位上的這位年輕人?;实巯胱约褐鲗r卻受到了道德和祖法的阻力,使他寸步難行,隨后的他決定以“無為”來發(fā)泄他的不滿和抵抗。
有人說是文官集團所秉承的儒家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著明朝,可儒家的學說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以構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己任,“民貴君輕”也一下子提高了老百姓的地位。所以,儒家無錯,錯的是功利主義統(tǒng)治下的人性,有宋真宗趙恒御筆親作《勵學篇》為證,原意在提倡讀書的風氣,然而迷醉了天下士子幾近千年的卻是詩中的“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
社會生產積累到明朝,商品經濟空前發(fā)達,并形成了地域性的商業(yè)資本團體,切實地存在一樣引領世界的東西——資本主義。全新的體系即將噴薄而出,卻被農耕文明扼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耕文明只能塑造出帝王、將相、臣民這類等級嚴明的社會,資本主義需要平等、自由的社會氛圍。矛盾沖突的結果在中國自然很清晰,在權力保障下的重本抑末政策之下,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毫無還手之力并且只能依存于社會主體,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為人熟知的鄭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很清楚——對“萬邦來朝”的熱衷,并且基本實現(xiàn)了這一政治愿景。之后的明政府由于專制體制無法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中斷了航?;顒樱秳蛑袊鞔贰吩u論說這項決定嚴重地影響海軍建制的力量和士氣,削弱了它的沿海防御能力,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印度洋。宣德統(tǒng)治時期不但標志著中國在歐洲水域的統(tǒng)治地位的結束,而且是明帝國孤立于國際事務的開始。
當時的士紳官僚習慣于維持原狀,害怕變革,他們知道如果時代再向前進,會奪走他們既得的一切。在這種永恒不變的環(huán)境中,形成注重內思的人生觀、價值觀,催生出自我封閉的中華——一個停滯而無生氣的帝國。萬歷十五年,應是這停滯的起點,中華帝國走向極端專制的中央集權。然而在這前一年的西歐,西班牙艦隊出動與英國開戰(zhàn),一個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封建國家與一個重商主義政策下積極向海外拓展國家的戰(zhàn)爭。貴族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商人完成了變形記,資本主義開始席卷全球。所有人與國家——或主動或被動——都融入到這個浪潮之中,世界由割裂而變?yōu)橐惑w,而泱泱華夏卻走向了屈辱。
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么1587年是本書的書眼了,黃仁宇先生把目光定格在了萬歷十五年。歷史的“蝴蝶效應”在此展現(xiàn)。
維系國家正常運轉的是合適的制度,因此不能墨守成規(guī),要有魄力去打破陳規(guī),妥協(xié)和避讓的結果恰如萬歷皇帝和張居正的命運。
社會道德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能塑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統(tǒng)治者如能靈活恰當運用無疑是一大助力,但如若為人所濫用則危害甚大,如明朝的文官集團為自身利益而對朝政的抨擊。
凡此種種直接扼殺了中國經濟變遷的機會,專制的帝王與趨利的知識分子,使得中國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吃了不少苦頭,終于有了幡然醒悟的中國,有了正在崛起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