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國
“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子最著名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特別是全國上下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的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教育光芒。
“教育對象不分群類”論,正是“教育公平”的起點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有教無類”是孔子打破一切限制、讓所有人都享有教育的劃時代的思想言論。
所謂“類”,在《論語》一書中,至少可以有四個方面的解釋:地位、道德、智力、種族。依此,“有教無類”被解釋為:“無論教育對象的地位、道德、智力、種族,都要教育之”??组T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地區(qū),這打破了當時的國界和夷夏之分??鬃咏蛹{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這一教育主張。孔子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如顏回、曾參、子路、公冶長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xiàn)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zhì)。
語言學家楊伯峻認為“有教無類”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qū)別”。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教育與勞動結(jié)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中,毛主席1958年8月提出了“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的著名論斷,孔子的“有教無類”作為論據(jù)位列榜首。現(xiàn)在大中小學教材與教育理論闡述,大都以此為定論,強調(diào)孔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被視為“教育公平”觀點的源頭。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就教育而言,這里的“不平衡”,如我國的城鄉(xiāng)之間、東西部區(qū)域之間、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學校之間、社會的不同人群之間的教育還很不均衡?!敖逃健眴栴}正由此而備受關(guān)注。
當前義務(wù)教育階段,“教育公平”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方面,宏觀上,教育公平應該由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來擔當。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區(qū)域差異或校際差異。比如,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適當傾斜、教育評價的因地制宜等。從目前情況來看,資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軟件正在由政府組織強力推進,特別是諸如城鄉(xiāng)學校結(jié)對、送教下鄉(xiāng)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或改善了經(jīng)濟相對落后地區(qū)學校教學差異現(xiàn)狀。
一方面,微觀上,教育公平的另一層理解指向?qū)W校。它是指學?;?qū)W校老師能否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學校內(nèi)的群際差異或生際差異。對同一所學校而言,無論其生源狀況怎么樣,它的學生群體都會存在性格氣質(zhì)、文化基礎(chǔ)、學習習慣、興趣特長等方面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才成就了一個個具體的“人”,才讓每一個孩子都具有了潛在的發(fā)展軌跡。改進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來公正評價學生、多角度評價學生,需要我們教育人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加強,推進教育公平工作。
“教育作用消除差異”論,正是“教育質(zhì)量”的本質(zhì)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關(guān)于“有教無類”的釋義,列舉了從班固到朱熹的諸多觀點:班固直接把它引為“有教亡類”,亡就是沒有、消滅的意思,“亡類”至少就是“沒有類的差別”;馬融覺得這是“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受過教育后,就“無有種類”了;而朱熹則引申道:“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習氣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币簿褪钦f,受過教育的人,品行都會得到改善、變好,那么人的善惡差別就會越來越小。
無論是“亡類”“無有種類”還是從“習氣之惡”“復于善”,古代《論語》的主要注釋本都認為“有教無類”具體是指:通過教育,人就可以都達到某種無差別的狀態(tài)。胡適先生1947年9月4日《論自由主義》的演講中明白無誤地指出:“有教無類,‘類是門類,是階級民族,‘有教無類是說:‘有了教育,就沒有階級民族了?!?/p>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很多時候,“有教無類”的意思被理解為“教育要有模糊或消除種類的結(jié)果?!奔?,先承認學生有“類”的差別,然后通過教育,使“類”消除或模糊,這正是對“教育質(zhì)量”或“教育效果”的考查與關(guān)注。比如地位上的差別,可以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模糊掉;道德上的差別,可以通過學習仁禮等學說模糊掉;智力上的差別,可以通過“學而知之”或者“困而知之”等方式模糊掉;種族的差別,可以通過孔子“三年有成”的政治措施模糊掉。其實,孔子的另一著名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化為一種教學方法的時候,就是針對不同“類”的學生,使之都“全面發(fā)展”,從而達到“無類”的差異?!洞髮W》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這可能不僅是“有教無類”的最好注腳,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精神的最好注腳。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無類”的內(nèi)涵是使人之間的差別變得不再重要,意味著人被教育導向某種相當?shù)木辰缁蛘咚?,這時候也就無所謂類的差別了,而并非簡單的整齊劃一,如同一個模板刻出來的一樣。這與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追求的是每個學生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質(zhì)量的教育甚至高質(zhì)量的教育,學生也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只是高水平的多元化,是高素養(yǎng)的和而不同。
當然,這種強調(diào)綜合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的“有質(zhì)量的教育”,實施起來比較困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断冗M》篇《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喟然而嘆的“吾與點也”,寓意深遠,既隱喻著孔子對某種盡善盡美的境界的追求與困窘,也隱藏著他對不同類別(思想追求)的學生的思想道德引導和期待(要求學生“為國以禮”,歸向其堅持一生的仁政禮樂教化思想)。綜合素質(zhì)教育以及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最終結(jié)果,也就是一個“完人(圣人)”教育。從這一點上看,我們致力于追求的“有質(zhì)量的教育”與孔子“有教無類”是一脈相承的。
在新時代,我們一方面要解決好不均衡的問題,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問題,更加注重教育的質(zhì)量。以“公平而有質(zhì)量”為教育工作的新導向,政府、社會、學校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努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進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從兩個層次實現(xiàn)“有教無類”的美好愿景,如此,國家清明和樂,教育公平高質(zhì),我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也可以“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作者單位:襄陽市新華路小學)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