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慧
江西省上饒縣第二中學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是重頭戲。閱讀教學過程與作文教學過程兩者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構成了語文教學的主體運動。如何使這個主體運動達到優(yōu)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語文教師有重閱讀輕寫作的傾向,他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傾注在閱讀教學中,視作文教學為業(yè)余,把作文課上成教讀課,即使上作文課也是盲目隨意,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常常成為一句空話。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深感作文教學工作的艱巨。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作文,筆者試圖有所突破,做了以下探索。
1.在積累寫作素材中提高綜合能力。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高質量的作文需要學生有更多、更好的素材積累。其中閱讀是積累素材最好的來源。加強閱讀,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積累的素材越多,學生在寫作時想象力就會越豐富,見解也會越深刻,文章就越有表現力和說服力。
2.在勤奮訓練中提高寫作能力。再多的素材,再好的方法,再高的能力,不勤奮訓練也是積累不出寫作方法和水平的。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做到規(guī)范,力求準確不跑題,開好頭結好尾,立意新穎,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不寫錯別字。對作文的各種類型、文體等做專項訓練,點式突破,不在于多而貴在于精,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強項。這樣堅持下去,寫作能力在實踐中就會不斷提高。
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被人忽略,覺得出個題目讓學生去寫就是了,無需多說。其實認真想一想,平時的作文訓練不等同于考試;平時重在“練”的能力,而考試重在“測”的素質。從練能力的需要出發(fā),我們怎么能出個題目丟給學生就算完了呢?張志公先生曾提出作文命題要鮮活,增強對象性,以糾正學生一種無對策、無目的的為寫作而寫作的被動狀態(tài)。這是很需要我們認真學習的,此處不贅述。我只想從情感激發(fā)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我們平時很容易發(fā)現,學生優(yōu)美的文辭,閃光的思想,并不存在于完成老師作業(yè)的作文薄上,而是存在于學生的日記里,隨感而發(fā)的自由作文里。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些文章是學生自己主動要寫的,他們在寫作時是沉浸在某種情感的需要里面,是他們想要說的話。寫作文當然不能太自由,而且學生也未必知道感情在起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在平時作文中善于醞釀情思,充分利用這種情感促進思維、促進表達,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并且久之,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如要寫《母親》,教師就可以滿懷深情地講述自己母親的感人事跡,從而激起學生共鳴。使他們沉浸到那種圣潔的母愛里,并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那種情感,寫淺了或少了都感到有愧于母親。這樣做了,學生不但易于打開思路,而且有助于增強文章的感情色彩,文氣貫通,寫出或激濁揚清,激昴慷慨;或委婉細膩,富有真情的文字來。
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心發(fā)煩,有心不作吧,老師瞪大眼,勉強寫作吧,不是抄襲就是瞎編。這是當前高中學生面對作文時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究其原因,就是寫作興趣不大,寫作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失去了寫作興趣,一切跟寫作有關的努力都是白費力氣。興趣很重要,如果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發(fā)地把心理活動指向學習對象,對學習充滿激情。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多種渠道,來營造學生的寫作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
用愛激趣。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只要教師真正發(fā)自內心地去愛自己的學生,達到情感的溝通,就會感情交融,為求知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用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鼓勵的體態(tài)、一句表揚的話語。
用美激趣。音樂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它的本身就最具有情感的藝術。寫作課上,為了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可以適當播放一些經典歌曲,就能使學生沉浸在用心的傾聽和欣賞中,體會到音樂中美的感染力,調動了自己全部激情與心智,激發(fā)了無窮的想象力,達到寫作創(chuàng)新的最佳情境。
讀寫結合,主要是指通過讀來進行積累,但讀和寫畢竟是兩碼事,自成體系。讀是吸收,寫是創(chuàng)造;讀是欣賞,寫是思考;讀是入,寫是出。讀寫結合,主要是在讀的過程中:(1)提升素質;(2)學習技巧。因此,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都不可取。傳統的“讀寫結合”教學往往造成學生:(1)寫是讀的純粹模仿;(2)對寫本身研究得不透,重心放在讀上,所以形成了許多學生覺得肚子里有東西寫,可就是寫不出來或寫出來也干巴巴的、毫無生氣;(3)因為缺乏對寫的實踐,所以讀起來也很難切身體味作者的辛酸,讀也流于表面。一言以蔽之,過多地強調讀寫結合,使寫作進入了一個誤區(qū),湮沒了寫作自身的規(guī)律。
從語言學上看,讀主要是積累語言、理解語言,而寫是運用語言。語言的積累和理解主要靠語言的組合,語言的運用則靠語言的聚合。組合主要靠時間的包孕,聚合則要靠主體的積極思考與反復實踐。由此觀之,讀寫必須結合,但讀寫同時也必須分離,因為讀不能代替寫,寫也不能代替讀。不能很好地讀,也就不能很好地寫,同樣不能很好地寫,也就不能很好地讀。
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情感的交融與共鳴的過程。因此,要鑄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只有灌輸、說服不行,還必須有感染、熏陶。語文作為一門有著濃郁人文特點的學科,在培養(yǎng)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